看书味 >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13部分

第13部分(2 / 2)

李苦禅的这种教子方法是高明的。踩着父辈的足迹前进,虽说便捷、安全,但却是一种不成大器的方法,只有让晚辈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东西,才能独树一帜,有所成就。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贫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贫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达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涂悲鸿

要记住: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卓别林

尊重是一道栅栏,既保护着父母,也保护着子女,使父母不用忧愁,使子女不用悔恨。

——佚名

厄运面前不低头

——傅抱石教子的故事

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不仅在艺术上成就突出,而且在教育子女上也堪称楷模。他的儿子傅小石从小聪颖过人,上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是高材生,然而校门未出,却横遭厄运:1957年被打成“右派”,蒙冤20多年,其间又遇车祸,造成跛足,1979年平反昭雪,却又乐极生悲,中风倒地,致使右半身偏瘫。面对厄运,傅抱石倾注全部的父爱,使傅小石能够面对命运的打击,不气馁,不屈服,坚持在艺术道路上摸爬滚打,终于成为艺术上的一个巨人。

傅抱石年轻时东渡扶桑,专攻美术,回国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是国画界与刘海粟、吴作人等齐名的现代国画大师。

傅小石是傅抱石的大儿子,自幼颖慧过人,3岁时,南昌举行儿童健康、智力比赛,他面对陌生大人的提问,对答如流,从容自若,居然荣获第二名。傅抱石分外喜欢小石,自小辅导他,教他握笔作画。有一次,傅抱石夫妇外出,有客来访。父母归来后,小石据情相告,父亲问他来客是谁,小石这才想起忘记请教客人的姓名,乃灵机一动,将一只空烟盒翻转过来,在上面画出来客的尊容。父亲看到画中人的面部特征,一下子便认出来了。

小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勤奋学画,曾在全国专业杂志《版画》上多次发表版画作品。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被选为班长。著名版画家江丰欣喜地对傅抱石说:“你的儿子是个天才。”小石的外公说得更甚:“这孩子是块材料,要是将来没出息,你们到我坟头去接我三鞭子。”

人生的道路从来是坎坷不平的。1957年的一场政治风暴,将傅小石打人了“另册”。知子莫如父。父亲怎么也不相信儿子会反党反社会主义。他借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的机会,约来了在北京双桥农场劳动改造的小石,见小石骨瘦如柴,表情拘谨,傅抱石的心头不禁泛起一股酸楚。他对小石说:“以后,你可以常来,我已经同有关方面打过招呼,一则可以看我画画,二则可以跟我当当助手。记住,不管什么时候,画画是不能丢掉的。”

父亲的关怀,增强了小石继续作画的信心。他白天勤勤恳恳地劳动,晚上则通宵达旦地作画。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小石倾注7年的心血,完成了一部美术理论专著《图案设计新探》。著名画家黄永玉看了这部专著后说:“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可以用五国文字出版。”

在父亲的教导下,傅小石还如饥似渴地阅读鲁迅、郭沫若。胡风的作品。小石还与画家司徒乔的女儿司徒圆合作,共同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浪花集》。对傅小石的作品和为人,艺术大师刘海粟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不能用寻常的尺子去量。这是一颗热情的、不甘沦为平庸而虚度岁月的心,对祖国、生命、青春、历史、爱情、土地,平凡与不平凡的人们唱出的赞歌,是生命和艺术战胜死亡、残疾的丰碑。”

是的,当傅小石右半身偏瘫时,他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同命运抗争,锻炼用左手写字绘画。当傅小石的“左笔画”在首都和香港展出时,人们很难相信这一幅幅纵横不羁、峻丽飘逸的画作,竟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

父母应该是儿女的榜样

——美国黑人领袖约翰·布朗的教子经

约翰·布朗(1800…1859)是19世纪美国人民反对黑人奴隶制运动的杰出领袖。他有7个孩子,其中6个男孩,回个女孩。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度,他曾经常喝些苹果酒和葡萄酒之类,他的孩子一见他开酒瓶子,都围上去,这个要喝一杯,那个要喝两杯。后来他成了个禁酒主义者。为了孩子,他滴酒不沾,处处做孩子的表率。他要求孩子们认真读书,自己每天首先拿起书本。朗诵时,有一点小错误也要纠正过来。他要求孩子们尊老爱幼,关心别人,自己首先做出样子。他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里说:“我经常看到父亲对祖父特别亲切而尊敬。冬天临睡前,父亲总要把祖父周围的被子塞好,夜里还要起来问问祖父晚上睡得可暖和。他对祖父总是那样和蔼可亲,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约翰·布朗经常教育孩子,不要眼热别人的东西,拾到东西要及时归还失主。他的女儿刚上学不久,在一条板凳后边拣到一块花布。这块布不太大,可是在女儿看来倒是一件宝贵的东西。回家后,她没吱声。但在给要好的小朋友讲这件事时,被父亲听到了。他走到女儿身边,露出深切慈爱的神色说:“你知道那块花布是哪个孩子丢的吗?”女儿说:“不知道。”父亲告诉她:“那么,你明天上学时带上它,看看能不能找到失主。这件事虽小,但你要记住:如果你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不论它多么小,你总希望拾到它的人送还给你,对吗?当然,别人也是这样。”第二天,小女儿拿着那块小花布终于找到了失主。

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准确地模仿自己的父母,包括模仿父母的弱点,简直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不仅模样长得像,就连举止和习惯都像得出奇。

——A·马尔库沙

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令人尊敬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有两位英雄受到世界青少年的敬仰和爱慕。一个叫卓娅,一个叫舒拉,他们是姐弟二人。

母亲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在一所小学任教,同时又在师范大学学习。父亲阿那托利·彼得罗维奇在研究院工作,又在速记讲习班学习,并且还要努力准备上函授工科大学。他们时常很晚回家,到家时孩子们已经入睡。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有人抱怨:“我们没有时间,我们的工作很忙。”可卓娅和舒拉的父母认为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