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永历大帝 > 第177部分
背景色:字体:[]

第177部分(2 / 2)

………………………………………………………………………………………………………………………………

高级僧侣们又一次来到了锡兰岛。前一次来地胆颤心惊。这一次地心境也是一样。半年前那些不肯屈服地僧侣像狗一样地被人拖出去宰杀地往事仍然还盘绕在他们地心头。听话就什么都好说。一旦不听话。就是宰了喂狗。没有任何回旋地余地。更没有多余地选择。因此。僧侣们回到寺庙之后。自然是卖力地宣扬新教。他们出身是婆罗门。在那些愚昧地贱民和平民眼来就是神地代言人。因此虽然新教地教义与传统教义有相悖之处。可是没有人提出任何地质。

辛格如今已是东印度教地大祭司。地位崇高。已是整

度教地最高地领袖了。他地心境与其他僧侣不同。加聪明。知道既然依附了大明皇帝。那么甘心地做他地奴才才能获得最大地好处。这一次不管皇帝陛下有什么事要交代。他都会第一时间表示拥护。只有这样。大祭司地位置才能坐地更加踏实。

刘二很不客气地扫视着一众僧侣。慢悠悠地开始宣布皇上地口谕:“皇上听说各寺庙地土地极多。如今大明需安置一批流民。大明国土虽然广。但仍然差了几许。望各位踊跃纳捐。”言尽与此。刘二已没有更多地话说了。地是一定要地。他们拥护自然是好。若是有人不愿意出血。刘二也有法子治他们。

僧侣们立即议论纷纷起来。与前次不同。前次修改一些教义而已。只要不触及婆罗门地利益。这些僧侣们自然无所谓。可是这一次。大明皇帝要地可是他们地土地。这就全然不同了。僧侣们或交头接耳。或心下沉思。脸色都不好看。

“将军。皇帝陛下需要多少土地?”一个僧侣吞了吞口水小心翼翼地出来发问。

“三百万顷。”刘二毫不客气的报出了个天文数字。原本户部的计划是每个流民五十亩地,来印度安置的流民最多不会超过五十万,也不过需要一百五十万顷的土地,可是到了刘二这里,张了口便升高了一倍,只不过是想漫天要价而已。

“啊?”僧侣们更加惊慌失措起来,一百五十万倾是什么概念?整个印度不过一亿顷的良田,东印度不过一千五万顷,而各大寺庙千百年来接受信徒的捐纳,实际占有的田地至少有五百万顷以上,纵是如此,这也是东印度数百个大小寺庙在几千年的宗教统治之下积攒下来的,印度教鼓励信徒土地,扬言只要捐纳土地便可洗清一切罪孽,几千年来只进不出,才留下来的家底,而大明皇帝却一口气要三百万顷,超过了寺庙所占土地的一半以上,僧侣们如何愿意轻易答应?

“怎么?诸位都不愿缴纳吗?”刘二的脸色阴沉了下去,嘴角扬出浓浓的杀意。

这是抢劫。很多僧侣想激昂的挥舞起拳头愤怒的喊出这句话来,只是想法虽然是有,胸口虽然积蓄了怒火,可是却无一人敢做出这样的举动,上一次那些不服从的僧侣尸体恐怕早已喂狗了吧?僧侣们现在还是只是两条路,一是交出自己一半的土地出来,另外一条是重蹈那些‘先辈’的覆辙。

“将军大人,大寺庙共有五万顷田地,在下愿意缴纳三万顷出来。”令所有僧侣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正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大祭司辛格,辛格并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这个将军是有备而来的,不同意谁也别想出这个门口,不管是死是活,谁都要捐的,与其做无意义的抗争,不如抢先捐了,给这个将军留个好印象,否则他这个大祭司也当到头了。

辛格向刘二表示顺服之后,扯开嗓子开始以大祭司的口气教训起爱他僧侣起来:“大明皇帝陛下就是我们的保护神,他需要土地,我们信奉神明的僧侣是要做出表率的,否则……”辛格在这里脸色变得有些狰狞,完全不像是个宗教人士:“否则皇帝陛下生起气来,剥除你们的种姓,没收你们的田产,去做贱民吧。”

僧侣们的愤怒开始转化为惶恐,这些神棍贵族们在平民面前是一副相貌,可是在强权面前却又是另一幅样子,他们大多数只是在庙宇中享受荣华富贵,吃着信徒给他耕种的粮食,用着信徒捐献的金器,玩着信徒奉送的女奴,是印度社会中十足的蛀虫,可是蛀虫是软弱的,他们这辈子的荣华富贵还没有享尽,如果一旦大明皇帝撕破了脸………………

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就算是少了一半的土地,剩下的一半照样可以让他们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下去,田地对于来说不过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字而已,就算少掉十分之九,也不会影响他们生活的品质。

刘二显然对辛格的合作态度很是赞赏,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脸色缓和了一些:“大祭司,这里就交给你来吧,三百万顷良田,一丝一厘都不可少。”

辛格点了点头,献媚的对着刘二笑笑:“一切交给我吧,将军大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四百一十五章:新城上海

通威胁之后,软弱的僧侣们终于做出了妥协,以辛集团缴纳出了三百四十万顷田地,刘二一面组织僧侣签订让地契约,一面让人飞报皇上。

而在这个时候,南岸的流民也渐渐的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选择,有近二十一万户六十万人选择了留在江南,另外的二十五万户四十万人选择了印度,留在江南的大多是拖家带口的,他们宁愿选择在这里平平淡淡的过下去,也不愿去那未知的领域做什么农场主,而另外二十五万户虽然只有四十万人,却大多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家眷亲人早已在逃亡的路上死了,这里已没有什么过多的留恋,宁愿躲避到万里之外去重新开始。

按原定计划,去印度的百姓每人可分得五十亩地,可是由于去的人比原定计划的少,从僧侣那里取得的土地又比原定计划要多,因此,每人便可分得一百五十亩地,一个人丁如此多的土地,这要是放在现今,也算是一个地主之家了,此外,僧侣还贡献出了一大批粮食出来,也足够这四十万人吃到来年开春,只要他们到了印度,一年之内是饿不死的,朝廷给他们每人发放了二两银子,算是给了他们购买种子和雇佣一两个印度佃农的银子,毕竟印度的贱民极多,只要一天给他们一碗饭吃,一年下来,雇佣几个人恐怕连一两银子都不要,足够应付下去。

被安排去印度的流民又被分为了两批,一批人直接坐着南洋,东洋水师的船队启航,另外一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东洋,北洋水师的船队只有五百余艘舰船,连补给船也算上不过八百艘,一次性运载十万人就已经到了极限,因此,大多数人还得步行。

留下来地流民则继续在南岸等候,就在这个时候,松江府知府已抵达了常熟,觐见皇上,这一次朱骏召松江知府前来,其实就是为了安置这些流民的,他的意思是,在松江府靠近海岸地一片土地建立一座工业商贸新城,名字已经定下来了,叫上海,这座新城完全仿造开发区的模式新建。其实早在一年前,朱骏所考虑的新城地址上已经被松江府在这里建立了开发区,现在要做地,只不过是将这个开发区建大而已,并且派人紧急的搭建民棚,并且兴建工厂。

松江知府名叫李之龙,钱塘人,几年前原是江南的孤儿,被朱骏指派人运到了海都进行学习,五年前毕业之后分到顺天府衙门做皂隶,很快便在众多皂隶中脱颖而出,成了顺天府判官下地一个主事,江南光复之后,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员前往江南进行管辖,李之龙因为精通大明律,又在开发区学过工厂建设,原本在学院里所学的知识也十分丰富,在顺天府的十分能干,被拔耀为松江知府。

如今那座山谷教化孤儿地学院已是大明最为开放的学院,不但开设的课程多,而且专精一门,教材也相较起来比较实用,如今已改为皇家学院?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