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心理控制术 > 第16部分

第16部分(2 / 2)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压力却取得成功,这个想法就像不付出代价就能成功减肥一样荒谬。然而,“不劳无获”这个广为推崇的公理本身就是一个愚蠢观点。为了在人生中取得成就、获得满足,你肯定要像沿着陡峭山坡向上推一块巨石那样,承受巨大痛苦,付出不懈奋斗。如果相信这便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或者是精神领域的规则,那么这种视野极为受限的理念只能使你的生活更加不幸。

我在本章通篇以及本书其他地方多次交替使用“创新机制”、“自动创新机制”和“伺服机制”等词,现在我想花时间澄清一下。许多工作需要你通过绞尽脑汁的有意识思考、担忧、计算和咬紧牙关的意志力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完成,而这种机制都有能力完成这些工作,而且能在不给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你必须学会指导它、信任它、授权给它,然后撒手让它去干。

乔治·S·巴顿将军曾经说:“永远不要告诉别人怎样做事。只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的独特创造力便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样是这条领导原则,也适用于你与你创新机制之间的关系。告诉它做什么即可,任凭它以独特创造力让你欣喜若狂、大吃一惊吧!

不妨按照两种管理模式即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所见过的长期在岗的经理人都是微观管理经理人,即使有一大帮精明能干的人供其呼来唤去,他们却从不把一些琐事甚至购买办公用品这样的小事放权让下属去办,而是微观管理着每个工作细节,还对奉命办事的人放“马后炮”。而有些经理人尽管担子很重,却并没有很快变得白发苍苍、弯腰驼背(肉体、心理和情绪上都不堪重负)。这种人懂得怎样授权让下属放手去干,善于最准确地表达意图和目标,然后依靠某个百里挑一的同事贯彻他们的想法或执行他们的指示就行。微观管理经理往往妨碍所在单位的成长和繁荣,而宏观管理经理通常能让所在单位摆脱各种羁绊和约束。

同样,我建议你不要对自己的伺服机制进行微观管理。那种对每个细节都小题大做的做法实在没有必要,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你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准确地向它传递目标,这种传递过程决定着伺服机制是作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运转,还是作为一种自动失败机制运转。无论如何,你要让它做自己该做的事。你们两个没有充分理由沿同一条路线前进。

妻子安妮有一个对我来说不可理解的习惯,就是在清洁工每周三来我家之前,她总要先把房子打扫一遍。我听说许多女士也有安妮一样的习惯。我之所以说这种习惯不可理解,是指两个人非得做同样一件事。我不会请一个司机驾车送我通过熙熙攘攘的曼哈顿大道,然后再让他坐到乘客座位上、我亲自驾车。你为什么要亲自打扫房间,然后又请清洁工把你刚刚打扫过的房间再清扫一遍呢?我奉劝各位,不要“聘请”伺服机制按某条命令做事,而在它做事之前、之间和之后,你又在旁边跑来跑去、包办代替,那样做你只会妨碍它。

第七章|你可以养成快乐的习惯

◆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

◆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多数人在世上都很安静。他们只是短暂地住在人世间,就像尘世并不归他们所有一样。

——E·L·多克特罗

当人们被问及有何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我不过就是想活得快活些”。通常这不过是一个没有思考过人生目标的借口!他们希望躲进笼统的、难以界定的地方,而不是面对可以量化的具体问题。不过,确实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能通往快乐。

在本章,我将从医学而不是哲学角度谈论快乐话题。约翰·A·辛勒博士对快乐的定义是:“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无论从医学还是从道德观点看,我都认为这个简单的定义无法再度完善。本章要讨论的内容正是这些。

快乐是良药

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俄罗斯心理学家K·科克切耶夫对人们在思考快乐的想法和思考不快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进行试验。他发现,当思考快乐的想法时,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加出色,在接触物体或人时能感觉到更细微的差别。威廉·贝茨博士证实,当人在思考快乐想法或者在想象快乐场景时,视力会立即提高。身心医学已经证明,快乐时我们的胃、肝、心以及所有内脏功能都更加良好。

以前的医学传统主义者曾经拒绝承认心理状态的改善和治愈疾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周六晚报》出版商诺曼·考辛斯(如今以与癌症作斗争而闻名)对这种否认提出质疑。他在对付癌症过程中运用了“幽默疗程”,包括在他所在医院的病房让病人看“三个跟屁虫”和“布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美国演员,曾写过、导演并主演一些经典片,在片中运用冷面表情和杂质艺术以达到巨大的喜剧效果——译者注)等录像片。考辛斯先生在他的著作《对一种疾病的解剖》中详细描述了他那与众不同却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历。伯尼·西格尔博士在快乐疗法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建议读者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不妨读读他写的书或者聆听他的演讲。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身心疾病的唯一根源,而快乐则是唯一药方。“疾病”(即disease)这个词本身就表示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即“dis…ease”。

对快乐的普遍误解

快乐并非某种挣得或应得的东西。是否快乐并不是个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也不是道德问题一样。这两种东西对于健康、幸福都必不可少。快乐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如果你坐等,直到“应该”去思考快乐的想法,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思考认为自己无足轻重的不快乐想法。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也不应由于压制内心的欲望而快乐;相反,正由于为欲望而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压制欲望。”

追求快乐不是自私

许多诚实的人都强迫自己不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思想向外发散,远离我们自己、我们的内省,使我们审视自身错误、过失、苦恼(都是不快乐的想法),或者为自己的“善良”而骄傲,还能使我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任何人最快乐的想法之一,就是“别人需要我”这一想法,这说明他重要、能干,以至于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快乐。然而,如果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快乐,把快乐想象成某种可以挣得的东西,看成由于无私而得到的某种奖赏,我们就很可能就会因为希望得到快乐而内疚。快乐源于无私地做人、做事,它自然而然地与生命、与行为相伴而生,而不是一种“回报”或奖金。如果我们由于无私而得到奖赏,那么照此下去,随后一个阶段自然就会认为:我们越是克己、越是可怜,就越会感到快乐。这一假设会引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即得到快乐的方式就是变得不快乐。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我所知道的帮助穷人的最佳途径,就是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不是最佳途径姑且不论,但我们很难看到“通过降低自己的幸福程度或生?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