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四十岁撞大运 > 第252部分

第252部分(2 / 2)

在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权利方面,农村孩子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的孩子。在政府规定免除学费的同时,却允许增收杂费,这一规定在实质上取消了“义务”的无条件性。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看看课题组成员对几个省市的调查记录,了解一下农村孩子无法上学的根本原因:

段小团,陕西省横山县双城乡,今年17岁,16岁从本乡初二辍学。原因是哥哥考上了四川大学,学费每年近万元。为了供哥哥上学,他离开了学校,外出打工。

吕和平,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赵村乡,今年13岁,因家庭贫困从本乡五年级辍学。课题组在该县调查问卷填报辍学率是9%,从实际调查情况看,辍学率应在20%以上,多为经济困难所致。

宋国良等141名同学,黑龙江省满井乡中学,从初一到初三年级,全部因家境贫困辍学。该中学共有学生827名,这样算下来辍学率应是17%左右。

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即使是在广东这样的发达地区也存在这个问题。据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前不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的一场“广东教育收费情况民意调查”表明,教育收费偏高是大多数、特别是年家庭收入低于1.5万元的低收入家庭受访者的心头之痛。课题组在几个省的调查中,当就目前农村教育收费水平发表看法时,广大农民都表示“吃力”或“非常吃力”。

潘云良说:“我们调查的湖南省安乡县,农民的家庭年收入是1200元,供一个孩子读书要800元,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占大多数,也就是说两个孩子都上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四成是实物折抵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每年自行支配的货币收入远不足1200元。”

(二)学困

据潘云良介绍,从辽宁省黑山县、彰武县、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调查的情况看,三地农民实际家庭年均纯收入大致都在5000元至20000元左右从全国看应属中等水平。几乎所有儿童都有经济条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完成三年初中教育的学生比率很少大致不超过30%。调查发现如此多的孩子放弃接受初等教育不纯粹由于经济原因中途退学的孩子都是自愿的。

为什么呢?课题组调查发现,孩子们选择回家的原因有如下种种: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中学布局根据现有生源情况一般为一乡设一所学校这样一来多数学生无法像小学时一样在家门口的村小学校上学,很多孩子因交通不便而放弃学业。

——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低学习条件差小学毕业生大多难以适应中学以后的系统学习学习失去兴趣吃苦失去动力。

——目前我国仍以应试教育体制为主导孩子在小学毕业摆脱文盲后受初中教育的惟一目的是考上高中并最终考上大学而初高中课程的设置对考不上大学只能务农的孩子几乎没有多少用处只有参军及少数进城打工的岗位需要初中毕业证书但目前这种证书只要花钱就很容易搞到。

——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实行量化管理,这样一来,老师排斥差的学生,使学习差的学生在班级抬不起头来,不得不离开学校。

(三)校困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属于“吃饭”财政,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村学校难以为继。

课题组发现,首先是校舍不足而且简陋。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一比例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

潘云良说,在调查中,我们真实地看到和感受了这种状况。如广西蒙山县总体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无校门、无围墙,校园环境差;教师的办公桌椅大部分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产物,高低不一,长短不齐,陈旧破烂;初中学生宿舍条件极差,三个人睡一张床,房间四处漏风,食堂也异常简陋;教学仪器、图书及电教设备严重不足。我们到过的几所学校,有的墙体已经开裂,有的地基严重下陷,真是触目惊心。

其次是负债严重。2003年度国家审计署审计调查的50个县,2001年底的基础教育负债为23.84亿元,2002年底上升为31亿元,增长30%;到2003年6月底,仅半年时间又增长了25.7%,达38.98亿元。负债总额相当于这些地方一年财政收入的80%。教育负债首先与2000年“普九”验收有关。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提出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普九”,并要求学校建有相应的图书馆、教学楼和运动场等硬件设施。后来成了很多地方教育部门的硬性任务。各省教育厅与各市(地、州)政府(行署)教委签订了双向目标责任书,各地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相关部门之间也签订了责任书,把“普九”纳入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普九”得以全面铺开。但为了达到“普九”目标,本已困难的基层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不向外贷款或由施工队垫资,背上了巨额债务。据调查,截至2000年“普九”验收前夕,四川全省已完成和正在推行“普九”的县的教育负债总额达39亿元。同时,各地省级以下财政逐渐萎缩,地方财政逐渐难以承担教育投入,更加剧了各地的教育负债。

第三是拖欠教师工资。据中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中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目前累计已拖欠100多亿元。即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省,从1996年至1999年已拖欠教师工资6.4亿。据课题组调查的情况看,虽然现在情况要好一些,大部分县都能保证基本工资的及时发放,但不能足额发放却是普遍现象。

(四)师困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

就拿潘云良到过的甘肃省礼县来说,全县共有学生10多万人,而教职工不到4000人;甘谷格板峪小学五个班级,只有崔纪成老师一人任教。再比如课题组成员在河南汝阳调研时发现,全县有代课教师700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小学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

(五)前景贫困

在辽宁省黑山县中心村调查时潘云良发现该村2000级小学毕业生中有14人未读完初中问起原因,大都认为经济上不划算。在家长看来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找到工作赚到钱孩子的学费才算花的值否则不如不念。

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大学学费在不断上涨,这对农民打击很大。潘云良说,农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若要供子女4年大学,至少需负担4-6万元,这已经相当于普通城镇家庭5-10年的全部积蓄了!这个费用,是边远贫困家庭所无法想象的,更何况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统计表明,目前农村辍学孩子中,有近一半是因为升学无望。更多的是因为看不到上学能带来什么好处,前景无望才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难以巩固的深层原因。

思考与出路

农村教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