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生,来来来!这边坐!”郭嵩焘高兴地说道。
趁着郭嵩焘招呼刘锡鸿入座,林义哲仔细的打量了笑容可掬的刘锡鸿一眼。
刘锡鸿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一张脸呈倒三角形,眼窝略有些凹陷,鼻子很大,留着山羊胡子,穿了一件皮袍子,腰悬美玉,乍一看上去,很有些中国传统儒士的“骨胳清奇”之相。
但令林义哲感到不舒服的,是刘锡鸿的眼睛!
刘锡鸿看人的目光,似乎总是闪烁不定!
这样的眼神表明,他应该是一个善于骑墙之人!
洋务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将中国官场分成了两大营垒,无论是在上层,还是在中下层,都这样营垒分明地对峙着。有没有中间路线呢?想在墙头上骑着坐一坐,看看风向的有,可他们在墙头骑不住,风大伴墙的多。
那么哪一派势力强一些呢?洋务派虽然眼光远一些,富国强兵的一套办法也不无道理,但他们毕竟是不安于现实的一派,要打烂坛坛罐罐,要变老祖宗的成法,特别是他们连拐弯抹角也不屑于干,而公开主张以西方为师,认为原有的一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几千年变化不大的国家社会的规章制度,人人都习惯了的东西,要改,要革,连娃娃们学些什么也要改动……总之,天下要大乱了,这哪能行呢?那些骑在墙上的人最会察颜观色,上看皇帝老佛爷的态度,下看老一辈人的眼色,他们太容易得出结论了。
林义哲知道,刘锡鸿便是这种骑在墙上的人!
从广东进入京师的刘锡鸿,可以说是郭嵩焘一手提拔、重用的,他对郭嵩焘应当是感恩戴德的,刻骨铭心的。郭嵩焘跑顺风时,他为之高兴;郭嵩焘走麦城时,他也替郭嵩焘难过过。他为郭嵩焘充当耳目,传递过许多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变过心。郭嵩焘几次离职还乡时,他也恨不得也随同前往,厮守在一起,接受郭嵩焘的教诲,甘愿为郭大人效犬马之劳。正如当年刘锡鸿同他病中的夫人说过的话:“有人知己,我定为犬马。”他那时认定郭嵩焘是知己,是以愿为郭嵩焘效犬马之劳。可这个“定”字难得解释为“终身”,而是个有变数的字眼儿,它可能只是三五年,七八年,周遭环境一改,各方情势有变,所“定”者也就随之而变了。这不是刘锡鸿一人如此,而是不少“老于世故”的人都如此。
当郭嵩焘从广东卸任,回到湘阴,在家赋闲时,刘锡鸿便观察起官场的兴衰之理来了。尽管他自己也算是“洋务派”出身,投入过团练工作的改革,支持巡抚大人郭嵩焘所采取的激烈改革措施,大奖那些一心为公的好父母官,严惩那些贪腐成性的旧式官僚。但到了京中,洋务派是顶了碓窝子唱戏——人吃亏了戏不好看、费力不讨好这一事实,他已是看得再清楚不过了。他能不衡量一下这当中的得失吗?
事实上,就在郭嵩焘复出的前一年,一个渐变的过程便发生在了刘锡鸿的身上。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锡鸿去到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藻的官邸。这可是当朝一品要员,炙手可热的顶尖极人物,了不得的!李鸿藻是皇帝的老师,有一段时间甚至代替幼帝批过奏折,起草过上谕,可以说就是幼帝的影子。慈禧太后见了他也是“老师”、“师傅”的叫,百般尊敬,言听计从。尤其是清流言官们,奉李鸿藻为领袖,唯其马首是瞻。但李鸿藻自己却并不好把自己往哪个营垒里面摆。他对外一向是主战派,不轻言和让,但洋务派的一些措施他有一些也曾予以支持。但老佛爷的话对他来说又是至尊无上的,想得通想不通他都会绝对执行。他和另一位帝师翁同龢的持政理念相同,都不是那种可以分明往哪一个营垒里归队的重量级人物。他主掌过礼部、户部,当过都察院左都御史,授过工部尚书,有太子少保衔;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也都任过,可以说没有他没当过的大官。
刘锡鸿去拜见这样一位如日中天的大员,自然是小心了又小心,准备了又准备,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表现,要显示出自己是有修养的大才,谈吐要非凡,气度要高洁,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小事都能有出众的见地。要是问起自己的晋身之阶,他也会见机行事,或说或不说他与郭嵩焘的多年瓜葛。而且据他的了解,李鸿藻与郭嵩焘也并不算见外,他似乎无须忤逆郭公,出卖良心。
改换门庭为人犬马,也是个大学问啊!
但刘锡鸿凭直觉,似乎又感觉到李鸿藻和郭嵩焘未必能走到一块儿去。
接下来和李鸿藻的接触,让他下了改换门庭的决心。
在同李鸿藻打了几次交道之后,刘锡鸿的“传统知识型言谈举止”起了一定的作用,李鸿藻似乎对他的印象很好,这让刘锡鸿敏锐地感觉到,李鸿藻也有“知己者”的特征,“有人知己,我定为之犬马”的刘氏人生观又在他脑子里活跃起来。原来他的“有人知己,我定为犬马”是不具有是非标准的,也就是说,谁“知己”,就“为谁犬马”!
如今,主宰官场的大佬“知己”了,改换一下门庭,也没什么对不起郭大人的。反正郭大人还在赋闲,他也无法忠于老上司了。
而打那以后,李鸿藻府中,便多了一位愈走愈勤的门客刘锡鸿,直到他成为李鸿藻的亲信、心腹!
可也就在这前后,因为朝廷需要懂洋务的人和日本交涉台湾问题,赋闲在家多年的郭嵩焘得以复出,来到京城,有消息(当然李鸿藻是最直接的消息灵通人士)说郭嵩焘将要在总理衙门任职,刘锡鸿得知之后,尽管感到有些为难,但还是立刻决定,和郭嵩焘重叙旧谊!
第四百零四章释归
刘锡鸿熟知郭嵩焘的性情,了解郭嵩焘十分念旧情(否则也不会对左宗棠背地里阴他的事一无所知),于是便主动登门拜望,每一次都不空手,备有这样那样的礼物,并将自己在京所闻不时的告诉郭嵩焘,暗示他还是郭嵩焘的“心腹”和“耳目”。果然郭嵩焘见他如往日一般勤来走动,十分高兴,仍然待他如先前一般无二。
“云生每次来,都给我带些礼物,真是太客气了。”郭嵩焘注意到刘锡鸿带来的礼盒,笑着说道,“不知这一次又是何物。”
“都是些寻常应用的东西。”刘锡鸿笑着从仆人手中拿过礼盒打开,取出了里面装着的东西:一个铜手炉、一副皮手褥、糕点一盒、书籍一部。
林义哲注意到那副皮手褥似是金丝猴皮所制,铜手炉也是方形带有提梁和镂空盖子以及精美雕刻的那种,一望便知出自刻铜名家之手,十分名贵,不由得暗暗佩服刘锡鸿下的功夫之深。
“京城冬日天寒,比不得南方,须当注意保暖才是。”刘锡鸿关切地对郭嵩焘说道,“这两样都是小物件,然却为御寒之必备,上次来郭公处,未见郭公有备,是以自作主张的给郭公置办了一些,还请郭公笑纳。”
“云生如此破费,真是叫我过意不去啊!”郭嵩焘听得心里暖暖的,呵呵笑道。
“郭公客气了,这些小物事,不值一提。”刘锡鸿一边笑着,一边转头对林义哲说道,“不知林大人可有置备?这北方的严寒,不比南方,须得加意小心才是。林大人若是没有,回头我便着人给林大人送来。”
“多谢云生兄挂念,呵呵,来时听得这北地严寒,已然有所置备。”林义哲微笑着答道。
刘锡鸿接着将带来的书匣取出,交给郭嵩焘,“此是徐松龛先生的《瀛寰志略》三刻本十卷,闻郭公欲观此书,故特为郭公购来。”
听到《瀛寰志略》的书名,林义哲的心中微微一动。
《瀛寰志略》是由清代名臣徐继畲所编纂。该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全书共10卷,约14。5万字,内含插图42张。1844年徐继畲办理通商口岸厦门的对外开放,发现自己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此时他恰遇传教士雅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