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61部分

第261部分(2 / 2)

“所以发三千万两债券。百姓认购剩下的,江南银行包销了。不要愁没钱花。今年最多三千万两,明年就可以扩大到五千万两银子。相信我,十年后你不发一两亿两银子,你都不好意思见人。”

杨潮对黄凤府循循善诱道。

黄凤府完全被惊呆了,一亿两银子啊。光是利息就是三千多万,如果崇祯在世,知道自己欠这么多钱,估计宁可不做皇帝了。

“你今年的任务是,将官府弊端完全革除,官府是很敏感的地方,官府不稳,百姓就不会稳,所以快刀斩乱麻。一年时间必须把政局稳定下来。我要你组建一个跟军队一样令行禁止的官府,从南京发出的政令,十天之内我要治下每一个县都开始实施。你可有成算?”

黄凤府狠狠道:“考成法,剥皮充草!”

他打算采取严刑峻法了,采用张居正制定的考成法,完不成任务的官员,直接用朱元璋的办法剥皮。

“太过,太过了。本督想来主张。轻刑罚,严执法!你只有执法严厉了。才不会有人犯法,至于你惩罚是打一顿板子,还是直接砍头,其实效果是一样的。只要知道伸手必被捉,就没人伸手了。你不执法,哪怕就是把法律定的株连九族也没有意义。”

“那大人的意思是。不用考成法了?”

“用必须得用,但是惩罚依照大明律即可,在本督更改律条之前,大明律是有效力的,大家都必须遵守法律吗。”

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对贪腐的惩治力度,大概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是大明的官员,却是最贪腐的,因为阵型法律的是文官,贪腐的也是文官。

“还要要完善检查制度,军中还得抽出三百个读书人给我,我要组建一个秘密巡视组,常年秘密巡视各地。”

“锦衣卫?”

黄凤府一惊。

“什么锦衣卫,这叫廉政公署,只对最高权力负责,有权力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拘留任何官员两天,你也包括在内!”

黄凤府不由心里一寒,以为杨潮打算以军法治国了,这活脱脱就是明初朱元璋那套吗。

唯一不同的是:“严格控制贪腐,同时提高官员待遇。今年县令一级的,月俸一百两,年底发三个月奖金,如果有小错,奖金扣除。一个不犯错的县令,一年能拿到一千五百两,足够过上不错的生活了。”

黄凤府道:“可是他们随便动动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县令万把两银子也是捞得到的啊。”

杨潮道:“所以才要有严格的监察机构吗。”

过年后,轰轰烈烈的发**运动就开始了。

去年军中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分派各地,虽然他们是执法官、督粮官和练兵官,可是各地都将他们当成了监督人员。

岂不是真正的监督人员,正在军中选拔呢。

三百个识字,并且会看账本,在军中经常帮忙粮草出入账的士兵,被召集了起来。

这些人的背景都一一核实过,基本上都是最贫贱的家庭出身,而且都是流民出身。

很显然这种人对官府的恨意那是滔天的,哪一家没有被官府逼的破产的血泪史。

让这些人去监察官员,就算没有任何错误的官员,在他们眼里也都跟贼一样。

“你们都是苦出身啊。都被贪官污吏逼的家破人亡,要四处逃难。本督跟你们一样,最恨贪官污吏。所以现在让大家来呢,就是监察贪官的。但是要监察贪官,我们自己就要以身作则。贪官贪腐还罪不至死,但是你们中的人,只要拿了一两银子,就得军法从事。你们都清楚了吧。记住你们不是为自己,是为全天下百姓监察百官的。你们手里的权力大的很,你们身上的责任也重的很。天下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天道能不能彰显,就靠你们了。”

杨潮极力勾动这些的使命感,就好像当年香港政府组建廉政公署的时候,清一色的使用年轻大学生,因为这些人身上才最有使命感。

一项项政令从新年伊始颁布下去,包括提高所有官员俸禄,知府一级的官员,每年就可以拿到三千两银子,巡抚是一万两,而最高的杨潮薪俸则是十万两银子。

提高俸禄的同时,颁发严格的反贪污法,对贪污采取绝不姑息的态度,以前既往不咎,从隆武二年起,但凡贪污一两银子的官员,立刻革职,并且抄家,但不灭族。

只要拿一两银子,哪怕你是万贯家财,全部抄走,杜绝那些为了家人捞一笔,然后宁可去坐牢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家伙。杨潮认定,贪财的人必定爱财,与其冒险家产被抄没,不如从此开始廉洁起来,这样还能保住以前贪污的财富,再说了还有提高的俸禄,最重要的是权力阶层受到的社会尊重,这种权力的味道,才是最让人着迷的。

同时悄悄派出去一**检察官,这些人都拿着杨潮的密令,每到一地但凡发现问题,立刻找带兵的练兵官,将官员捉拿,开始严查官府账册,同时审问一个个相关人员,审问出来有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官员,即可查办。

三个月时间,竟然查办了一百多个官员,在江南制造了一阵阵恐怖气息,官员收敛了不少,只等这股风气过去在捞钱不迟,谁想到这股风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歇。

“一年时间足够我肃清吏治了,五十万大军也该有战斗力了。但愿今年在我整顿官府的时候,不会发生太大的战事。”

杨潮一直都把整顿官府痹症放在首要,所以在军事、经济之后,最后一个动官府痹症,也正是看到今年的态势应该不会发生太大的战事,才敢这么干,要是清军像去年那样,随时都可能攻入江南,杨潮是不敢这么做的,万一这么做,清军一到,各地官员纷纷开城投降,那还是很麻烦的事情。

从第四个月开始,江南的罪官慢慢的少了,但凡是获罪的家伙,立刻有军中考核过关的读书人顶上。

但是军队中的读书人就少了太多,慢慢有回到过去那种都是文盲军的趋势。

书生哄闹,然后被充军的好事,可遇而不可求,现在江南的读书人都学乖了,知道骂杨潮两声没有关系,去闹事就惨了,所以没人闹事,也就没有合理的手段抓人了。

杨潮只能登报招募,招募读书人从军。(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七节年轻士子

苏松夏家,侯家和顾家三家乃是姻亲,经常在嘉定侯家府邸聚会。

夏允彝自不用说乃是复社领袖级的人物,顾咸正是举人做过延安府的推官,侯家则是嘉定豪绅,顾咸正的儿子顾天逵是侯岐曾的女婿,侯岐曾的侄子侯玄瀞是夏允彝的女婿。三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经常聚会于侯玄瀞家内,“谈及时事,各蓄异谋”。

其实就是一群怀有抱负的士大夫而已。原本的历史上,这些人纷纷参与抗清,最后不是自杀就是死于嘉定屠城。

“北直、山西皆已圈地,继而剃发易服。顾炎武说的好啊,鞑虏不但要往我大明天下,而且要亡我华夏之天下啊。”

顾炎武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最近是声名鹊起,他的认知得到了一大批文士的赏识,顾咸正就很欣赏。

“是啊,要亡我天下啊。”

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国家观念,天下观念。因为这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你周围都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确实很难让人产生异同感极强的名族观。

最有机会产生的时期,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形成一种观念,叫做诸夏!

诸夏指的是周朝下属的各个诸侯国,认可大家都是从夏禹一直传下来的法统,所以有了一个夏字,但是夏这个字最后没有产生民族概念,因为秦国很快就一统天下。大家开始有了秦人的称呼,秦国也没有形成民族,因为很快就被汉朝取代了。之所有后世有汉人的名称,就是从这里来的。

士大夫又提倡锦衣华服的中原文明,于是又取一个华字,合称华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