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刀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有了刺刀都知道可以省却长枪,可是将刺刀装在枪管上是一个精密的技术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手工打造倒是可以,可是大规模制造不可能。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一个工匠的发散思维,既然铁质的枪管不容易加工,为什么不加工木质的呢,相比木头就容易多了,传言是这个工匠偶然将断掉的长枪绑在鸟铳上受到的启发,他随后将枪管下的铳床加长,露出枪管三寸,既不影响装填,木头相比又更容易加工。
在这三寸长的木柄上直接安装刺刀就轻而易举了,找根长枪头套进去,拧紧就行,而且工匠们做的更好,将枪套塞进去后,插一根木销子,完美解决问题。
杨潮奖励了这个工匠一万两银子,后立刻将这项技术推广,新式的鸟铳现在都佩戴刺刀,都是长两尺的刺刀,拿下来可以当劈刀使用的钢刀。
“启禀大都督,如果要实验军阵,势必要跟清军交手,那我军是不是可以向北直隶推进了?”
李五六一听让他实验新式军阵,不由的高兴问道。
杨潮道:“谁说朝北直隶推进,你可以打一打河南吗。南四旗一直表现的那么配合,打他们等于是帮多尔衮的忙。让他们内斗去。”
能打河南也不错,李五六笑眯眯的坐下来。
许多男道:“大人,那我南方军该如何?”
如果北方有仗可打,南方没有动作的话,许多男总是不踏实。
杨潮道:“不用着急。今年南方会新增二十万大军,都要驻扎在江西,你要好好统筹,练兵为上,占地为下。”
许多男也坐下了,责任很重大啊。
接着杨潮总结道:“记着,都还需要多努力,三年灭清,五年平天下!”
杨潮最后抛出了一个大大的战略,顿时所有人都喜形于色,掩饰不住的兴奋。
总算是有了一个目标了,他们生怕杨潮不肯平天下,那么他们这些人的身份就很尴尬,说是大明的忠臣吧,似乎没人会听大明皇帝的话,如果杨潮却不肯做皇帝,他们算什么?
现在杨潮说出平天下三个字,正切入了他们的心窝。(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节反腐败
喊这些人回来,其实是休息一下,让他们坚定一下信念,至于具体情况,他们不是很关心,只知道手里有粮有钱,今年能够打仗就行了。
杨潮期待的大家热烈的讨论没有发生。
唯有黄凤府忧心忡忡,认为杨潮的财政政策太过冒进了。
“大人,今年还要发债券啊?”
“发,至少两千万,两千万不够就发三千万。”
黄凤府道:“去年的一千万今年就该还了,我预计了一下,今年收入最多也就两千万,浙江、江西和山东三地去年都有战事,大人您说要免税一年的。今年军政两方如果支出照旧,怕是还不上这些钱,怎么还敢借?”
杨潮道:“正因为还不上,所以才要借啊。”
黄凤府惊叹:“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这利滚利,什么时候能还清啊?”
杨潮道:“谁说本督打算还清了。不还,只要官府信用没有破产,总能借到钱,还利息总比还本金要划算的多。”
后世的大英帝国欠着荷兰人几亿荷兰盾,每年利息两千多万超过两百吨白银,但是他们还了三百年都没有还本金,绝对不是还不起,而是他们认为还利息更划算。
只要政府信用不破产,总能够借到更多的钱,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的政府动辄欠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原因,不过也只有政府能够这么玩,其他实体一般不具有这么坚挺的信用。
大明朝坏就坏在扯淡的财政上,空有全世界最多的国民,最庞大的经济体,竟然是因为没钱穷死的,如果崇祯每年有五千万财政。给西北一年拨去一千万担漕粮,只要饿不死人,鬼会造他的反。
黄凤府听到杨潮这种利滚利打算把阎王债背到底的决心,一点都不认同,但是却不好反对,反正官府吗。没钱了大不了赖账,谁还敢造反不成。
“凤府啊,你还可以这么想。那些土财主一个个都把银子埋在地里,让他们都拿出来变成债券,我们在把钱花出去,这样很多百姓就有了生计,是百姓之福啊。”
黄凤府叹道:“为百姓谋福,可也得量力而行啊。去年一千万两银子,三分月息。一年就是三钱六,这就是三百六十万两啊。白白就花出去了。”
杨潮道:“这不算贵了。谁让大明的官府没有信用,去年借钱给官府的,那都是爱国人士,土财主就没有几个,大多数都是老百姓,这怎么行?把百姓手里的钱都抽出来了,他们怎么做买卖。怎么添置织机扩大生产,还是要让土财主支持咱们。土财主认钱不认人。”
黄凤府点了点头。
杨潮又道:“如果士绅都借给我们钱了。你说他还敢不支持我们?”
这句话让黄凤府眼前一亮,他觉得这才是杨潮的目的,原来隐藏的这么深啊,难怪他过去就没见过杨潮有什么爱民的举动,连给受灾的百姓建房子,都是借钱给他们。还要收利息,过去的官府那绝对是直接拨付砖瓦木材的。
原来杨潮的打算在这里啊,欠了缙绅的钱,缙绅就不敢给官府惹事了,不然没人还钱了。高,实在是高。
“那我们今年还是三分息?是不是太高了?”
黄凤府依然觉得三分月息太高,如果能降到一分息就好了,可是降到一分,他又怕没人买了。
杨潮道:“月息就不降了,但是年限可以加长,今年我们发三年期的。”
后世年限越长的债券,利息就越高,就跟存款一样,三年期的固定存款利率肯定高过活期和一年期的利率,债券发的时间长,意味着偿还的年限长,借款的成本其实是大大降低的。
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投资,只吃利息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倒是无所谓,反正闲钱埋在地下又生不出钱来,借给官府,一年得到三钱六的利息,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当然前提是,他们充分信任官府会还钱。
“所以这份报告可以发到报纸上去,同时加点内容,把去年偿付利息的数字也加进去。我发现我们借出去一千万两,可是按时取利息的只有六百多万两的债券,很多人都不打算收取利息啊。这是完全支持官府。这种节操很好,但是做法是不对的。我们不能让支持官府的爱国百姓吃亏不是。号召大家都来取息,不要怕官府还不起钱,官府有的是钱。”
让大家看看,杨潮治下每年可以收取将近两千万税银,而且有意愿支付利息,这信用肯定会大涨一截的,如果真能把埋藏在地主家里的银子撬出来,那可比从日本每年刮来那点银子多了无数倍啊,通过银票变成货币后,大明朝可能一下子就不缺货币了。
后世的专家推算,整个大明一朝,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在一亿到两亿,而其中大部分被窖藏了起来,只有六千万两左右在市面上流通,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出现大量铸造私钱的情况。
而中国历史上可不止大明一朝流入白银啊,从唐宋时期就开始了,只是前期毕竟少而已,但是中国古代自己也挖掘金银,几千历史滴水成河绝对不会少于一两亿,历朝历代挖掘的贵金属又不会消失,也不可能都被皇帝带进棺材里去了。
假如历朝历代积攒的白银有两亿两,从唐宋到大明流入两亿两,明代又流入两亿两,这就是六亿两白银,只会少不会多,如果能将这些白银都存入银行做资本金,就会变成六亿两银票,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杨潮跟拿骚商定的制造货币的模式中包括一个银行购买官府债券的方法。
官府的债券也可以作为本金发放纸币,纸币通过购买债券流入官府的金库中,然后花出去这给市场释放了一大批货币,基本上达到了控制货币发行量的目的,这样大明的经济,就不会在受到货币不足的制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