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尔格在平地扎营,被杨潮水攻的经验教训,这一会清军小心多了,准塔打定主意在山上扎营,打死都不会下山。
他们的大营还就扎在过去图尔格大营附近,此时这里是一座群英庙,供奉杨潮战死将士的英烈庙。
清军将领们还有兴致参观了这座英烈庙,英烈庙那一具具沾染着他们同胞鲜血的铁甲,他们也没有破坏,准塔打算送给多铎,让多铎打败杨潮之后,让杨潮好好看看。
抱着这种放松的心态,准塔部清军不但不强攻海州,连海州逃出来的军兵都不阻拦,任由他们绕过海州逃亡江南,让这些人将消息不断的传给杨潮,传给南京小朝廷。
他们的目的是逼明军救援,结果明军真的来救了,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明军会从海上来救援,这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尤其是传出来的消息是,明军船大炮多,那些船上的红衣大炮,竟然跟辽东大城上的一样多,一下子就打死他们一百多人。
这种未知的战斗方式,让准塔不得不小心起来。
他虽然统领山东清军,但是兵力实在算不上雄厚,真正的八旗兵充其量就只有四千人,其中两千都是汉八旗,蒙八旗六百,满八旗只有四百人。
剩下都是从山东带来的降兵,满清称之为绿营兵,总数七千。
虽然准塔号称统兵一万,但是他心里知道,真正能打的也就三千而已。
今天被炮轰的,正是这三千精锐,也只有这些人是骑兵,所以发现海边有异动后,才能第一时间赶过去,可没想到竟然被打死了一百多。
准塔是一个兵都死不起。
因此他放弃了贸然攻击,第二日准塔亲自带人去侦查,距离五里外,拿着千里镜观察,就看到那一艘艘大船,炮口还都打开着,露出一个个黑洞。
而明军援兵就在距离海船仅仅五十丈的渔村里,显然攻击这些人肯定要冒着炮舰轰击,而那些炮舰据说都是威名赫赫的红衣大炮。
“找个汉兵去下战书,说我们要跟他们野战!”
准塔吩咐身边的护卫去传令,找一个绿营兵去给明军下战书,虽然汉八旗也会说汉话,但是准塔还舍不得让八旗兵冒这个险,虽然在关外汉八旗是二等公民,但是入关之后,满人觉得相比投降的明军,这些人也能算做半个自己人了。
“额真,明军怎么可能答应!”
准塔手下摇头叹道,感觉准塔做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
准塔笑道:“我知道明军不会答应。”
手下疑惑道:“那额真还要派人去!”
准塔道:“明军不答应,我们正好宣扬,省的士兵都被杨潮的名头吓住了。”
手下又道:“要是对方杀了使者呢?”
准塔道:“那更好了,刺激下绿营兵,没准这群只会吃饭的蠢货也能出力!”
李五六大营中。
“跟老子野战!”
李五六看着来挑战的绿营兵,简直太合他的意了。
经过一夜的修养,脚踏实地之后,虽然现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最佳状态,但是手下士兵排兵布阵却没有任何问题了,对自己的铁壁阵李五六有绝对的信心。
于是一口就答应下来:“回去告诉虏酋,今日午时,本将跟他合战于海州城下。让他洗干净脖子等着!”
绿营兵唯唯诺诺的连忙答应下来,他本以为领了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谁让他运气差,抽到了死签呢,没想到这愚蠢的明军竟然答应了,他真以为野战能打赢八旗。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威名是靠着上百万明军的人头树立起来的。
绿营兵对那群八旗大爷可是充满了信心,虽然杨潮的名头也很大,但是都是出奇制胜,野战也没有打赢过八旗兵啊。
绿营兵回复准塔之后,准塔也是没想到,胜利不会来的这么容易,但他不会错失良机,姑且就当是明军发昏,或者扬州之战让明军娇狂了,总之他绝对不愿意放过来之不易的夜战良机。
很快准塔就传令全军,埋锅造饭,午时决战。
说实话,此时准塔还真有点担心明军是不是骗他,根本会出战,至于战斗本身,他反而不担心,因为清军上下没人会认为野战中会输。
而李五六这边,几乎同时传达命令下去,也是抓紧时间吃饭,而且让士兵只吃六分饱,然后抓紧时间休整。
双方都经过休整之后,终于在艳阳初炽的午时,同时走向了战场。(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九节接阵
李五六雄心勃勃。
准塔也信心满满。
将要决战的双方都对自己充满信心。
最紧张的反而是战场旁边的第三方,是海州城上观战的军民!
清军出现后,海州自然十分紧张,但是有上次被围困的经验,他们到没有慌乱。
尤其是宋濂,立刻就像上次一样,组织民壮蹬城,同时第一时间将海州的粮店管制。
宋濂是打算复制上次的海州大战,当然没有杨潮在的时候,他没有太大的野心,没有幻想能像上次那样全歼虏兵,他只求能够稳守城池罢了。
但对于能否守住,其实大家都没有太大的信心,上次有杨潮的精兵在,大家有主心骨,现在可就只能靠他们了。
因此战战兢兢多日,昨天看到海上有船杨帆而来,接着还炮击清军,海州城顿时欢腾,因为他们知道援兵来了。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来的是哪路援兵,到了今日相当多的人都在城东,专门来看看援兵,等到中午却看到援兵开始出击,这让许多人感到紧张不安,稍有军事常识的,都暗叹不已,觉得援兵将领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怎么能跟鞑子野战呢,杨潮那时候都没跟鞑子野战,你凭什么敢跟鞑子野战,你以为你比杨潮还厉害?
不得不说,杨潮在海州的名望极高,凡是明军将领,他们都拿杨潮做过对比,并且乐此不疲,对比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其他人比不上杨潮。
“快看!杨字旗!”
很快有人看到出营列阵的明军打出了旗帜。
顿时更多人看到了,接着整个东墙上,发出一阵欢呼。
杨字旗,这是杨潮的兵!
突然间海州军民就从刚刚觉得援兵将领不会大涨,转而对他充满了信心。
“杨家军,是杨家军!杀光鞑子,杨伯爷万福!”
很多百姓不由高喊起来。
城上的欢呼。让已经在海州城外二里列阵的准塔不由有些犹豫,是不是要派人盯着海州城啊,但是稍微考虑了一番后,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觉得海州城的那些兵绝对没有胆子出城偷袭他。
于是放心大胆的将后背对着海州城,不得不说,尽管发生了扬州大战,但是对上明军,清军依然占有心理优势。毕竟自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失败几乎就从他们的字典中消失了。
至于海州、扬州两场大战,虏兵也习惯性的给自己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因为明军狡诈,而不是明军有什么战斗力。
李五六的大阵最前方,是一排排推着木盾前进的士兵,他们身后还背着长枪。
这些人手里的木盾有些特殊,因为木盾下方装了两个小轮子,搬到就可以推着走,这样省力了不少。否则光是这一寸后,人肩高的厚木盾移动起来就够盾兵头痛了。
这样的大盾也没有什么特殊,其实就是虏兵盾车的变种罢了,去掉了下面的推车,以两个小轮子代替,显然结构更加精简,移动却同样省力。
“一二一,一二一。”
紧跟在盾兵后面的是一排排横队,基层的对正门喊着号子,他们的队在大部队中并不显眼。他们只是组成战争机器的一个零件而已。
而且跟过去不同的是,在前进的时候,这些队都是一字横队,十一个人排成横队前进。而整个大方阵每一排有一百个这样的横队,这是一个庞大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