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高高坐在战马上的不是人,是银子啊!
李元昊作为主帅,更是震惊不已。
攻上来的人马居然有辽军,还有一队动作整齐的神秘部队,更有武林人士,连少林和尚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太可怕了。
一定是圈套。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圈套,可是他居然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收到。傻傻的几乎带了自己的全部精锐部队前来。
现在的李元昊,甚至怀疑,那个宋国过来投靠的李昊,才是最大的奸细,这一切是他出谋划策的,才会造成这种结果。
对,一定是他,现在的李元昊想杀人,想回去杀人,可是他回不去,越来越多的人涌上来,一个少林和尚居然拿着扫把冲了过来……
他们眼里的李元昊不是人,是一百两银子,要知道一百两银子,上好的处女,可以睡十个。
李元昊要是知道,自己在这些大兵头子眼里,才值一百两银子,会不会当场吐血气死,单他身上的衣服就二百两,宋兵太欺负人了。
还好,他还没有机会知道自己值多少钱。终究是一国之主,终究是心智厉害的人,他带着剩下一半的队伍跑了。
在奔跑中,李元昊回头一看,那辽军头领里头,一个奇丑无比的男子身边坐着一个奇美无比的少年,他的心在马上颠簸着,那一眼,特别美。
后面的队伍看着他们跑,留着大滴的口水,都是银子啊……
西夏军跑的更快了。
战彻底打完胜利了,老范才悠悠转醒。这绝对不是一个形容词,老范的动作一定是悠悠的,他躺着睡觉睡的很开心,很安详,程公的人,程公是谁,那小子来了,自己还起来瞎操心干啥,好好的睡着。
而另外的将领被聚拢关一间,老范更是丝毫不担心,这些人居然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过来,没有一点牺牲奉献精神,就要他们吃吃苦头。
知道战争胜利了,老范悠悠的坐在辽军军营里,鸠占鹊巢,很悠闲的看书《春秋左传》,一副一切都尽在他掌握中的模样。
外人看了,更加觉得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李元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宰了李昊。他奶奶的。敢耍爷爷,死!
而左伊就郁闷了,见过皮厚的,没有见过这么皮厚的。老范每次睡觉的时候,嘴角的油都没有擦干净,而桌面上的鸡腿总是莫名的少了。
很快耶律洪基加入进来了,洪基兄一直觉得老范这老头缺心眼,很想逗他,因为他难得发现比自己更缺心眼的人。
而老范是谁,当初硬生生的把狄青的东西据为己有,当过大文豪,做过流氓兵的人,绝对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老流氓,耶律洪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可怜耶律洪基每次被骗了都很开心。
左伊都看不过眼啊。
几天后,老范终于签了左伊的军火交接书。只是在看那上面的字的时候,老范眼神激动,说了一句:“你……”
左伊笑道:“你什么,老范,说好了,签就签了,又不是娘们,婆婆妈妈的,我可是要回去了。”
老范今后再也没有把那本《春秋左传》拿出来显摆了,而是放了起来。
只是略有所思的看着眼前眉眼弯弯的少年,一切都是缘分。
他长叹一口气,和军队们一起目送辽军和左伊的手下,离去。不少宋军士兵很舍不得,一直挥手大喊:“再见。”
于是乎,宋朝告别仪式,从文人作诗的风尚到了说“再见”就好了。以往那些文人离别,还要费尽心思准备一首诗,等离别的时候用,吟上。
可是这些兵头子们很朴实的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再次能见就好了。
他们分到了好武器,拿到了好盔甲,还不少人获得了银子的奖赏,而那些西夏野蛮人,都规矩的躲了起来。
宋军胜利了。
这个消息来的太快太不可思议了。
刚刚那个张大人还在滔滔不绝发表演说,论一个小县令如何造成一场战场的失败,如何导致国力的削弱的大问题,这样的人活着是奸臣,死了也要鞭尸,一定要唾弃……
然后就听到来报,胜利了。怎么可能,胜利了,这不是打他脸么……
仁宗早就不爽他了,丢出去。
大军胜利了,你居然不高兴,你什么人哪,丢出去。
大伙一致认可。
很快,将军府也收到圣旨,擅自集合军队,图谋不轨,依据当斩,念护国心切,其心可嘉,革去枢密使职位,赐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出判陈州。
狄青一脸灰败。这就是政治,他接到圣旨的时候,才明白。皇上早有废他之意,只是没有借口,没有足够的借口,说服皇上那需要仁慈的名声。
而且,民间传言,“陈州出”梨子,号青沙烂,今去本州,青必烂死。”
病重的皇上也只是微微一笑。
258
258、第五十七章:残兵回京 。。。
他是皇上,他喜欢谁,爱谁,他可以选择,可是政治不可以。如果这一次那小孩真的死了,仁宗会愧疚一辈子,可是如果还要选择,他还是会这样做,他不放心狄青。
在这期间,王安石同学只做了两件事。第一,密切关注边境消息。
所有人都认定左伊死的时候,他不相信。他有他的方式,他的谋略。历史上说王安石不是好人,因为他为了变法重用小人,把朝中一切反对派不论忠奸都给打了下去。
是的,王安石不是那种纯粹的好人,他手中有力量,哪怕是小人的力量。当初,被发配去扬州的时候,他积极建立自己的声望,写作著书。后来,到了汴京,他并没有闲着,虽然给皇上写了万言书被束之高阁,而本身也只是开封府一个小官吏,可是他却积极的发展他的力量。
小人物的力量看上去很小,关键时刻却是重要的,而且他的官职刚好可以接触各个方面的人物。在所有人都觉得消息网是个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王安石已经在着手做了,而且用的就是他小官僚的身份。
消息传来,并不像朝廷那样不容乐观。
果然,几天后那个报喜的人一路无阻的进京了。在王的安排下,很恰好的没有碰到狄青的队伍。
第二,他拜访了宰相韩琦。韩琦等于是他的引荐人了。韩琦会引荐他,一方面是看重王安石的才学,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希望自己朝中有个助力,朝廷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王安石对韩琦说,希望能够劝说皇上,让狄将军出兵前线,毕竟危难之时,也只有狄将军有希望。
韩琦欣赏王安石,王安石说的,他自然会听。考虑了一下,当即就给皇上上书。而朝廷本来就是一个职场,二把手说这么做,底下的人肯定有很多纷纷跳出来支持。
而这一份份的奏章,正是狄青的催命符。
让仁宗下决心贬斥狄青的,不是他擅自主张要出征,而是那些大臣们的奏章。试想,当国家危难,大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却是狄青。仁宗心里能舒服吗?
左伊在宋辽交界处和耶律洪基分开了,约好一定要来宋朝参加运动会。耶律洪基原本还怕自己回去没有办法和太后奶奶交差,想不到半路的时候,太后奶奶已经送来密旨,夸了他一顿:做的好,那啥一个小疙瘩西夏居然也敢和他们大辽谈合作,灭灭他们的威风,洪基长大了,居然能里应外合这么好的计策都想得出来,她老人家甚感欣慰。
当然让萧太后最安慰的是,自己孙儿没有把范仲淹那老头给剁了,否则宋辽危也。只要这件事没有做,做什么都是好的。现在想起来,萧太后还觉得李元昊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