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人生活的舒适和愉快去衡量其幸福与否,这实际上是诉诸一种错误的标准。
一切愉快都是虚幻的,哀叹愉快的逝去,是一件毫无意义、甚至荒繆可笑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以为是来追求幸福的,而幸福也是比比皆是,然而,恰恰就是这些人不能得到幸福,因为生活赋予我们并非是让我们去享乐的,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挑战厄运。但这些人并不了解这种情况,生活的道路上困难和厄运随时等待着他们,于是当他们碰到一点点困难,遭到一点点挫折,他们就会失落,胆怯,毫无斗志,抱恨终生。
举个例子,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决不会想到伤口引起的痛苦,可是当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处伤口疼痛难忍,而其他部分都处在良好的健康状态,那么,这一痛处将会吸引我们的全部注意力,从而我们失去了没疼痛时的那种安宁和幸福感。同样,如果我们做的事里惟有一件不尽如意,那么这种唯一的缺憾必将使我们目标受挫而使我们陷入一种无休止的苦恼,哪怕是它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会因为它而忧心忡忡,却再也无暇顾及我们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因为我们对幸福的认识不够充分。
快乐是痛苦的否定,但痛苦恰恰是人生绝对的因素。幸福和愉快太过于短暂,令人感觉就好象一场海市蜃楼,不幸和痛苦才是实在,一个人为了得到幸福而追求痛苦,或者为了得到痛苦而追求幸福,那只会是徒劳而反。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多声音要求得到幸福和快乐的世界,并且人们对于生活充满了过多的美好希望和幻想。可是命运迟早一天会使我们明白,我们从头到尾一无所有,命运无可争辩地统治着万事万物,统治着我们的身体,思想和一生。
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的:“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傻瓜对生活的愉快紧追不舍,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却被生活愚弄了,聪明人力图避免傻瓜的厄运,虽然他追求愉快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但仍遭到不幸。
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荒野里旅行,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他回头一看,一直饥饿的老虎迎面跑来,他慌忙拔腿就跑,那老虎越来越近了,这时,他发现前面有一口枯井。井旁有一棵大树,下垂的藤条正好垂在井中。旅人大喜,不顾一切的顺着藤条爬去。当他打量井的四周时,他发现四条毒蛇正盘踞井中,旅人大惊失色,赶紧向上看,只见黑白两只老鼠正啃噬着他紧握的藤条。旅人进退两难,听天由命。突然一滴甜美的蜜汁滑进他的嘴里,他用舌头舔了舔,感到一丝安慰。可是,顷刻之间,一群蜜蜂倾巢出动,将他蛰得体无完肤,疼痛难忍,旅人仍然抓住藤条不放,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一把野火把藤条又烧着了,旅人的性命危在旦夕……”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短暂,仿佛毫无目的和意义,死亡在后面追赶,孤独是人生的主题,黑夜和白天的交替使生命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命运总让人进退两难,生活中痛苦和不幸又布满人生,幸福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不能把握,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与其在现实中最终呈现的总是大相径庭。
不要对幸福陷入不必要的幻想,不要对幸福编织愚蠢的希翼之网,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少一点不幸和痛苦,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应该是如何去挑战厄运,或者说是考虑面对痛苦和不幸的袭击,而更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待过多的幸福,珍惜眼前短暂的幸福吧!。
论社会交往
人们是相互利用的。
因为社会交往的首要前提就是相互之间的需要,无论是精神灵魂的,还是物质利益,当需要得到满足,这些人就会散开,而一旦需要再次出现,那么这些人就会自觉地再次走在一起。
在冬日里,几只刺猬为了取暖而挤在一起,但是,它们身体上的刺彼此刺痛了对方,于是,它们不得不散开。然而,寒冷迫使他们又再次聚拢起来,刺痛又使它们分开,最后,经过多少次的聚拢和分散,它们会认识到它们最好在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什么有的人对孤独是如此厌烦,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交往,为什么有的人是如此愿意成群结队,那是因为大众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团,每一个人仅有一种音调,而所有的音调相互配合、彼此协调,便奏出了这支交响乐曲。而如果一个人只会奏出千篇一律的音调,那么正因为自身性质的单一,使才使他发现独处是那样的不堪忍受。
其实,一个人不仅要学会在交响乐团演出,在协同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更要学会个人演奏会。有才智的人就像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无需任何帮助,只要一种乐器,就可以奏出一段动听而华丽的乐章。孔子、老子、墨子等等独尊一家的现象是如此的常见。
有的人就像是分数,只有把他们放进社会里,他们才感觉到和谐一致,才能感觉自己有了完整的人性,否则,他们就会痛苦,寂寞,无聊,沮丧,最终坠入巨大的悲伤中,无法自拔。而有的人出类拔萃,他不是分数,他本身就是整数,因为他本身是完满的。
有人喜欢社交、讨好卖乖,实行自我克制,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陪伴别人要比独自一个人容易多了,因而他们宁愿与人交往。有人并不喜欢社交,但出于实现自我,实现抱负,不得不和别人在一起工作和学习,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陪伴别人药比独自一个人更加痛苦不堪。
而恰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人性丑恶的一面,一个人或一部分人都不希望见到有人比他们优秀,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出现,后者——真正有价值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前者——那些无足轻重的人却备受赏识。
李白在诗中说过:“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于是,隐退成为了自身具有某种高尚品质和价值的证明和结果,并且,还是这些自身具有某种高尚品质和价值的人表现出来的真正智慧。限制自己人类中无休止的需要,并且尽可能使他与同伴疏远,才能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和平和。
不要拘泥和在意别人所说的话,不要急于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不要一定要使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保持一直,这是社会交往中所值得赞许的最佳途径。
社会就好像是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会选择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得到温暖;傻瓜则不是因太近而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之夭夭,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
论人生的几种状态(3)
嫉妒——嫉妒是人的天性,它就像是生命中一副无色无味,剧毒无比,且自己精心配置给自己服下的毒药,它的最好的解药就是无药可救。它注定是幸福的大敌,压抑制止着任何幸福和好运,导致一切痛苦和不幸,如果我们不加注意,它将变成一味邪恶的嫉火,燃烧尽我们的生命。
拿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的幸运相比,拿自己的痛苦与别人的快乐相比,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这只会使你的命运更加悲惨,不幸更加不幸,这是一种自我折磨,一种拿与自己无关的人来折磨自己,烦恼自己。
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嫉妒,你要么就要小心翼翼了,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么泰然自若地迎接他们的挑战。
如果我们产生了嫉妒,那你就要想一下还有比我们遭遇更不幸的人,想想我们所有人,王子,演员,商人,学生,白领等等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和死亡的召唤。
无私与自私——无私和自私都来源于心理,当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行为上显得无私时,其根源往往由于他的精神和物质得到了满足,从而表现出对他人,世界的关爱,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私的行为,往往是一种受无止境的欲望所驱使的产物,从而表现恐惧感,不安全和内心贫乏。
无私意味着内心充实,心理健康,精神和物质方面能满足,能够自我实现。无私则是内心贫乏,精神和物质方面对以前或现在不满足和饥渴。
你想想,一个既不自尊也不自爱的人会不会真正地去自尊别人和爱护?
生存——我们不肯使自己满足于我们自身和我们自己生存中所在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渴望有一种想象的生存,这种想象可能是来自别人的语言,一部电视剧,童年的回忆,一本书等等,总之我们不断地努力追求着我们想象的人生,而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生存。这恰恰是我们生存空虚的标志:我们总是生活在虚妄的未来。
欲望——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佛陀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也是一种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