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悲悯的世界 > 第5部分

第5部分(1 / 2)

>标志:我们总是生活在虚妄的未来。

欲望——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佛陀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也是一种欲望。

能实现的欲望,那是自然的欲望;而一直引诱我们往前走,使我们找不到尽头的欲望,便是妄想的欲望。助人为乐,劝人为乐的欲望,是光明的欲望;危害别人,社会和国家,使人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是黑暗的欲望,一心只想着别人,社会和国家的欲望,是无私的欲望,一心只想着自己,不顾别人的死活,是自私的欲望。

我的欲望应该做圆圈运动,不应按直线运动,直线没有端点,圆圈的开始正是结束,就如我们的生与死都在我们的身体得于体现。

论心灵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

——叔本华

没有谁能强加给我们幸福和痛苦,没有谁能为我们带来幸运和不幸,没有谁能凭添我们无尽的烦恼和欢乐。一切苦恼和欢乐并非从外界所注入,它们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当你痛苦的时候,心灵流出的就是流不尽的苦汁,当你欢乐的时候,心灵流出的就是甘甜解渴的甘泉。

我们可以为生活奔波忙碌,可以被无常的命运弄的束手无策,可以被残酷的现实所逼,但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应该是什么的样子呢?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心灵平和,满足和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心灵。

我们心灵不应该是一片荒漠,除了沙粒还是沙粒,荒芜寂寥,单调乏味,令人生厌,望而却步。生活就是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心灵微笑,生活就欢乐,我们的心灵唱歌,生活就烦恼,如果我们的心灵是荒漠,那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沙粒,还是沙粒。

不应该是一个杯子,不加选择地装上石头、沙子,水等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自己的心灵塞得毫无空间,以致我们固执和偏见,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更不应该是一座房子,我们拼命地往里面搬东西,使房子里塞得连我们一只脚都插不进去,最后我们变成了物质的奴隶。

人的一生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它们都是过眼云烟,变化无常,没有任何东西我们能够把握,也没有任何东西为我们停留,当我们老了,爱情,才智,旅行,梦想等等都将离舍弃我们,那可怕的死亡将夺走我们的朋友和亲戚。况且在这个充满悲惨和痛苦的世界里,恶人得势,愚声震天。唯有拥有平和心灵的人才不会迷失自我。

真正心灵的人可以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冥想中,其乐无穷,剧场,游乐,消遣并不能使愚人免掉烦恼。聪明人懂得如何用知识使心灵充实,愚人却急需寻找其它事物,填充空虚的心灵,那知财富,名声等如海水一样,只会越喝越渴。

亚历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就是自足”。自觉地节制心中永无尽止境的欲望,随时修身养性,不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不为功名利禄,不为了博取同胞的喜好和欢呼,不拥有世俗低下的欲望和趣味。

一个欲望越强烈,越贪婪无厌的人,他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多更强烈,因为欲望不断在他的身上吞噬着他,使他的心灵如一潭死水,充满烦恼。一个懂得控制欲望,欲望比较少的人,从外表上看,他的确是穷苦一无所有,但心灵却是如小溪一般清澈,充满宁静和欢喜。因为他明白高潮过后就是空虚,喜悦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苦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将其一生的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比如财产、地位、爱妻和子女,或是朋友、社会等等,一旦失去它们,或是它们令他们失望,那么他的幸福将不复存在,因为他的心灵装满了别的东西,却忘了自己。

一个人所能追求和得到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欲望相比较,个体几乎不存在。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徒劳无功的努力,被残酷的命运践踏的希望,难逃一死的出生,人只有认识了自己追求幸福的不懈努力,只会遭到命运无情的嘲笑,才明白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能发现,那我们自身就包括了心灵。

如果我们的人生注定为了劳碌的终生,换取自己和家人的需要,成为在生活中拼命挣扎的人,成为生活的奴隶,可是没有东西能束缚我们的心灵。尽管一些政府和人总是试图用高压水枪,催泪弹和暴力机关来阻止和禁锢我们的心灵不停追求自由的脚步,但总是无功而返。

伊壁鸠鲁说过:“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远超过来自外界得来的快乐。”无论是与贫穷奋斗一辈子的人,还是富家子弟,如果不注意培育和维护健康的心灵,那么只会心灵空虚,对自己的生存感到厌倦,他们不过是用外界的财富来弥补自己内在的贫穷。到了最后也将是无功而返。

惟有心灵平和,满足和自由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们就好像在一间明亮、温暖、充满笑声的屋子里一样,而心灵没有平和,满足和自由的人,其悲惨就好比在寒冬深夜的冰雪中。

论看清自己

人要看清一切,首先要看清自己。

一个人走来走去却从未感到自己躯体的重量,但是,倘若他想挪动别人的身子则会立刻感到沉甸甸的重量。

一个人的眼睛天生只看到周围的环境和人,只有借助镜子,水等才能看到自己。同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熟视无睹。

自高自大是我们一生俱来的毛病,我们总是心比天高,把大地采在脚下,幻想自己翱翔在宇宙中,典型的妄想狂;

我们创造了上帝,却总是扮演着上帝的脚色,甚至屈驾在上帝的头上,自以为有神形,这只是自欺欺人;

我们自以为是万物之灵,不同于其他动物,可以任意破坏环境,可以任意支配其他动物,其实我们不过是生物链里的一环。

就这点而言,我们怎么能凭小聪明来分辨自己和动物谁聪明谁愚蠢呢?

拳头要大于巴掌,手臂要比伸长手臂的时候长,跨步的时候要越过两腿的跨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是胡思乱想。

但人的傲慢自大,顽固不化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尽管一个人所能追求和得到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我们不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仔细反省自己,而是不着边际地对自己或别人提出要求,要什么,不要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 而是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永远不能丈量的东西。

正因如此,这一切都使他困扰不安,从而出现罪恶,失望,犹豫,疾病。

正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那样,巫婆的心目中世上只有她最漂亮,世人的心目中也只有自己最完美,人们心目中总有一个上帝,这个上帝就是自己,因为他们眼睛里看到的只有自己,不会是别人。

人要看清一切,首先要看清自己。

其实人看不清自己的时候,他也同样看不清其它事情。

距离近的物体就大,距离远的物体就小。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大得眼睛里只有自己,容不下别人,别人小得站在我们眼前也熟视无睹。

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批评自己,这是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

《圣经》说:“只见他人之瑕庇而无视自己之大错。”观察别人,并非为难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塑立自身,并以他们为榜样,以免重犯自己曾经严厉谴责过的错误。

学会宽容别人,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学会严于自己,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论悲悯的世界

序言

在人类的野蛮时代里,人们把无法解释或难于理解的大自然现象而创造了神,并把一切无法解释或难于理解的大自然现象全部归结到了神的身上。

正如历史上的所谓大人物,其实就是开创了一种新事物的人物。伟大的政治家革新人类的社会制度,伟大的发明家发明足以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伟大的思想家革新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等等。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