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阳气虚衰证
症状: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温煦失职,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本方补肾助阳填精,温煦筋脉,适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者。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益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膊,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神疲乏力者,加黄芪、黄精益气健脾;小便自遗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暖肾缩尿。
【预后转归】
本病年龄尚轻、病情轻浅者,运用中医治疗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保持良好生活质量。若病情较重,逐渐进展,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甚者痴呆,终至不能起床,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起居有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应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可选练太极拳、五禽戏、内养功等。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行走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
【临证备要】
1。颤证外在表现在筋脉,其病本在肝、脾、肾。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肝藏血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肝、脾、肾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震颤,因此,养肝健脾益肾是治本之法。痰浊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者,据“血行风自灭”之理,临证当用养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脉之品,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息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息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息风定颤,且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运用虫类药物,以焙研为末吞服为佳,人煎剂效逊。临床证明,羚羊角粉在颤证的治疗上有肯定的疗效,久颤不愈者可配合应用,但其价格较贵,临证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治宜缓图。因老年体衰,脏腑气血失调,病理变化复杂,往往难以迅速收效,欲过分求速反易招致诸多变证,故治疗只宜缓缓图之,慎用耗伤气血阴阳等攻伐之品,可酌用填精补髓之品,如能减轻症状,控制发展,则应坚持治疗。
【医案举隅】
许某,男,51岁。
主诉:1968年起发现右上肢震颤,渐进发展为四肢震颤。
诊查:入院时查四肢震颤幅度大,程度重,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书写困难,始动时间为3。3秒,拐弯时间3秒,兼有头晕,腰酸。舌质暗,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肝肾不足,血瘀风动。治法:培补肝肾,活血息风。
处方:何首乌15g,生地15g,玄参10g,钩藤15g,白蒺藜10g,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杜仲10g,珍珠粉0。3g(分冲)。
经服药10天出院,震颤幅度明显减轻,右手为中等度,左手为轻度,肌张力增高程度也减轻,始动时间为1。25秒,拐弯时间2。2秒,写字情况较前好转,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治疗前后肌电图和脑电图对比:治疗前肌电图可见明显群放电位,治疗后群放电位明显减少。治疗前脑电图α波指数为46%,前后对照α波指数有明显提高。疗效显著进步而出院。
按:患者年逾五旬,正气亏虚,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软;肾为作强之官,主司技巧,肾亏技巧不能,作强失司,故见肢体不自主震颤,且伴有头晕、腰酸、舌暗等症。治用培补肝肾、活血息风之法,选用何首乌、生地、玄参、白蒺藜平肝息风、培补肝肾,丹参、赤芍活血息风。
(彭建中编著。中国古今医案精粹选评。学苑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选#书#网#x#u#a#n#s#h#u#。c#o#m…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证治准绳·杂病》:“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医宗己任编·战振栗》:“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第四节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
《内经》对痉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提出失治误治,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致痉的理论。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给后世以重要启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清·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疯痉厥矣。”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就痉证形成指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踡挛之证见矣。”或热病伤阴,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为痉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所说:“厥阴误进刚药,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凋,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热蒸灼津液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Et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亢阳化风而致痉。
3。亡血伤津
大病伤津或产后失血,及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津损液;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均可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津,筋脉失养,发为痉证。
二、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有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作用。筋脉依赖肝血的濡养而保持刚柔相兼之性。如阴血不足,肝失濡养,筋脉刚劲太过,失却柔和之性,则发为痉证。病变脏腑除肝之外,尚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脾虚不运,痰浊内生;或胃热腑实,阴津耗伤;或肾精不足,阴血亏虚等,均与痉证发生有关。
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壅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痉证常呈虚实夹杂,如络脉空虚,风痰乘虚而人,横窜经络,气血瘀阻,筋脉失养,为因虚致实;若邪热炽盛,灼伤津液,经脉失养,为因实致虚。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故《医学原理·痉门》认为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
【诊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