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出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肝火犯胃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部分患者面、颈、胸、臂可见血痣赤缕,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泄热,清利湿热,适用于肝火犯胃的吐血。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见有积块者,加鳖甲、龟板、牡蛎;血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本方养阴润肺止咳,适用于阴虚肺热的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等。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止血。
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且咳血量较多者,加阿胶珠、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收敛固涩。
(四)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古代曾将吐血之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吐血。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两者不易严格区别,且在治疗上亦无区分的必要,正如《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日吐,有声日呕,不必。”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多见,其次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1。胃热壅盛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嘈杂不适,或有烧灼感,上腹部疼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前方清胃泻火,后方清热凉血,收涩止血,为治疗血证的常用方剂,两方合用适于胃热壅盛的吐血。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出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肝火犯胃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部分患者面、颈、胸、臂可见血痣赤缕,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泄热,清利湿热,适用于肝火犯胃的吐血。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见有积块者,加鳖甲、龟板、牡蛎;血热妄行,吐血量多,加犀角、赤芍清热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证
症状:吐血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便血,神疲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等。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炮姜炭、白及、乌贼骨温经固涩止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五)便血
便血系指血液由肛门排出,或粪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引起。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1。肠道湿热证
症状:便血色红,或大便后滴出血液,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或合用。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
症状:便血反复发作,色红或紫黯,食少,伴有胃脘隐痛,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虚不摄的血证。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者,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3。脾胃虚寒证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本方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的便血,吐血,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者。
常用药:灶心土(赤石脂代)、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常用阿胶珠)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干姜、艾叶温阳止血。
可根据病情控制饮食,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六)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