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劳倦过度
包括房劳、烦劳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涨,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肝风内动,扰乱清窍而发病。
4。饮食不节
平素嗜食甘肥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逸多劳少,形体肥胖,气虚而多湿多痰,痰湿内盛,痰郁化热,阻滞经络,或痰热生风,横窜经络而成病。
一般来说,中风的发病都有明显的诱因。因此,对于诱发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避免。
二、病机
中风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于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一旦遇到烦劳、恼怒、房事不节或醉酒饱食等诱因,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而致猝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之证,病位较浅,每因风痰瘀阻滞经脉,或肝风夹痰,横窜经络,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不利,或仅见口舌呙斜,或伴见半身不遂等症状。若风阳痰火蒙蔽清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之证,病位较深,或因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厥仆倒,不省人事。
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又有闭、脱之分,及出现由闭转脱的演变。若风阳痰火蒙蔽清窍,则见昏仆、不省人事、面赤、息粗、肢体拘急等闭症。如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此时精气去而神气脱,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汗出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之危重证候。
在恢复期,中经络之证因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慢。而中脏腑病情虽然危重,如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情脱离危险,神智渐趋清醒,转危为安,然恢复期往往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病证。
综上所述,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为其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从临床看来,本病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喁斜是其主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舌喁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平素即有心烦易怒、眩晕、头痛、心悸,或有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嗜食甘肥醇酒、形体肥胖等病史。每因暴怒、暴喜、过劳、排便用力、暴饮暴食、不慎跌仆等诱发。
3。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
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痫证
中风与痫证均可突然昏仆,但痫证呈反复发作,发作时口中有叫吼声,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鼻鼾,无口舌喁斜及半身不遂。昏迷时间不长,一般几分钟至一两小时,不经服药可自行苏醒,苏醒后无任何后遗症。病多起自幼年。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亦可突然昏仆,重者神志不清,但为时较短,一般半天至一天,昏迷或醒后无半身不遂和口舌呙斜等症。但血厥之实证亦有发展成中风的可能。
3。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口角流涎,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中经络)的病机是大多由于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特征是口舌歪斜,但同时出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等。
4。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患者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等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
中风的病期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指发病两周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根据临床表现,凡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语謇而神志清醒者,则为中经络。若有神志昏蒙者,则属中脏腑。鉴别要点是有无神志障碍。
3。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乃邪闭于内,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或拘急,肢体强痉,大小便秘等;脱证乃阳气外脱,可表现为目合口开,面色苍白,气息低微,鼻鼾息微,手撒肢软,大小便自遗,汗出肢冷,脉细微欲绝等。闭证常见于中风骤起,病性以实为主;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成,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急,预后凶险。
4。闭证辨阳闭与阴闭
闭证根据热象的有无分为阳闭与阴闭。阳闭者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者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5。辨病势顺逆
若先中脏腑,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属中脏腑的重病,如神昏偏瘫症状在急性期,仍属顺境。如见呃逆频频,或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甚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证及呕血证,均属病势逆转。
二、治疗原则
1。分清病期。兼顾标本缓急
本病需根据不同病期而兼顾标本缓急分别论治。
急性期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痰、火、气、血逆行,阻络闭窍,因此,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潜阳息风、豁痰祛瘀为主要原则。
2。正确使用通下之法
中风之中腑者,有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灵者,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合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
三、证治分类急性期
(一)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症状: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呙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证机概要:风痰上扰,肝阳化风,痹阻经脉。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前方功能化痰息风,补脾燥湿,温凉并济,补泻兼施,用于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者。后方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常用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补脾益气;白术燥湿化痰;桃仁、红花逐瘀行血;香附、青皮、穿山甲、延胡索理气行血;天麻平息内风;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潜阳息风。中成药可服血塞通片以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
症状:常感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喁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痰热内蕴,风阳上扰,经脉痹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