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肝脏病证,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虚证有肝阴(血)不足、血燥生风等证;兼证有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肝胃不和等。
二、辨主症
1。辨头痛
肝病头痛多系内伤,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头痛,多为情志所伤,肝阳亢盛,风阳痰火上扰头目,清阳失展所致,可见头部筋脉跳动,抽掣胀痛,面颧红赤,或伴头眩等症。虚证头痛(或为本虚标实)多为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虚阳上扰所致,可见头痛隐隐,缠绵不已,常伴眩晕,目涩畏光,舌红口干等。
2。辨眩晕
眩晕与头痛常相兼见。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应分辨虚实。属实者,病程短,呈发作性,易因情志过激而诱发。属虚者,病程长,反复持续发作,烦劳加剧,头昏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3。辨痉、抽搐
痉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抽搐,亦称瘛疚,指肢体抽动。瘛为筋脉拘急,疲为筋脉弛纵。抽搐既可单独为病,亦可为痉证症状之一,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辨证需分虚实。实证多为热动肝风所致,可见高热神昏,颈项强直,肢体抽动,甚则角弓反张,摇头戴眼等。虚证多为阴虚风动,时时发痉,手足蠕动,或微抽搐,四肢麻木。
4。辨麻木
麻指皮肤感觉异常,非痛非痒,如虫蚁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指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一般而言,麻属气血不运,木为顽痰死血。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肝风夹痰瘀阻于经脉,则肢体木而不仁。
5。辨昏厥
昏厥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辨证应分虚实。实证多因气血上逆或痰随气升所致,虚证多为气血亏虚不能上承所致。
6。辨黄疸
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征,因湿邪阻滞肝胆,胆汁外溢,泛于肌肤所致。可分为阴黄与阳黄两证。阳黄湿热证,肤目鲜黄如橘子色,伴小便黄赤,身热,苔黄腻,脉象濡数;阴黄寒湿证,面目肌肤晦黄如烟熏,身热不著,伴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7。辨胁痛
两胁为肝之分野,故胁痛多属于肝。一般偏于实证为多,有气滞、血瘀、肝火等不同;虚证则为肝阴不足。
8。辨瘢瘕、积聚
徽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或胀或痛,固定不移的病证。病在血分,皆因气滞血瘀所致。辨证有湿热、寒湿、痰瘀之不同。瘕聚指腹中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多因肝气郁滞或食滞痰阻所致。
9。辨鼓胀
鼓胀是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标实者当辨气、血、水的偏盛,本虚当辨阴虚与阳虚之不同。
三、治疗原则
实证治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息风;虚证治宜用滋阴潜阳、养血柔肝、养血祛风等法。若兼见它脏症状时,分别标本主次,兼顾治疗。
四、证治分类
(一)实证
1。肝气郁结情绪抑郁不畅,胁肋胀痛,甚则涉及腰背肩胛等处,或胸闷,咽部有异物感,暖气泛恶,纳食减少,或乳房胀痛有核,少腹痛等。舌苔薄白,脉细弦。治法:疏肝理气。
例方:柴胡疏肝饮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和络,适用于肝郁气滞之病证。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枳壳行气消痞;芍药柔肝敛阴;香附、青皮、陈皮、厚朴理气宽中;川楝子、郁金泄肝通络。
若气郁化火者,加黑山栀、黄芩清肝泄热;气滞络阻者配红花、延胡索理气活血通络;夹痰者,加半夏、茯苓、苏梗化痰理气解郁。
2。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额部跳痛,耳鸣,面红目赤,急躁多怒,口干口苦,胁痛如灼,呕吐黄苦水,甚或吐血、衄血,大便干结或秘。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
例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泻肝火,清湿热,适应于肝经湿热壅滞,或肝火上炎等证。
常用药:龙胆草泻肝经实火,除下焦湿热;黄芩、山栀清中上焦火;木通、车前子、泽泻、甘草清利下焦湿热。
肝火上炎,头痛目赤,加夏枯草、苦丁茶、决明子清肝明目;火盛伤阴,酌加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3。肝风内动
头痛眩晕,痛如抽掣,甚或口眼歪斜,肢麻震颤,或舌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甚则猝然昏倒,手足抽搐或拘急。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能平肝息风潜阳,适用于肝阳亢盛,内风上旋的病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黄芩、山栀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滋养肝肾;茯神、夜交藤养心安神;牛膝引药下行,增强其潜阳镇摄之力。
肝风偏盛,头晕目眩明显者,加生龙骨、牡蛎、珍珠母等;风痰人络,口眼抽动,肢麻搐搦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搜风祛痰通络。
至于热极生风,证治详见“内风”一节。
(二)虚证
1。肝阴(血)不足
头痛眩晕,面部烘热,两目干涩,雀目夜盲,肢麻肉啁,虚烦不寐,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养血柔肝。
例方:归芍地黄汤加减。本方功能养阴补血柔肝,适用于阴血不足,肝失涵养之病证。
常用药:当归、白芍、枸杞、首乌补养肝血;生熟地、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之阴以荣肝体。
兼有气虚者,酌加太子参、炒白术补气健脾;气滞显著者,酌加玫瑰花、佛手、橘叶等理气和络。
2。血燥生风
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瘾疹时发,肢体麻木,甚则爪甲枯槁,毛发脱落。治法:养血祛风。
例方:当归饮子加减。本方功能养血和营,散风止痒,适用于肝血不足,血燥生风之病证。
常用药:当归、赤白芍养血润燥;生地、麦冬滋肝阴而清肺火;白蒺藜、蝉衣、防风、地肤子散风清热,祛湿止痒;生甘草清热解毒。
毛发脱落较甚,加黑芝麻、胡桃肉、黑豆、制首乌,补养肝肾阴血;头痛久发不已,加蔓荆子、白芷,增强祛风止痛作用。
(三)兼证
1。肝肾阴虚眩晕耳鸣,两目干涩,颧红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
例方:杞菊地黄汤加减。本方功能滋养肝肾,平潜虚阳,适应于肝肾阴虚阳亢的病证。
常用药:枸杞、熟地、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菊花平肝息风;丹皮、泽泻、茯苓清利湿热;怀山药脾肾双补,且能调养胃气。
肝阳亢盛者,配石决明、牡蛎平肝潜阳;阴虚者,加首乌、龟板滋养肝肾。
2。肝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