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母?我灵机一动,无心听他废话,从座椅上一跃而起。
“赵承!赵承!”赵承本来是我随身侍从,不过找到小昭和双儿之后,他当然退居二线,兼任亲卫长,出征时带她俩不安全,赵承再次和我左右不离。
赵承从门外探出头来:“少爷有何吩咐?”
“你马上准备派人回武威,不不,其它人我不放心,你亲自赶回去,多派人手去姑臧搜查贾诩的爹娘,找到后立马请她来长安城!快快!”我急不可耐地叫道,恨不得立即用贾母威逼贾诩前来为我军效力:一品的谋臣啊,想想就流口水!
赵承傻站在门外,没有要走的意思。
“你快去准备啊,别傻了吧唧地站着!”我有些怒了:这老赵只不过是最近两个月被我稍稍疏远了点——其实也不算疏远,日日都在身边,只不过起居琐事都交给两个小丫头照顾了,他的活计比以前轻松多了——现在竟然都使唤不上了?
“咳,”身后忽然有人吭了一声,如此沉闷,只能说马腾了,“超儿你也太急了吧。”
“急?”我不以为然,“贾诩有大才啊,我们得尽早找到他父母,把他找到麾下替我军效力啊!”
“找?用得着费劲吗?”小岱也哼了一声。
“你这小贼目中无人是吧?一个贾诩的脑袋,一千个你也比不上!”我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无知无畏的年轻人。
小岱不服气地反驳道:“我没说看不起他啊,我只是说不需要费力气去找他啊。”
“你认识贾诩爹妈?”
“超儿你忘得好快,你小时候教你念书识字的贾夫子,不就是贾诩他爹嘛?!”大姐马雯无法忍受我的健忘,也插了句话。
“贾、贾夫子?!”我呆若木鸡,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那个迂腐得令人有些畏惧的老头子,竟然是贾诩他爹?!
“我从来不曾听说过他儿女的事情啊……”我喃喃道。
“大概是你听书时睡着了。”大姐撇撇嘴,很鄙视这个听课不专心的兄弟,“夫子经常夸他儿子贾诩有才气,小时候便熟读经书,过目不忘,常用来做咱们的榜样。”
“是、是吗……”我干笑了两声,心中翻江倒海的全是无尽的懊悔:早知贾诩叔叔的老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铁定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应该威逼利诱把他搞到手,或许我的娘亲……能够幸免于难吧?
一想到这里,我忽然又感觉到一阵心痛,这种久违的感觉。
自四年前姑臧被破、娘亲惨死,我每每想到,都只是愤怒与感伤,此时却又感觉到后悔:我后悔我在幼年不曾注意搜集情报,竟然让贾诩这个强人从我身边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我不分青红皂白、无条件地进行自责起来。
浑身上下忽然又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仿佛去年在金城允吾城之下,当场刺穿韩遂时,那种奋力一击后四肢俱碎的无力。
“那你就领几个人去请贾夫子夫妇吧,要和气。”我叹了口气,吩咐给赵承。
赵承双拳紧抱,快步走开。
马蹄声在营外响起,又渐渐远去。
第十二章未雨绸缪
“你没什么事吧?”庞柔察觉到我精神有些不振,凑过来低声问道,“昨晚受凉了?”
我摇摇头,示意自己不是身体的问题,随即稍稍振作,勉强打起精神问道:“还有其它事情吗?”
“当然!”老爹接口道,“现在占据了长安城,当然得再次从长计议,再做下一步计划。”
“不是说配合袁绍联军夹攻洛阳吗?”马岱疑问。
“傻孩子,”马腾笑道,“咱们才有多少人马?能去攻打洛阳?”
马岱颇不服气:“我们两万五千骑兵挥师东进,打董卓一个出其不意,就像突袭韩遂一样,难道不行?”
“岱公子好志气,”庞柔不知从哪里拎出一张司隶的地图,标示极其简陋,除了城市,只有几处重要河流山脉标有名称,他伸手按在长安城之上,沿着渭水缓缓东移,停在郑县处,“在郑县,尚有张济一部士卒,想攻取洛阳,必然要经此地,怎么可能做到神鬼不知地突袭董卓?”
马岱挠挠头,盯着地图看。
“何况洛阳不是允吾,董卓也不是韩遂,”老爹沉声道,“洛阳前后四周必然重兵垒垒,董卓麾下更是武将如云集,无论兵将,我们根本占不到任何优势,再者我们攻他们守,洛阳城坚池深,屯粮极多,岂是三五天能打下来的?到时候我们粮草早早吃尽,又能指望谁给我们运粮?到时候长安城都保不住,还怎么进取?”
马岱直接懵掉,干脆再也不吭声了。
反而是大姐奇道:“怎么会兵少?不是还有袁绍他们十几路联合军队么?少说也有十来万吧,应该足以攻击洛阳了吧?”
这次不但我暗自叹息,连老爹、庞德和李肃都一起摇头。
“小姐想得也太天真了——十几路联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李肃终于开口,“士人相轻,虽然袁绍号称四世三公,门徒天下,但他连自家的嫡庶问题都处理不好,何况其它?联军虽人多势大,但彼此间必然勾心斗角,谁都不肯真正出血,就算他们有人肯,除了孙坚和曹操曾经领兵外,其它的有谁上过战场?董卓手下都是边境大将,更有勇武冠绝天下的吕布,根本不会把他们十多万人放在眼里。”
我心中微微一动:这么快就改过口来直呼董卓姓名了呀,李肃的思想转变也太成功了吧……不会是来当卧底的吧?
大姐跟小岱一样,直接糊涂掉了,坐在位子上发一会呆去吧。她虽然年纪比我大,不过明显比我还要纯洁天真得多。
“我们占了长安的消息一两日之内就会传到张济部,董卓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所以估计可能马上就会让张济采取行动。”老爹捋了捋只有几寸长的短须,皱眉思索。
“多派斥候在郑县附近打探张济军队的动向。”庞德立即建议。
他大哥点头同意。
而更具备深远战略眼光和大局观的我更近一步指出:“只在郑县布置人手远远不够,必须在弘农郡和洛阳附近也要布置,让士兵装扮成普通百姓注意军队部署和调动,董卓一有向西调兵的动向,立即飞马来报。”
庞柔、庞德立即从内心深表佩服:“公子考虑果然细致。”
老爹立刻下令,一百多名斥候分别离开营舍,从东门出,直往东方而走。
剩余士卒,分批上四门守卫,长安原有守军必须与马家军合并起来,轮班值夜,由庞德、我和小岱三人负责。。
再吩咐庞柔与李肃在附近招人砍树造弓箭及各种守城必须的器械,做好守城的准备——虽然三五天的时间并不足够制作什么精良的器械。
整个长安城微微地有些震动。
我们是不是有些过于紧张了?
但除了我没人这么认为。
-
仅仅两天之后,便接到了张济开始行军的消息。
几十名斥候在郑县与长安城之间往返奔走,每半个时辰都会有最新的消息传入营中。
马腾迅速召开最后一次阵前商议。
“郑县据长安不过二三百里之路,三五日之内张济人马就会来到城下,我军或攻或守,还请将军仔细思量。”说话人是李肃。
“据斥候估计,张济兵卒约在两万,马匹有四五千左右,我们现在兵力三万有余,若是据城坚守,两三个月应该是没有问题。”庞柔细点过城中屯粮,得出我军可以坚持的时间。
“敌我兵力相近,我们又以骑兵为主,何必坚持守城。”庞德对自己大哥喜欢守城的习惯很是不满,“一战而定,才是良策!”
“德哥说得对,守城虽好,却不是可取之法,庞大哥反正你也不上阵,就留守在城里吧。”大姐也不是个安静的主,立即响应未婚夫的意见。
庞柔笑着耸了耸肩,大家多年相处,彼此间早已熟透,他怎么会在意自己弟弟和未来弟媳兼主家长女的言语。
“守城以后再说,我们最后能找个地方埋伏起来,突袭张济一下。”突袭永远是好办法,我很喜欢。
老爹点头,按着地图问道;“李贤弟,你看在何处埋伏为佳?”
李肃在此有些时日,长安附近的险要地势当然铭记在心,他伸手一指:“戏亭附近山水相交,本是埋伏的最佳地点,但距长安过远,赶不及,而且张济亦应该知道此地,所以,我们找最近的,”他的手指往长安城脚下划过,那里有一条细细的水流,“就在枳道亭与长门亭之间,南面有山,中道有河,也是个好地点。”
我们几个人凑成一团,盯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