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是。
这有什么好迷茫的呢?
消灭韩遂仅仅是乱世起家的第一步罢了,整个三国浩瀚而又壮阔的画卷甚至还未曾正式展开,我还未曾遇到真正的战争与血腥的杀戮,我迷茫什么?
没有理由的。
于是我坦然地选择继续。
灭掉韩遂之后马腾向朝廷正式上表——当然经过庞柔的参谋并加以润色——表中详细列举了韩遂往日的种种恶劣行径,无非是滥杀官吏无视国法藐视朝廷祸国殃民为害一方,又有先前随北宫伯玉造反的恶劣前科,之后对朝廷虚与委蛇阳奉阴违,并再次胁迫马腾作乱三辅,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同时老爹当然也派出私人使者对董卓及其它重臣捎去自己亲切而又恭敬的问候。
朝廷很快就予以答复,并十分爽快地提升了老爹的官职,因为凉州刺史被韩遂所害,也并未有人实质性取得接任,故而一直悬空至今,而在年前的时候朝廷又下旨恢复了州牧的设置,老爹因为与董卓有过那么一点关系,又是临郡的相亲,顺利地被推举为凉州牧,顺便领了护羌校尉——这个官位经常被羌族人残杀……并封关内侯、都西将军。
这关内侯,我还算比较熟悉,好像是比较低等的侯,都西将军么……大概是朝堂上那帮人随兴取得名号吧,我就只知道什么镇东、平西、征北、安南等等才是高等大将的名号,不过这事情急不得,咱有了州牧名号的老爹,至少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凉州大展一番拳脚。
而作为剿灭叛贼的功臣,我、马岱、庞柔、庞德等参与人士都有不同封赏,在其中当然是长子的我受赏稍多,这个结果当然没人会有异议——即使韩遂的死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不过又因为老爹已是实际上和名号上的一州之主,属下官职分配基本上已可以随意了,只要任命时象征性给朝廷上一次表即可,大概朝廷对于这种表章也不会有人多看两眼的——这种随意的任命不包括各地郡守,郡守乃是两千石的重职,州牧虽然权高一方对郡守也有直接督管之权,可以举荐,但仍然需要朝廷点头同意。
作为一名目前忠诚于大汉王朝暂时还不想做出背叛行动的地方官员的儿子,我完全可以理解朝廷的原则。
朝廷原来一直规定的凉州刺史治所在汉阳郡的陇城,汉阳郡是凉州大郡,但是为什么治所在陇城而不是和汉阳太守都放在冀城里呢?这让我有些不解,大概是为了减少一城二主所造成的不便吧。
于是,我们便要告别姑臧城了。
姑臧……我童年的地方,就要离开了么?
留下了十年回忆的城池,终于抛在了身后。
马府上下连续收拾了两天,十五辆大车装满家当,浩浩荡荡的启程,开往陇城。
十五辆大车?
是的,十五辆而已。
原本加上从韩遂家里缴获的大量物品,其数目远远不止这么少,除去战后对士卒们大加犒赏分金散银所费,大半都用于赞助董卓了。
这个道理本来也很简单:韩遂与老爹算一个级别,对于董卓来说也没什么亲疏远近之分,但凉州原本一直是董卓的势力范围,十来年内也都在他的笼罩之内,任何官员升迁调移,大多都得给董卓打个招呼表示问候,当然除非你是前几年的要人亲信,比如十常侍张让是你爹什么的……
不过……既然你身份显赫,那就不太可能到这里来做官。
于是我们就带着武威、金城两郡近三万兵马士卒,簇拥着马府的十五辆大车和士卒们的数千辆大大小小的车,浩浩荡荡地向陇城出发了。
还好我们的马多得是,又有韩遂送来的一群好马,正好让它们给我们当苦力了,数万匹骏马在官道附近徐徐而行,凡路过之地皆是老爹的势力所及,沿途城池郡守县令当然都忙不迭地出城十里并且组织民众夹道欢迎载歌载舞红旗招展锣鼓震天啊……
刚路过一个县城,咳咳,我们的行李又多了几辆大车……真是不好意思啊,可是那县长实在太热情了,大家同地为官这么久了,怎么好意思拒绝呢是吧?
当然在路过的过程中我稍微做了点安排,吩咐了几百来号人去基层做做宣传什么的,在百姓茶余饭后讲讲故事,特别详细介绍了“战金城韩老贼逞能,奋狂血马少爷发威”这一段,尤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如亲临其境一般——当然这些小兵都是亲眼看过的,不过又有几人能明白我当时身体的变化?他们当然得添油加醋神五神六地说上一通,而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慢慢覆盖整个西凉,在舆论和民意上稍微做一点工作,这是我的一点点心思。
只是事情的发展顺利得让我微微有些失策了。
没有用几个月的时间,只有不到十天。
当我们大队人马一步三摇晃晃悠悠走到汉阳郡时,整个凉州已经全是我的武勇之名了,允吾城之战中首发的老爹因为毫无功绩而被我高大全的形象完全遮盖了,而庞德速推两部曲的精彩突袭战;其成果虽然斐然,但在官方未加大力宣传下也被低调处理了。
凉州上下从此多了一名英勇无匹、少年了得的战将:
神威少将军。
马超。
我仿佛已经看到,汉末的一颗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凉州的夜幕之上,一片闪亮的辉煌。
——
第一卷风起陇西完
卷二二魂合一
第一章短暂的休息
汉阳郡,陇城。
作为凉州刺史州牧治所的历史,大约已有两百余年了。
西汉时刺史一职时有时无,且位低权轻,最初之时俸禄仅有六百石,所行驶之权仅为有限的监督举察,尚不如一县长官,遑论郡守,而且常因各种原因地方化与当地官员同流,故而渐渐丧失其设置的意义——话说回来,这也完全正常,让一个六百石俸禄的低等官吏来监管二千石俸禄的郡守重吏,本来就是很难办的事情。
王莽乱政、光武中兴之后,刺史之位渐渐常设,其位越高而其权职越重,俸禄大幅上调,与重郡太守并齐,而监管之范畴,也日益宽广,至近年灵帝末张角黄巾贼逆反,天下大乱,幽州刺史刘虞上书称地方不稳盖因刺史之权过轻,不足以征调军吏及时平叛,故而朝廷再次恢复州牧之职,全监一州军政大权,俨然封疆大吏,其职权之重,大致已相当于前世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又兼军区长——其它公检法等小职位的官员就更不必列入了。
因而各州刺史州牧的治所所在之城,西汉时并无任何特别,而东汉之后,才逐渐兴起土木,主要也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饶是如此,陇城比起姑臧城来讲,其规模已数倍胜之。
陇城,古时也称作“龙城”,相传人类始祖女娲就出生在陇城,故陇城素称“娲皇故里”。其城内外多有女娲之庙,官府来年加以修缮,一年四季也是香火鼎盛。而陇城地处古丝绸之路上,是自古长安经关中,通过关东南大道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重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驿站——当然是从西北整体来说的,不可同中原相比——而从宏观上看,陇城西控凉州,东扼三辅,也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郡县的人口,更远非武威所能及:据记载武威原本是匈奴休屠王旧都,汉初武帝北征匈奴之后下令将中原二十万囚犯及无业者迁徙至西北,武威当时规模稍大,因而民众大多聚集于姑臧,当时大约武威一郡便有七八万人口;而后数百年之内又慢慢向东迁徙转移,时至今日,武威人丁仅仅不足六万,汉阳一郡却已有三万余户,人口十五六万,几乎三倍于武威,而作为治所的陇城,便有近五万人口。
民众多繁华,繁华则富裕,富裕必为官之宝地。
故凉州十二郡国,论富裕繁华,首推汉阳(十五六万),其次武都(十万),而无论武威(七八万)或是金城(三四万,另外以上数据中羌人数目不详),都只是下等郡而已;至于张掖敦煌等地,越往西看领地越大,但人口也只有三四万罢了,何况土地贫瘠,异族聚集,羌胡之人屡屡侵扰,最为下等。
所以如果原本为中原郡县长官,升迁到西北为郡守,虽然名为升迁,实则连平调也不如,简直就可以称得上发配。
当然如果升到刺史州牧一级别的,待遇会适当提高一些,只要你功夫做得足,任期内也没有发生重大错失,皆有机会平调到中原富庶的郡国,虽名为平调,但看历来官员,哪个不是屁颠屁颠的跑去的?远的例子咱举了也不熟悉,就举一个最近才调走的大爷吧。
最佳范本案例就是咱董卓爷爷了。董爷爷当年一路升到凉州刺史,然后跑到河东当太守,河东算是个好地方了,尤其在1800年前的现在,六十多万人口的大郡,依山傍河,山中能产煤产铁,话说这个时代的煤炭有没有称为重要的生活生产必需品呢?暂时不管煤炭了。而铁呢,这个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了,争夺天下能缺了这个?兵器甲胄,军马弓矢,岂能少得了铁?而且有不小规模的盐池,盐可是珍贵资源,尤其是现在海盐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卖往全国绝对赚翻,大头可都在朝廷和地方官员手上。
再说董将军吧,做了几年河东太守的相对肥差之后黄巾之乱就爆发了,原本剽悍英勇的仲颖竟然连续吃了几次败仗,这……这真是不可思议啊!看来黄巾军刚开始时战斗力很强大嘛,或者说董老贼势力根本就不堪一击——带领着凶狠壮实的西北大汉组成的地方精锐竟然还灭不掉身无钱粮手无利器的一群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你活该被贬回老家去!
尝过几年好地方甜头的董老贼怎么可能安于贫瘠的老家?他正在踌躇着如何再揽权力之时,韩遂这二五仔就拉起老爹叛变了,朝廷惊动,西北郡守或败或死或降,叛军已经威胁到长安,朝廷一时间也找不到适合的将领前去作战,只能再次提拔董卓,汉灵帝封董卓为前将军,和左将军皇甫嵩率军攻击韩遂与老爹的乌合之众,大胜之后得到重赏。
不断升迁的董卓势力急速膨胀,朝廷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于中平六年征董卓为不掌实权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所属部队隶属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便回奏灵帝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拒绝交出兵权。随即率领自己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灵帝翘掉之后,首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