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大将军此议甚好。当如何追封王司徒,各位卿家有何意见?”刘协听曹操这么一说,也想起了那个为了他而死去的老人,立刻询问下面的大臣的意见。
王允此人性情刚直。虽然也懂得变通之道,却常常会因为脑子一热而看不清形式。当初他能与董卓虚与委蛇,却在除去董卓后变得有些刚愎自用,不顾众人的劝阻,一意孤行的杀死了为董卓哭灵地蔡邕,从而得罪了一大批文人官员,可以说他的死有李、郭汜的因素,也不乏这些官员的袖手旁观。但他当时拒绝了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地建议。决心以死报国,时年不过五十六岁,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只有两个侄儿逃出生天。这样地王允也称得上是个血性的男人!
至于他和蔡邕地恩怨。用张辽之前的话来说那就是“两个死脑筋撞到一起。不出事才怪!”而且蔡邕此人文名虽盛,却不是个做官的材料。而且个人的风骨也有些瑕疵。明末清初的名士顾炎武就曾这样评价过蔡邕:“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见顾炎武的《日知录•;两汉风俗》)前面一段我们暂且不理会,毕竟以顾炎武这样一个千年后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当时的情况的。但是蔡邕为别人“滥作碑颂”这一条却无从辩驳。而这样的蔡邕又怎会被出身名门望族,身为当时标准的文人的王允所认同呢。悲剧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这么发生了。
“陛下,王司徒忠义为国,陛下可命人将其厚葬,再重赏其后人,以慰忠臣之心。”杨彪出列说道。杨彪在王允要杀蔡邕时因为劝说而被王允驳过面子,但他却知道此事若不妥善处理,必会让汉室臣子离心离德。故而也不顾自己和王允昔日的那点小小的不愉快,出来赞同曹操的意见。
杨彪身为刘协的重臣,又是文人中的领袖,他的意见自然会得到曹系外的官员的赞成。
经过朝臣的商议,刘协最终决定,为表彰王允的忠贞气节,以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的尸骸,并加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还加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300户。不过因为王允生前并未封侯,所以,按照规定也无法被授予谥号。
曹操在提出追封王允后就不再说话,他看着朝臣们在引经据典、议论纷纷,心中却有些为那个老大哥而不值。“子师兄,这就是你一心要保的陛下和大臣,一群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会做事的大臣!你值得吗?”
“陛下,此次陛下能回驾雒阳,全仗大将军之功,但也不能忘却大将军的部下。陛下当对有功之人予以封赏。”在结束了对王允身后事的讨论,杨彪终于开始了分化之策。
由于早就和杨彪商量好了,刘协也没有犹豫,只是对着曹操问道:“大将军,太尉之言汝有何意见?”
“臣无异议。”曹操一脸淡然的回答。
刘协微微一笑,然后转头问杨彪道:“太尉,汝对如何16 K…封赏有功之人有何意见?”
“臣以为当一个一个的来。先行封赏劳苦功高者,再封赏他人。”杨彪恭敬的回答。
“那依太尉的意思……”刘协问道。
“将军张辽,奉大将军之命,率兵先行,与李、郭汜二贼围攻雒阳之际赶到,解了雒阳之围,当记首功。荀处理政务、供应粮草,又修缮行宫,亦有大功。荀攸为陛下曾在长安身受牢狱之苦,亦当封赏以酬其功。”杨彪照着他和刘协早就商量好的说法将话说了出来。
“首先就是这三人吗?”刘协明知故问道。
“正是!”杨彪回答。他为了达到目的,事先都和那批曹系以外的官员做了交代,也不虞他们会出来误事。
可是杨彪却忘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的古训。这些官员中并不是个个都和他一条心。不然曹操就算能更换刘协身边全部的士兵,也不能得知他们私下商议的内容。
“嗯。如此就依太尉之言。那,张辽何在?”刘协问道,同时他也抬起头,想看看那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将军。他至今都忘不了张辽那天的眼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带着些许同情、怜悯的意味深长的目光。
“回禀陛下。张辽已于几日前作为陛下派出的封赏吕布及孙策的使臣南下了。”曹操在刘协问出口后出列回答。
“啊?”刘协微微一惊。
杨彪也暗自皱眉,他虽然此事做得有些心急,却不是什么笨蛋,当然知道曹操在几日前就将张辽派出去一定是有所企图,甚至他们之前的商议内容都一惊被曹操获悉。想到这里,杨彪不禁有些气苦。
刘协的反应还是很快的,毕竟他经历了旁人从未经历过的生活。他见此情景,连忙笑着说道:“呵呵,朕都忘了,前些时候才拟写的对吕布及孙策的封赏诏书,原来大将军安排的使臣就是张辽将军,如此倒也合适。就是张将军才率兵为朕解了围,又要远涉江湖,太过辛苦了!”
“陛下,文远身为汉臣,自当为陛下效力,谈不上辛苦二字。但陛下体恤臣子之意,臣替文远谢过陛下!”曹操说道。
“呵呵!对了,朕险些忘了,张将军与大将军乃是姻亲。嗯,既然张将军不在,那对其的封赏就等他回来再给。朕也可趁此机会,再和众卿家商议一番,看看是否有缺失之处。嗯,就这样吧!散朝!”
第三卷 第一四六章
更新时间:2009…1…3 20:06:26 本章字数:3152
刘协稳定下来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这样结束了,但对于杨彪提议要封赏的三人中被刻意忽略的荀家叔侄却无人提及,就连荀、荀攸自己也闭口不言,唯恐再生事端。
而此时着三人中的另外一人,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张辽却骑在马上,行进在南下的途中。
张辽此次南下一共带了五百士兵,除了从山地步兵训练营中让曹纯给他抽调了三百精锐,再加上他自己的一百亲兵外,还有他死皮赖脸的从曹操那里挖来了许褚和一百护卫天子符节的禁军。说是禁军,其实还是曹军的精锐,只不过这一百人原本是隶属曹操的虎卫军的。
至于带上许褚,张辽考虑的是孙策这家伙也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青年,要是到时候他挑起事端,就让许褚出手解决,而他张文远大人自然要摆足了使臣的架子,不能轻易出手打架的。为了能让许褚震慑江东诸人,张辽还将他趁着为徐晃打造斧子的同时让将作营的工匠打造的一柄刀交给了许褚。原本张辽是想复制出唐代赫赫有名的陌刀的,但真正的唐代陌刀张辽却并没有见过,他只能想当然的让工匠打造了一柄刀柄长二尺有余,刀刃略弯,长约六尺,全长近两米的双手大刀。在这柄刀打造出来后,张辽就直接将其命名为陌刀。二典韦则是对他自己的铁戟情有独钟,张辽也只是将铁戟的形状改成了后世单刃方天画戟的样子,多了一个砍人和锁拿兵器的功能,这也足够典韦研究一段时间的了。
许褚见到这凶器时,嘴长得老大,连话都说不出来。但是在试用了一次后,立刻赞不绝口。连睡觉的都不愿意将其放开。张辽看到许褚这个样子,不由得希望一路上都来些人找麻烦,这样就能看到许褚用他设计地陌刀虐人的场景了。
许褚得到这柄“陌刀”(我们权且称其为陌刀)后,就借着和张辽同行的机会向张辽这位曹营众将公认的“宗师”请教,在他看来,能更改铁戟的外形并设计出这种绝世凶器的人,绝对是对其有一定了解的人。哪知道张辽也不过是从后世地各种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灵感。至于是否能经过实战检验,连张辽自己都没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