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本性善良却又十分庄重,教育我们循循善诱。从简单的生活自理到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讲得有头有尾、清清楚楚。母亲喜欢把过去的贫苦生活讲给我们听,让我们知道衣食来得不易。
“平时,即使在家里也坐得端正,没有一点儿歪斜懒散的样子。有时成天不讲一句玩笑话。要是我们有了过错,母亲必定拿树枝儿或竹扫帚枝儿责罚教训,从不宽容姑息。因此,当我读书时,暗暗怀疑老师说的什么'严父慈母'应该是'慈父严母'呢。
“母亲教育子女时一视同仁,并有一定的规矩和法则。虽然当时我们免不了心烦生气,然而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长期严厉的教育,无形中使我们从小养成了良好品质,从而能促成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一旦永远失去母亲之后,我们常常因想起过去的事情而痛哭流涕。
“父亲原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母亲就以辛勤劳作来帮助理家。鸡叫头遍就起来烧锅做饭,打扫洗刷,缝补衣物,纺线织布,忙到半夜都不能歇息。我家离私塾很近,其间只隔一堵矮墙,等我早晨到私塾时,杨老师就问:'你家老佣人怎么如此勤快?'
“我恭敬地说是母亲。老师大为吃惊,并赞叹道:'你父亲做四品大官已十多年了,你母亲仍然那样勤勉,不贪舒适,而你们有时还贪玩不愿学习,难道就不感到心不安吗?'因此我们兄弟的境况尽管日益优越舒适,却始终不敢放松自己去享乐作恶。这都是因为有母亲往日身教的影响啊!
“当我7岁时,母亲带着我堂哥回家给他成亲,把我留在北京,叫我不要想她。我坚决听母亲的话,在送母亲上车时,眼含泪水,我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后来有人问我想不想母亲,我总是说不想。其实我想母亲都想出病来了,人也想得消瘦了。
“过了一年多,母亲回来了,询问我想不想她。我依然不承认。母亲看看周围的人,笑着说:'孩子真倔强,能够自立了,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虞溥
父母威信的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
——马卡连柯
苦其心志,必成大器
——冯玉祥教子不当阔少爷
行伍出身的冯玉祥(1882…1948)是个有胆有识、为人豪爽的大将军。他一生留下了许多治妖祛邪、为民除害的斗智故事。他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来也十分有趣。
1931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后,把全家搬到了包头。不久,他的大嫂侣夫人从保定赶来,一进家门,侣夫人就打听两个侄子那里去了。
冯玉祥笑着指了指门外,风趣地说:“他俩上学去了。”
侣夫人点了点头,心想:上学就好,但愿两个侄子像他们的爸爸一样,做个有学问的人。
冯玉祥正陪着侣夫人说话,大门咣的一声开了,两个小家伙衣衫褴楼、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像是扛活的。侣夫人不觉一愣,忙问:
“你们找谁?”
两个孩子噗嗤一声笑了,高兴地凑过来:
“大娘,您老人家好!”
侣夫人定神一看,扳住孩子的肩膀,眼泪叭哒叭哒地掉了下来。
“孩子,你们干啥去了?”
“我们去做工了。”
“做什么工?”
“我学木匠。”洪国说。
“我在放羊。”洪志晃着手中的鞭子得意地说。
侣夫人听完侄子们的话,对冯玉祥责怪说:“堂堂大户人家,怎么让孩子干这等活?”
冯玉祥向来尊重嫂子,忙站起来赔着笑脸说:“我是为他们好,您没听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大器,都得先在苦日子里熬熬,磨炼磨炼意志,以后才能不避险阻,青史留名。”
冯玉祥这一番慢条斯理的解释,像是一阵清风细雨,滋润了倡夫人的肺腑。
冯玉祥接着说:“那些整日拎着鸟笼子东游西逛,除了吃喝嫖赌,再无别事的人,好一点的,是个废物;不好的,便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我们家里可不能培养那样的少爷。我想让他们知道知道创业的艰难,尝尝吃苦受累的滋味,不要忘了做人的本分。大嫂,您也不赞成我养败家子吧?”
侣夫人激动地点头称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轲
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
——曹端
千沟万施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要丢掉拐棍,自立题目
——田汉教子的故事
田汉(1898…1968)是我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他教育孩子从不训斥、打骂,而是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领会长辈意图,锻炼自立能力。
田汉的女儿田野,聪明俊秀,兴趣广泛,很愿意和父亲在一起谈天说地。父亲也很喜欢她,有时还和她开个小小的玩笑。
一次,田汉到外地出差回来,已是晚上11点多了,女儿田野已经睡下。尽管他很想念女儿,但没有惊动她。第二天早晨,他轻轻地走到女儿跟前,用自己的脸去贴女儿的脸。田野刚刚睁眼,田汉一下子弯腰躲到床下。田野以为自己在做梦,又把眼睛闭上。这时田汉又用嘴去吻田野的脸,田野眼睁一看,啊,是爸爸。衣服没来得及穿上,一下子跳起来搂住了田汉的脖子……
每天晚饭一吃,田汉一家和其他北京人一样便习惯地围坐在一块开始“家庭每日谈”。先是田汉读报,讲解国内外形势。他讲得通俗易懂,大家都很爱听。有时大家也谈谈心,或者听老祖母讲一段家史,虽说有的大家都听熟了,还是百听不厌;有时大家对某个戏曲也展开热烈争论。兴致上来了,还开展文娱活动。田汉的拿手好戏是“秦琼卖马”,女儿田野也来段“借东风”,家庭充满了欢乐。
在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下,田野对戏剧十分爱好,进步也很快。有段时间,田野常被剧团借去演重角耽误了学习,缺课多了学习成绩当然不好,父亲十分着急。为了让田野的学习赶上去,田汉抓得很紧,规定田野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再加写一篇小字、一篇大字、一篇日记,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睡。作业这么多,孩子常常要做到晚上甚至半夜才能“交卷”。而田汉同样是每天坚持为孩子批改作业,再忙再累也不间断。他改作业十分认真,每篇都要仔仔细细过目。他对孩子写的字和好的句子都匀上红圈圈,鼓励孩子前进。开始田汉手把手教田野,后来他把“拐棍”撤掉,让田野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书目,自己出作文题,然后田汉再抽出时间给予指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野的学习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后来,田汉把女儿的一篇篇、一张张作业按日期顺序排列起来,分成类,钉成一个个本子,叫田野从头到尾地好好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一比大有益。后来田野较早地成为一个出色的文艺工作者。她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进步时说:“是父亲教我自学立志的,没有父亲的引导就没有我现在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