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18部分

第18部分(2 / 2)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北史》

孩子的前程要紧——茅以升的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他刀岁时,仍能准确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一百多位数字。每当他回顾自己的学业时,他总是无限深情的怀念自己深明大义的母亲。

1911年7月,年仅15岁的茅以升听说北京清华学堂招考留美预备生,想去报考。当时有人劝茅以升的母亲说,美国离家很远很远,要漂洋过海,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舍得让孩子离开你呢?

茅以升的母亲回答说:“读书是大事,孩子的前程要紧,让他到外面见见世面,多学些知识,有什么舍不得。”母亲坚决支持儿子去北京报考。

临行前,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准备行装。她勉励儿子说:“孩子,去吧,走后别惦念家里。凡事立则兴,不立则废,古时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大功告成,要学大禹治水的精神!”

茅以升终于考取了清华留美生,后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成为一名桥梁专家。1935年1月,茅以升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当进入灌注桥墩的打桩阶段时,由于技术问题,工程暂时停了下来。正在这时,他的夫人来电要他回家给母亲生日祝寿,茅以升带着满腹心思回到家里。一向关心儿子事业的母亲见到儿子第一句话就问:“工程进行得怎么样了?”

当茅以升如实地把造桥遇到的困难告诉了母亲后,母亲又用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导他说:“唐僧取经经过八十一难,终于得取真经一百六十多卷。你们造桥,也要经过八十一难的。”

母亲又说:“困难是有的,但只要有孙悟空和他那如意金箍棒,是能渡过难关的,不必发愁。”

母亲的教导,使儿子顿开茅塞。茅以升说:“是的,我们全体造桥人员就是孙悟空。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则——利用自然力克服自然界的障碍。”他坚定地对母亲表示:“我们的桥一定能造成,请你放心。”后来,茅以升和造桥人员终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将钱塘江大桥造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

——达尔文

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次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卡耐基

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才之路

——杨武之、罗孟华夫妇培育儿子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杨家宅院正屋内,降生了一个小生命。按杨家各房议定的家谱“家、邦、克、振”排行,这一辈的孩子该为“振”字辈,又由于他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此时正在安庆(旧名怀宁)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所以他的父亲杨武之就为他取名“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生于1896年,191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第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18年毕业于北师大本科。毕业后,杨武之受老同学蔡荫桥的聘请,回母校省立二中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1923年,杨武之考取省官费留学,辞别了妻儿,踏上了美国国土,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年,攻数学,获学士学位;次年又进芝加哥大学专研数学。

杨武之的夫人名叫罗孟华,他们是早年由双方父母做主,于1919年结为伉俪的。罗孟华是旧式妇女,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她极贤惠,杨武之与她感情纯笃。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丈夫远离他去异乡他国求读的漫长岁月里,罗孟华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儿子杨振宁身上。在她看来,丈夫、儿子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

罗孟华惟一感到欢乐和安慰的,是她的儿子。罗盂华只要看到小振宁那双充满稚气的大眼睛,一切忧愁烦恼也就消失了,信心和力量便从心底升起。她决计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礼貌的读书人。

从小振宁懂事的那一刻起,罗孟华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种种知识。在小振宁4岁那年,罗孟华便开始用方块字纸教他认字了。妈妈教得认真,儿子聪敏好学,在一年多时间里,小振宁就认识了3000多个字。

1928年夏天,杨武之回国。第二年秋,杨武之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于是,全家到了北平。他们在清华园里住了8年。这段宁静快乐的少年生活,给振宁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1937年,正当杨振宁在北京崇德中学读高中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于是他们全家搬回合肥,他就读于安徽省立六中。

1938年初,杨振宁一家又到达昆明,杨振宁进了昆华中学中五年级。杨振宁学习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念过中五年级以后,未上中六,就以同等学力参加了统一招生考试,考进了西南联大。杨振宁投考西南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因为他没有读过高中物理。但是入学之后,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于是转入了物理系。

1942年夏天,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以后进入清华研究生院又读了两年书。在研究生院期间,他又对统计物理发生了浓厚兴趣。

杨振宁确是一个有抱负、事业心非常强的青年,他选择学物理是有他的考虑的。他数学学得很好,但他觉得纯数学太虚,不实用;他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1943年,清华大学考选第六届留美公费生,杨振宁报了名。当时物理方面只取一名公费生,规定为“高电压专业”。1944年夏天,考选留美公费生结果揭晓,杨振宁榜上有名。按考试委员会“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后信”的规定,杨振宁在取得理学硕士学位后的留待期间(从1944年秋至1945年夏),在联大附中教了一年《范氏大代数》,教课之余研究“场论”,这是他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引起的兴趣。后来,杨振宁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开创性贡献。

1945年夏天,杨振宁告别了家人、老师,告别了满目疮痍、悲惨不堪的祖国,乘昆明一加尔各答航机到了印度,然后从印度加尔各答乘美国的轮船前往美国。来到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秋,杨振宁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经长期合作,共同攻关,推翻了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轰动了科技界。为此,杨振宁、李政道同获1957年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海外虽然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大学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他一直怀念着父母亲,怀念着祖国。1971年,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杨振宁终于实现了回国探亲的愿望,在上海看望了父母亲,在北京会见了亲朋好友。之后,他又多次回国,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他被推举为全美华人协会主席。

父母之间道德高尚的爱情是孩子们健康的、生气勃勃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是慈父,也是严师——吴钦秋教子有成

“六十年笔褥舌耕,治学不富,万千卷编残书破,教子有成。”这是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1985年在他举办第四次个人作品展览时,对他父亲辛勤培养他的概括。

吴印咸出生在江苏沐阳一户书香之家。他的父亲吴铁秋毕生从事教育,家境虽然贫寒,但为人率直公正,学问精深广博。吴印咸兄弟五人,他排行居二,与兄弟同在父亲主办的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吴铁秋既是吴印咸弟兄几人的老师,又是父亲。因此,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训育课上既教他们学习文化,又教他们忠实做人,言行一致,持以之恒,以便将来“改变国家社会危弱之面貌”。

对吴印咸来说,父亲吴铁秋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都是一位“严师”。

性格内向、性情温和的吴印咸,从小不善言谈交际。但读书做事认真诚实,从不后人。父亲的话对他来说,句句是真理,是鼓舞,是希望。

吴印咸高小毕业那年,正赶上沐阳遭受水灾困扰。吴钦秋无力供吴印咸和其三弟同人中学,便决定让其三弟报考公费的江苏第八师范,让稍大一点的吴印咸去淮阴考进了半工半读的省立第四工厂。这是一家生产棉布和线毯的工厂,吴印咸半日学文化,半日当织毯工人。在掌握了织毯的基本工艺后,吴印咸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查看各种图案设计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设计出了不少新颖图案。厂里的技师十分喜欢他。结业后,他被留在厂里教图画课。这是吴印咸?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