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再会吧南洋 > 第16部分

第16部分(2 / 2)

1942年惠通桥被炸,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南侨机工们也随即被遣散。

当时,凡撤回昆明的南侨机工,绝大部分人被国民党政府驻昆明的交通运输当局集中收容于设在市郊的“机工集训所”(又称“汽车驾驶人员整训所”)。在这里,不发工资,只管吃饭。由于饭食粗劣,住宿简陋,一部分机工陆续离开,到社会上自谋生计。许多人在滇西一带漂泊,有人当杂役、小工、装卸苦力,或在城镇街头卖些烟酒小吃,维持生计。

海南籍南侨机工李大勋回忆说,我们一到昆明,就被解散了,车也没有了,各自找出路,有的可以找到一点工作干,找不到的就挨饿。有的机工就睡在昆明祥云街走道上的烤炉旁取暖过夜。昆明南强街青年会的门口,经常见到有饿死的南侨机工,没有人收尸,清扫的人拿一张草席一裹,丢到郭家凹山上。

机工的悲惨处境,引起了一些关心机工的侨胞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和热情帮助。

1943年9月,侨界热心人士派员赴下关、大理开展收容难侨工作;同时,在昆明设立了一个机工招待所,使那些途经昆明或暂时无家可归的南侨机工有栖身之处,并让他们参加若干技能和体能训练,以便于他们寻找到工作。

南侨机工重新组织起来后,重新振奋精神、寻找报国之路,继续为抗日服务。

有一批南侨机工前往印度参加盟军的军事运输,尔后又参加了反攻缅甸的抗日战争。有一批南侨机工在1944年滇西大反攻时,就地参加了当地抗日队伍,在松山、龙陵和腾冲等几个战役中,抢运弹药。另有一小部分南侨机工辗转到西北地区,运送抗日物资。还有少数南侨机工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到延安参加了抗日队伍。

缅怀先辈,展望南侨机工后代的未来

发扬南侨机工精神,重视南侨机工后代的教育,这是当务之急。别让1800多名长眠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南侨机工鲜血白流;要让南侨机工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三千多名南侨机工抱着抗日救国之志浩浩荡荡地告别南洋、踏上归国的征途,为祖国的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确实是华侨史上的壮举。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侨机工的故事也已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却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历史学者都在研究它。中国侨联近年来对南侨机工各方面的关心,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年的父辈们,以“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这一豪情壮志,奔跑在滇缅公路上,最后,他们实现了愿望,也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

赶走了日寇,纠正了和平建设时期的各种错误路线,南侨机工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代,我们如何积极参与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提高国力,使侵略者今后永远不会再来、也不敢再来,这才是我们继承了先辈遗志的正确之道。

南侨机工的后代们,如何保持和发扬父辈们的爱国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和教育好我们的第三、第四代人,让他们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上,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材,这是每个南侨机工家庭未来的实际问题。

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要抓教育,抓我们南侨机工第三、第四代人的培养和教育。我第一次参加云南侨联举办的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活动,见到的同是第二代的大哥哥和大姐姐。面对他们,我有着深深的感触——他们大都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回想起自己作为南侨机工的第二代所走过的路,与别的南侨机工第二代相比,我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父亲从抗战开始,到抗美援朝结束,15年的战争生涯将他人生最宝贵的成家立业时间,推移到了他的后半生。当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是50岁,我是父亲唯一的儿子。小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上街,人们总以为父亲是我的爷爷!这是整整相隔了两代人的父子关系,一个特殊的家庭。

一个被战争耽误而迟来的幸运儿,造成我和别的南侨机工第二代人最大的差异,就是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班车,得到国家的培养:我有机会上学深造,接受了高等教育。

许多留在国内的南侨机工,他们的第二代,大多比我年龄大十几甚至二十几岁。他们经过战乱、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又散落在中国西南边陲经济和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屈指可数。依靠南侨机工们一点微薄的工资,在五六十年代维持生存,的确不容易。如今为人父母的第二代,又遇到了知识创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社会激烈竞争,使这一批文化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下岗冲击,这是不幸的一代人。但第二代人,应勇敢面对机会和挑战,不怨天、不怨命,树立自信心,靠自己的双手,弘扬父辈在南洋的艰苦创业精神。只要发奋图强,艰苦奋斗,投入到社会的竞争中,通过认真扎实努力工作,不管在哪个行业,都一定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

南侨机工精神要发扬光大,要把父辈们的故事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就必须后继有人。这种人,不是一般的普通体力劳动者,而是要有文化素质、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和号召力的人,并且要对自己先辈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为国所做的伟大壮举,有充分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情。当然,要造就出这样的后代,其关键还是在于,南侨机工的第三、第四代人,能否接受很好的教育,能否成为知识型人才。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22)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每一个家庭必须树立教育为本的观念,以宁可少吃一块肉、少买一件新衣裳也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的精神,调动一切经济力量。坚持10年或许20年,南侨机工的第三、第四代,一定会出现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为国家出力的同时,家庭经济也会走向富裕。就像我们的父辈们,当年漂洋过海受尽各种艰难险阻,但终究因为在南洋掌握了汽车的专业技术,60多年前他们这一支队伍,就是国家的力量,祖国最需要的人。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比如我们先辈曾经奋斗过的新加坡,都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各个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优势,在经济和科技上追上强国,最终才不会再遭侵略。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去当兵、走上战场,而是留下来作为国家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战争后建设和发展国家。这是对人才的爱护,它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从1986年成立至今,走过了20年的历程,做了大量的联谊工作,包括与海外的联系、与政府的沟通。它关心和照顾老机工,永远是南侨机工的大本营,一个温暖的家。我在短短两次接触联谊会成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都与我们的第二代徐宏基、陈达娅等人有关。他们受过了高等教育,对南侨机工的精神,会从历史角度和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宣传的深度就不一样。今后,联谊会还要利用宣传先辈们爱国奉献精神的机会,积极联系和调动海内外的力量,筹建教育扶贫基金会,帮助一些南侨机工后代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好、而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使其继续完成学业。同时,进一步加强第三代、第四代的思想教育和联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好优良品德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扬父辈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共同走进祖国的新时代!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人,我们要发扬先辈们在困难面前勇于向前的顽强精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第四代人就能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