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再会吧南洋 > 第8部分

第8部分(2 / 2)

天涯海角寻机工

追寻南侨机工的足迹;我来到了天涯海角。

在三亚市人民医院,我找到了已过世多年的机工——陈逸的家人。拿出珍藏的像片,抹去多年的灰尘,机工陈逸人如其名,潇洒、飘逸。

天上明月古今同,

人间岁月变化中,

昔日蜚语翦除尽,

今朝正气处处逢。

这是陈逸1987年8月与同是海南籍机工的罗杰(罗豫川)相见时写给对方的赠言。字里行间,透出了陈逸喜悦的心情。

这一年,是陈逸被作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反革命”被遣送到农村劳教十八年后,得以平反的第五年,他等来了生命中的春天。

陈逸,字钟法。1914年10月生于海南琼海县。八岁起在家读书六年,六年间所学文化在当地可称得上一秀才。之后,考入中学,初中毕业于海南嘉积第十三中学。十五岁时他离开海南来到马来亚。由于陈逸文化基础好,无论学习什么都能很快入门。十八岁时,他学习汽车驾驶,不久就掌握了熟练的汽车驾驶技能,然后在新加坡英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开车。有文化、有技能的陈逸,在马来亚的生活过得非常潇洒、舒适。

1938年,时年24岁的陈逸和所有生活在南洋的华侨一样,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39年初,他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三批回国。回国后,他被编入西南运输处十二大队任司机,并任分队长。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所在大队的机工被遣散,陈逸只好到下关以帮朋友驾车为生;之后,还曾到缅甸帮人驾车以维持生活。机工复员起程时,他没有及时得知消息而未能再回南洋。1949年底,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为军区副司令员庄田驾车。当时的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为陈赓将军。陈逸在云南省军区司令部驾车两年后,因他熟知缅语、马来语,被调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二处任情报员。

母亲曾回忆说,五十年代初,陈逸时常来我们家。问及他具体工作,他只是微笑。

在省军区情报处工作时,他被派往缅甸收集情报。到达畹町后,他住进“粤渝饭店”。该饭店的主人是一海南人,其妹夫是重庆人。当时在畹町的南侨机工还有王亚文、陈家佩、林猷汉、李极荣、符云山等。几个同乡通过消息及时告知陈逸不能过去,说缅甸有国民党的部队,怀疑他是共产党,过去就有危险。陈逸听从了同乡的忠告,转回了昆明。

1954年,陈逸从部队复员回到海南。

带着军队复转军人的介绍信,陈逸回海南后被分配到海南岛自治州党委做驾驶工作;期间,结婚娶妻。1962年,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陈逸在“四清”运动中被遣返回原乡务农。

在我找到陈逸家人之前;未曾有人过问陈逸南侨机工身份一事,我是多年来过问其南侨机工家属的第一人;悲哉!就连陈逸的档案,其单位也已经找不到了。

陈逸家人面对千里迢迢来寻问其父的我,很是激动,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跟随陈逸一起回原籍生活十多年的次子陈立志,在沉默一阵后向我慢慢道来:“小时候同父亲在农村,吃饭是没问题,但菜是没有的,一个月能吃上一块肉那是相当不错了。长年都是酱油、豆腐块,有时摘几个椰子扒开,把椰肉挖出,用盐或红糖拌在一起就是菜,但更多的时候是酱油之类。常被不明真相的村民斥责。特别是小孩打架之类的小事,常被他人欺负。‘坏分子’、‘特务、反革命’,屡被唾骂。父亲常对我说,人家看不起咱们,不要与他们计较,就当没发生过。在村里、村外,有良心的村民都说他是个大老实人,是个书呆子。说来也怪,父亲从1962年到1980年的18年在家乡接受思想改造期间,从未有什么大病,就连感冒之类的小病也很少,若当时有什么大病,必死无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许多从南洋归来的华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是事实。幸好有了邓小平同志,做出英明决策给予平反,才了结了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冤假错案。今天,政府重新重视华侨的历史功绩,肯定华侨在抗日时期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我们这些华侨机工的后代也会感到无比荣耀。父亲临终前曾经对我说,他一直想找机会回云南,到滇缅路上寻找、拜祭战友(阵亡机工),给他们烧些纸钱,或烧些香。他们像‘海外孤儿’,没有人记得他们,更没有人给他们烧香拜祭,让阵亡的机工也记得有父亲这个战友。现在看来,父亲的这个愿望只能由我这个做儿子的来完成了……回想起父亲在农村的那些日子,有时讲起他的过去,他就非常起劲,久久难以收拢他那高兴的笑脸,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模样,仿佛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从他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我隐隐约约地觉察到父亲的确有一种莫大的欣慰,也许是他对自己的那一段经历感到骄傲吧,或是他对所做的事情感到问心无愧,我至今不得其解……”

岁暮时才认识他们(6)

南侨机工;中国抗日史上一个悲壮的群体,被尘封、被遗忘、被歪曲,他们沉寂,默默不语;那一段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中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他们也不敢讲、不敢说,其家人也不得其解……

这是摘自陈逸1940年5月所写的《一篇感想》:

为了适应祖国抗战的需要,争取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去年的今天,我们华侨机工,便一批一批地回国来了。因为前方、后方都需要运输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刚刚踏上国土,只受了短短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就出发到滇缅路担任运输工作,到现在已经足足10个多月了。现在虽然奉命回所训练,但在那里的生活情况,会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的。

回想起来,当我们编队的时候,每位同志的心里都十二万分的愉快,那朝气蓬勃和精诚团结的精神,真够使人兴奋的。分发工作后,大家都站定岗位,认清目标,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去克服那恶劣的环境带给我们的困难。那时候秋雨连绵,雪花纷飞,有时车驶至中途发生了故障,或因山路崩陷,阻断去路,做了四五天或一星期的“山大王”是常有的事,然而,我们处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不会埋怨,只会从内心问道:“是谁使我们这样吃苦呢?”很明白,是敌人。

……和我们关系密切,领导我们的各位长官,在很多地方不理解我们;我们自己知道,华侨机工一向在南洋是过着舒适散漫的生活。一半侨生都不晓得祖国文字,其行为和习惯。常有马来民族的表现,“李逵性格”的性情;领导我们的长官,如能够“谆谆善诱”,像孟子说的“以理服人”,说话有理,则人非草木,谁能无感!①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陈逸从南洋归来参加祖国民族独立解放,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和国成立之际,他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