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永历大帝 > 第163部分
背景色:字体:[]

第163部分(2 / 2)

“奴才索尼给宗问安。”

“臣杰书给老祖宗问安。”

三人各自依着规矩给盘腿坐在上面无表情的孝庄行了礼,索尼是满洲老姓,因此自称的是奴才,杰书是个亲王,凤子龙孙,自然不能称奴才的,只能称臣。

“起来吧,来啊,给索尼和杰书赐坐。”孝庄的语气中看不出喜怒。

康熙心里事,蹑手蹑脚的坐在孝庄对面的炕上,几个奴才搬来了锦墩,让索尼和杰书各自侧坐在炕下。

孝庄不动声色的道:“怎么?是什么事让你们的脸色不好看了?”

索尼和杰书不敢答话,将目光落在康熙身上,康熙这才低声道:“皇祖母,辽东来了密折子……”

康熙老老实实的将密折的信息复述了一遍,孝庄无动于衷的喝了口**:“我说呢,你急匆匆的在御书房里发脾气,还立即将索尼和杰书找来,若不是大事也不需要急成这个样子。”

康熙连连称是,他还以为皇祖母已经知道出了大事,原来是自己方才的举动实在太怪异,肯定是有宫人飞报到慈宁宫,皇祖母才猜测出来的。

“事到临头,就越不能怕。”孝庄一字一顿的说了句话,急才娓娓道:“天还没塌下来呢,就算是塌下来了,你这个皇帝也得顶着。”

康熙点头道:“儿臣孟浪了。”

孝庄却将目光转向索尼和杰书:“你们两个军务大臣怎么看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三百九十三章:满汉不是一家

与杰书分别将自己~解与太后太皇说了,太后了一会,道:“玄说的没有错,鳌拜尾大不掉,如今国家艰难,他不思顾全大局,为了私利,却做样的事来,实在该死,若现在不能除了,将来难免会尾大不掉,辽东乃是我大清的后路,也是满人的根本,不能任他胡闹下去了。”

太后说到不能任他胡闹下去时仍然是一脸的平静,似乎这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政斗,而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罢了,孝庄濡了濡口,道:“既然朝廷下了决心,就应该施以雷霆万击,否则行事不秘,事情反而闹的不可收拾了。

“儿臣也这样想的。”小康熙一脸的沮丧:“可事儿也难办的很,要他俯首就擒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孝庄的眸光定在康熙的脸上,一脸的肃然:“这有,敕一钦差,待护卫五十,前去宣旨,当场拔下他顶戴,脱去他的蟒袍,押赴京师听候。”

康熙和索尼面面相觑,这个计划不就是方才杰书所讲的一模一样吗?不但康熙和索尼觉得荒谬,就连杰书说完都不好再提了。三人屏住呼吸,知道孝庄所考虑的绝不会像杰书的那样简单,继续听下去。

孝庄反问:“你们觉得这样过于仓促吗?”孝庄自问自答的温柔一笑,满脸慈爱的望了康熙一眼:“这个计划连你们都觉得荒谬,鳌拜岂不是也觉得荒谬?”

康熙立即豁然开朗起来,原本就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不错,鳌拜都觉得荒谬,自然也不会疑心到朝廷派出一个钦差去拿办他,宣旨时都屏退众人,又要净身焚香,不许待任何兵刃,只要钦差一声令下,五十个侍卫各自抽出刀剑一拥而上,不怕他不束手就擒,只要鳌拜一落入钦差的手里,再由人细数他的罪恶,并且表示胁从不问,让五大营的都统以下官员各安本分,谁还敢生事?这就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索尼和杰书到孝庄地点拨,又细听了康熙的分析,一齐离座道:“老祖宗圣明。”

孝庄不为所动的让两臣重新坐下,道:“最紧要的是择一员精明强干地钦差,此人拿下鳌拜之后,便可立即便宜行事,接掌五大营地军权,镇守辽东。因此人选方面要慎之又慎,既要是个大员,又要懂得行军打仗,最紧要的是忠厚些的。”

康跟着点头。眼睛询问似地望着索尼和杰书。希望他们推举出一个人选出来。索尼和杰书自然是不敢说话地。这种事他们也不敢提。毕竟做地好了自然是相安无事地。也不见地有什么功劳。一个不好或是出了差错。说不定将来就要迁怒到他们身上。还是孝庄发了话:“哀家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老三去合适。入关时你是一员骁将。黄带子中最出息地就是你。你性格虽有些急躁。仍不失宽厚稳重。又是亲王爵。足以震慑五营。哀家与皇上也都信得过你。你愿不愿去?”

杰书不由得楞了楞。心里闪无数个念头。表面上看这只是去抓捕个人地事。可是其中地危险也是不少。他一个堂堂亲王。握掌朝权。若说愿去那就真地是猪油蒙了心了。可是到了这个份上。他杰书哪敢说不去?杰书只好从锦墩上站起来跪倒拜伏道:“替君父分忧原本就是做臣子地本分。臣愿去。”

孝:赞许地看了杰书一眼。转过头对康熙道:“行事要机密。挑选地护卫也一定要可靠。知道了吗?”

康熙猛地点了点:“儿臣知道。”

………………………………………………………………………………………………………………………………………………………………………………

过了半个月地功夫。辽东地事还是没有瞒住。整整一百多个汉军旗军官被鳌拜摘了职。这可是一件轰动地大事。一时间。有人拥护。有人斥责。有人看热闹。总之算是闹成了一锅粥。谁都在为自己地小算盘奔走呼应。倒是让汉军旗们突然安分守己了。这些曾经替满人入关出力。曾经向满人效忠地汉军旗人突然产生了一种极为不祥地预感。或许是兔死狐悲地缘故。几乎上至朝堂。下至酒肆茶楼。那些常常侃侃而谈地汉军旗人突然哑了嗓子。

他们在思考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今天是辽东的五大营汉军旗,明天会会轮到我呢?明天就算不会,后世子孙会不会?原先这些汉军旗还以徐

耻,他们原本为,满人之所以排汉,都是这个徐出来的。可是现在才知道,徐达昌的选择并非不是一条路,这些满人骨子里就根本没有将他们这些奴才看在眼里,就算你身居督抚的高位也不过如是。

所有的汉军旗宅邸大门紧闭,朝议上的汉官更是不敢再进言一句,虽然孝庄太后又发了懿旨做出安抚,可是谁都知道,至少孝庄是管不到辽东去的,就算能管到,孝庄还能长生不死吗?那些替鳌拜叫好的满人,将来或许也会身居高位,也会坐掌朝权,那么将来该怎么办?

这对于关内的汉军旗人来说绝对是一场生动的教育,他们原本以为他们已经与满人的利益结为了一,原本以为他们在战火的淬炼下已经抱成了一团,在一个个入关的战役中,他们的父祖曾经并肩死战,皇太极曾经盟誓这个联盟牢不可破,可是人心呢?人心也能牢不可破吗?

其实说到底,满人对汉军旗的怨恨并非是空穴来风,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当时的满人贵族血战无数,就算是血统再纯正,功劳再大,也不过是个亲王贝勒的爵位,那些不是黄带子的子弟就更别说了,有个车骑将军的爵位已算是到了头,而皇太极为了笼络汉人,对于来降的汉人则是大加抚恤,譬如吴、耿、尚、孔四家都是开疆裂土的亲王爵,这四人的权利比起嫡亲的宗室亲王的权利还要大,自成一国,拥兵十几万。还有其余的降兵降将,谁的爵位和满人比起来都不算低。

那个时期倒也算了,虽然大家爵位相同,但是满人还是压制着汉军旗的,可是自顺治即位以来,由于满洲八旗高层的夺嫡愈演愈烈,让顺治皇帝深深的感觉到这些所谓的‘亲戚’并不可信,这些满洲的旗主、都统们不但掌握着大权,而且从血统上也完全由多嫡的资格,顺治压制他们都来不及,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