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码头袁沐公看到了前来为他送行的林羽,对于袁沐公所做的一切,林羽都觉得是对的,所以他没有去元帅府阻止袁沐公离开,而且来到码头为他送行。
“你也来了。”袁沐公笑着对林羽点头,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个自己一首提拔的年青将领的确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林大哥!”袁焕突然从后面过来,和林羽重重地拥抱在一起,“我要走了,你要努力啊,以后一定要当上元帅。”
林羽看着袁焕,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元帅哪有那么好当的。袁沐公走过来为他解了围,他递过一本小册子,交到林羽手上:“我本来想总结自己多年的从军经验,也写一本军书,不过一直没时间,这是我在和西域诸国交手时写的一点心得,你拿去看看吧。”
计无双也走过来,他叹了口气,想说些什么,最后却是摇了摇头,拿出一副字画递给林羽:“这是给韵痕的,你替我交给他吧。”
上船前袁沐公再次把林羽叫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以长辈的身份说道:“沐春没有随我一起走,你要有什么难事,尽管可以去找他,他会帮你的。”
风帆扬起,船只纷纷离岸,西北军将士们又一次将武器置于胸前,一个个标枪一样矗立于岸边,向自己的主帅行礼告别。朝廷的使团跟在顾家船队后面也一并离开了,虽然他们的座船也很大,但是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离开。
林羽注视着在江面上越来越小的帆船,心中惆怅万千,不仅因为一力提拔自己的引路人离开了,更是为一位大人物的离去而感慨,像袁沐公这样曾经叱咤风云,威震西域的英雄也终有谢幕的一天,无论以前袁沐公有过多么耀眼的功绩,如今都已成为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被人所忘却,最终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当帆船的最后一点帆影沉入了江面,一个曾经的时代也随之落幕了,林羽摸着下巴的胡子茬,想起临行前墨韵痕对自己所说的一番话:“美人最怕白头,英雄最怕迟暮,袁沐公在自己人生的最巅峰急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属于袁沐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属于我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第119章 新帅
送走了袁沐公,林羽没有立马回丰陵,他反而是去了元帅府去拜见他的新上司——韦遇兴。
韦遇兴是韦家在军方唯一拿得出手的人物,现年才四十岁,他也在军中待过一阵子,上过战场,做过旅管,后来裁军去了兵部当了侍郎。韦应之对韦遇兴下了重本,给了他三千精锐士卒充实中军营,里面不乏韦家的有为青年。
做为第一个来拜访自己的高级军官,韦遇兴对林羽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甚至要请他一块用餐,但林羽的回应不太热情,只是上下级之间普通的寒暄,只是坐了一阵子就借口军务缠身告辞了,别说吃饭,连杯子里的水都没喝完。韦遇兴被林羽弄得摸不着头脑,这家伙来拜访自己分明就是有示好的意思,怎么表现得如此冷淡呢?
“主公,韦遇兴此人如何?”林羽刚回来,墨韵痕就来找他了。
“切,这家伙当卫管都够呛,我看他这个元帅也当不长,不知道朝廷为什么让这么个家伙来接元帅的班,直接让袁都督当元帅不就好了吗?”林羽对新任的元帅明显不服气。
“朝廷现在是惊弓之鸟,新皇登基太仓促,不服他背后的韦党的人多了去,韦应之现在只可能相信自己人。袁都督是元帅的弟弟,现在元帅走了,他等于是中立派的,把这种人推到台上不是给人拉拢的机会吗,韦应之不会犯低级错误的。”
听了墨韵痕的话,林羽挑了挑眉,反问道:“那我现在是不是和袁都督一派的?”
墨韵痕没有直接回答林羽的问题,反而开始讲解形势:“现在的局势表面平静,其实底下暗流汹涌。袁都督一直是元帅的铁杆,可以说是元帅下面的旅管第一人,但他并没有去培养自己的势力,还做不了势力的代言人,其余将领肯定都想尽可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墨韵痕的眼中仿佛闪着光芒,他盯着林羽慢慢说道:“主公,这也是我们崛起的好机会,风陵卫千万不要打上袁沐春的标签,这样我们才能利益最大化。”
墨韵痕的话语里透着诱惑,但林羽觉得好像没这么容易:“现在元帅走了,再不向都督靠拢,上面没人罩着,朝廷一纸调令就能把你弄走,我在风陵卫再怎么有声有色,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主公此言差矣,”墨韵痕对林羽的话不太苟同,“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朝廷可没办法调动我们了,他巴结我们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傻到来主动惹我们。”
“此话怎讲?”林羽脑子有些转不过来了。
“虽然我们风陵卫只有区区三千余人,但对朝廷来说,也不是可以轻易拿捏的,朝廷现在能调动的兵马也就十多万,除去守卫北疆和京城的,能调动多少人对付我们?这丰陵城坚固的很,只有万把人是完全不够看的。”墨韵痕对朝廷的实力完全不屑,“我们只要有几个共进退的盟友,对付朝廷不成问题,而找几个盟友也不难。要把我们逼急了,朝廷也怕我们去投奔黄州啊。”
林羽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他最后定在窗户旁边,对着外面又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墨韵痕说话:“唉,风陵卫只有三千人啊,加上那五百水军,也是太少了。”
虽然看不到墨韵痕的表情,但他轻快的声音显示出了他不错的心情:“主公,车到山前必有路,学生自有办法。”
或许是为了证明墨韵痕的观点是正确的,新上任的韦遇兴根本就没有对西北军做任何人事上的调动,还给每支部队发了一万两的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