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1 / 2)

>是娓娓动听的劝说。但在措辞上也有几处雷同,比方“少数人”“煽动”这两个字眼。近些年这些字眼大有泛滥之势,许多懒得动脑筋的地方官员,只要有人民群众不满或是上访,就要请出这几个字眼来做挡箭牌,以蒙混上级领导,轻则“少数人煽动”或“少数人鼓动”,重则“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策划”,似乎遍地都有“少数人煸动”,到处都是“少数人在有组织的策划”,简直把一个大好形势说得漆黑一团,不知给我们祥和的社会凭空制造和增添了多少个对立面。只有真正的罪犯和对社会怀有仇恨心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少数犯罪分子,这些字眼用在他们身上是恰如其分的,而把这些字眼轻率地动辄用在因村企矛盾而引发的群体事件上,用在类似各种因不能解决问题而求告无门不得不起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的闹事的群众身上,则是忘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性质,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除了渎职因自己无能而诿过于民,得过且过,神经过敏,欲加之罪外,无疑还有“党八股”的嫌疑。然而,通过对照这两份文告的措辞和口吻,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相似字眼也可以使之不“党八股”,可以有不同的用法:前者的文告已经在主观上先把“少数人”定性为敌我矛盾以达到“恐吓”人民内部矛盾多数人的目的。这一推一打,不知又有多少人民群众被人为地对立起来。而后者的“少数人”则是中性的,可以理解为类似犯罪嫌疑人,是为多数人开罪,而不是欲加之罪。这一拉一扶,又解除了多少群众的思想武装,化解了多少百姓的顾虑,难怪秀水镇事件虽然凶得多哩,却始终不死不伤!

6。 两份不同的文告(2)

以细节判断品格的人,从这两份文告中,不难见出执政理念之差异。

7。 还有个第五类人(1)

伯夷为人清高,伊尹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

有人很在乎:认为不是和治国像葛优,而是葛优像和治国?

究竟是和治国像葛优还是葛优像和治国?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而细想却一点不简单。这是两个长相类似身份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是影视圈大牌明星,一个是县里最高执政者,一个是靠自己的长相和冷幽默来火遍中国,一个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默默为老百姓做事。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如何在台上演好剧本中的角色,如何在台下做好发自内心的自己,是这两个模样相似职业不同的人,一样都要认真面对的。

孟子为此开了清、任、和、时四种药方,第一个是伯夷的“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第二个是伊尹的“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第三个是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第四个是“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伯夷为人清高,伊尹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

倘若不揣冒昧,在此与之类比一下,我们的和治国书记,他应该属于哪一类呢?

是不是还有第五类人?我想似乎是有的,这一类人是前四类的综合体,不过要首先去圣弃时,他们不是圣人也不是识时务的那种见风转舵的人,只是在尽心竭力踏踏实实地做自己份内的工作,只想当好公务员从来不想当圣人,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用一个字概括大约可以用“公”字,是“急公好义”和“公而忘私”的新版人格,功在务实。至于和治国像葛优,还是葛优像和治国?如同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我们这里姑且先不去说他。

老子是无为而治的祖宗,他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按他的说法,无为而治应该是:祸与福相倚,不为即是为,不治即是治,不圣即是圣。可他又很滑头地找补一句“无为无不为”。

我只想说有位记者写葛优很传神:冯小刚不怕被影迷认出,两手插在裤兜里,昂着头。葛优平视前方,面无表情,一旦被影迷认出,他一定会在瞬间换上笑容,甚至于哈下腰签个名。那天,有个年轻人围着他走了几圈,试探性地问:“葛优?”葛优客气地点头,年轻人立刻慌乱地摸所有的口袋,终于找出一张折叠过的白纸:“不好意思,只有这张纸。”葛优笑呵呵地:“没事,不是欠条就行。”后来,我问他是不是对所有的影迷都这么客气,他显得很认真地回答我:“这事儿是这样的,对我吧,也许是第5万次,对他吧,这是第一次。”

释迦牟尼则大一统,以“缘起说”悬壶,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为救世“三法印”,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为人修身养命的常法,以“善有福报,恶有祸报”,让人吃斋行善,冬至进补,以“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难舍难得,不舍不得”劝你及时回头,往生净土。

有个娱记在医院看到葛优因服侍住院的父亲而两眼布满血丝,为之感动地说:“真羡慕老葛,有你这样的大孝子。”葛优淡淡地对记者说:“做子女的就应该孝顺,不孝顺父母,那还是人吗?”不久后又有记者采访葛优,“葛先生,我觉得您特孝顺,特榜样,特……”话还没有说完,一向彬彬有礼的葛优受不了了,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赶紧挥手打断,“停,停,停,太肉麻了。孝顺本来就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吹捧的?生活中有不少人都喜欢务虚,把原本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套上冠冕堂皇的外衣,硬把它说成伟大的事业。”那名记者本想讨好葛优,没想到却讨了个没趣,哑口无言,只好面红耳赤地退下了。

7。 还有个第五类人(2)

上帝也不失时机,背着厚厚的医书《 圣经 》来到中国,以“天赋神授”的“博爱、平等”的“人权”再辅之以“天堂”的胡萝卜和“地狱”的大棒,中西医结合,救世疗人。

还有一次葛优请朋友吃饭,中途上了趟厕所,回来时裤子湿了一大块。朋友问他:你的裤子怎么湿啦?葛优懊恼地摇摇秃头说:自从我成名之后经常这样。朋友吃惊地问:经常这样?葛优苦笑道:可不是!经常是旁边的人撒着尿突然转过来大叫:“这不是葛优吗?”

最现成的还是中国的报应说,地地道道的十全大补丸,一句“头上三尺有神明”镇慑过多少暗室欺心之人,几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不到,时辰一到,现世活报”的话,吓退了多少刻薄的心思,洗净了多少龌龊的念头,度化出多少厚道的百姓。

最懂得望闻问切的大医家还是老子,老子对世人的脉象认得很清,故而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还开了一个偏方“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是主药,有道是辅药,厚道还是药引子。

俄罗斯小说家契柯夫说:有教养的人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不去看他。

美国有句俗话也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妓女是绝不愿被人称之为妓女的,而鲁迅先生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讥刺说:如果说良家妇女是妓女,那是骂人,但如果说妓女是妓女,那就不是骂人。

该说鲁迅先生是厚道呢,还是刻薄?

故而不能因为葛优有时候厚道而称他为厚道人,从而忽视了他的刻薄;更不能因为他有时候刻薄而认为他是个刻薄人,从而否定他的厚道。

自然也不能因为我们和书记处理秀水镇事件而仁就说他厚道或是手软,也不能因他处理华昌伍家坪事件雷厉风行就说他心狠或是手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矣。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