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林飞机制造厂。
作为全俄罗斯横跨十一个时区的领土中最东端的城市,这里甚至比华夏时间还要晚上两个小时。
而上级在制定首飞计划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过其它国家的感受。
除此之外,成本更低、用途更多的f35也已经进入了高频次试飞阶段,尽管其中的垂直起降型和舰载型还有不少麻烦需要解决,不过最基础的陆基型号至少在目前看来还算顺利,仅美国自己的预计装备数量就将对标f16,达到惊人的1500架以上,如果再算上盟友的采购量,那大概还要翻倍。
或者也可能是考虑过,但觉得不太重要…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实际对于美国人来说,华夏的第四代战斗机突然降临到眼前固然有些难以接受,但自家空军毕竟已经装备了近200架的f22a,并且有着更加丰富的隐身飞机使用经验,无论在现实还是心理层面上,都仍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实际上,斯拉夫人的工作习惯堪称松弛。
除非有人在后面拿着小皮鞭监督,否则很少会主动加班。
所以一般情况下,晚饭后就只有几个工段主管会到场,也不会真的动手干什么工作,而是提前做好第二天的任务安排,争取把本来的几个小时时间利用到极限。
但今天,斯特雷勒茨刚走到生活区和工作区之间的分叉路口,就注意到整个c16车间内灯火通明,而不像往常一样,只有二层侧面的一间小会议室亮着灯。
一开始,他只当是某个粗心的安全员忘了关灯。
这在共青城实在不算罕见。
然而,正当斯特雷勒茨加快脚步来到门口,准备找到相关负责人象征性说上两句的时候,却注意到原本应该等在小会议室的一众手下们,此刻正簇拥着一名西装革履、头戴安全帽的人在里面转悠。
加加林工厂属于军事重地,哪怕再怎么松弛,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入到核心区域的。
所以他立即意识到,恐怕应该是上面来人搞突然检查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或许是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对方突然起身回头,看向斯特雷勒茨的方向。
“总经理?”
后者当即脚步一顿。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他还是没想到会是集团掌门人亲临。
紧接着,就是一股危机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t50的第一架原型机051号其实已经完成了超过九成的制造工作,本来有望成为俄联邦时代近二十年来第一个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而不发生拖延的重大项目。
结果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失误,硬生生把原定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首飞拖延了至少半年。
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加加林工厂竟然还处在优哉游哉的工作状态之下。
他又不是什么别人惹不起的功勋设计师,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批评。
好在波戈相也不是第一天掌管苏霍伊,知道如今时代变了,已经不能按照二十年前的工人积极性来提出要求,所以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不满。
只是上前两步,把斯特雷勒拉到了一个稍远离人群的地方。
“米沙。”
波戈相朝大约200米外的总装车间瞄了一眼,语气复杂地询问道:
“你看没看今天的国际新闻?”
斯特雷勒茨面对这个问题有点发懵。
其实他中午在食堂顺便看了几眼电视,但一方面实在没记住里面播报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觉得如果点头似乎显得他也在偷懒。
所以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没来得及…我今天上午刚从奥布宁斯克回来,下午到现在一直都忙着调试设备的事情…”
波戈相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面掏出几张没来得及装订的文件纸:
“大约六个小时之前,华夏在蓉城首飞了他们的第一种隐身战斗机,从机身编号来看,应该会被命名为歼20。”
斯特雷勒茨当即就是一愣,然后有些木然地接过新闻简报。
因为有充分的时间整理消息,因此里面的内容相当丰富。
不仅包括从华夏互联网上获取的照片,还有对那架飞机的初步分析结果。
当然,还重点提到了同一天五角大楼代表团访华的事情。
波戈相自然没时间等对方慢慢看完,很快便开口道:
“情报部门的分析认为,虽然从这架飞机的形态来看,应该还属于跟051性质类似的技术验证机,但实际完成度非常高,可能仅缺少与武器相关的火控系统,除去一些涉及到气动和隐身的外形细节还有可能调整以外,几乎相当于一架原型机。”
斯特雷勒茨此时也已经翻阅到了比较后面的部分,并在某个时刻瞬间两眼发直:
“这里面提到…今天同时出现了两架飞机?”
通常而言,每架验证机都是专门瞄准某项技术而进行生产,同时出现多架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要验证的内容太多,集成到一架飞机上的风险过高。
二是足够财大气粗,愿意为了进度支付双倍的成本代价。
波戈相点点头,然后解释道:
“真正升空试飞的只有一架,但根据在场的目击者描述,在稍早之前的试飞仪式上面,还有另一架尚未刷涂编号的飞机,二者外形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发动机尾喷口的形状和颜色存在些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