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常浩南96年刚到601所时,把四边形网格化为“伪三角形”网格之后再进行计算的操作,最早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被开发出来的。
当然,在大量产业和科研需求的支持之下,如今曙光3000系列的性能已经摸到了世界前列,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时间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眼下毕竟还只是2003年。
尽管镐发集团在航发设计层面的经验还稍显不足,但总归也有一部分人经过了涡扇10项目的磨砺,区区一个风扇的数值模拟,而且主要是出于好奇去做,没必要过于追求精度,还不至于难住他们。
上一世的2003年,华夏第一种在研制过程中完整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型号,歼轰7a,甚至都还没服役。
而歼轰7a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阻碍之一,就是当时的超算性能不支持对整机,甚至不支持对大部件进行高精细度的网格化操作。
面对常浩南的要求,会场内的众人却显出了些许犹豫。
说完之后,他又想起刚刚有人提出了英国人提供假设计的可能性。
于是又半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
“就算是错误经验,也一样会有价值。”
原本,这句话也就是随便一说。
因为常浩南也觉得,一方面,英国人不至于搓个这么明显的假货来糊弄人。
都知道搞航发难,但这个难有一多半都难在设计和生产结合这块。
只是一个单纯的设计参数,甚至还不完整,不值得动这么多心思。
另一方面,根据金旭的反馈,对方在双方敲定意向之后,只过了两天就把资料交给了任炳达。
这个时间,基本就是把最敏感的信息删掉,再检查一遍的时间。
根本来不及造个假的出来。
然而,谁也没想到。
他这无心的一言,竟直接一语成谶…
在常浩南简单分配过任务之后,镐发集团便分出了三个小组,负责对这一风扇…或者严格来说,是这一叶型进行分析和模拟。
之所以要一分为三,也是因为英国人确实隐匿了不少看上去不起眼但操作起来很重要的信息。
比如风扇的叶片数量。
导致常浩南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对方提供的叶型设计为基础,部署三个可能性较高的方案。
如果不对,再慢慢调整。
至于任炳达那边…
按照他一开始的估计,对风扇的性能测试并不是个特别复杂的任务。
大概几天时间就能出个粗略的初步结果。
验证了之后再签合同也不迟。
因此,之后一段时间,常浩南在镐京仍然身兼两职,同时负责涡扇20和通信中继系统两方面的工作。
具体的模拟任务则交给了张振华负责。
然后…
初步结果,确实是在第五天就被拿了出来。但结果本身,却和常浩南此前的估计大相径庭。
无论对应哪种叶片数量和布局方案,英国人给出的叶型设计不能说是处处精妙吧,至少也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就连张振华都忍不住吐槽:
“常总…真要想设计出这种级增压比和进气效率都很低、加工难度非常大、并且喘振裕度还小的风扇…或者说低压压气机,说实话也还是…挺难的。”
而看着计算结果的常浩南,也第一次对自己开发出的软件和算法产生了些许怀疑…
不过,张振华很快看出了常浩南的想法,又赶紧在后面补充道:
“常总,整个工作我全程监督,三个计算小组都是独立完成的计算任务,中间没有过交流。”
“另外,其实我们昨天下午就已经得到了计算结果,但因为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我又特地让他们把计算方法用rotor67标准叶型验证了一遍,没发现有太明显的问题…”
这一番话的意思很明显。
不太可能是人为计算错误。
也不太可能算法或者程序出了问题。
就是英国人提供的设计不对劲。
但问题是…
别说罗尔斯罗伊斯了。
哪怕是几年前的华夏,都不至于设计出这种水平的风扇来。
“难不成还真是假数据?”
张振华原本也不太认可这个猜测。
但现在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合理的可能性了。
常浩南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把篇幅并不长的报告翻过来调过去又看了两遍。
脑子也有点转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