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用枪的都用枪,,把小鬼子结果了”
在声震撼天的战场上,徐明河这一嗓子差不多将整个战场都喊进去了
随后,连长以上,配有手枪的干部和警卫员纷纷用手枪对鬼子的下半身招呼,别以为这是下三滥,完全是担心子弹的穿透能力伤到自己人,要是杀了一个鬼子,搭上一个战友这样的亏本买卖他们可不做
很快,战场上到处都是倒地的日军,而警卫团的战士,围住最后的二十多个鬼子
正在这个时候,江面上远远的传来汽笛声
呜呜——
悠长的汽笛从远处飘来,随着三个狭长的黑影渐渐的靠近,很快就被人认出来,正是三艘炮舰
不仅在绝望中的武雄光久看到了这一幕,李林也发现了这三艘小炮舰,两人的心境却是截然不同
武雄光久心中悲戚,大吼一声:“武运长……”
还没有吼完,警卫团可不会再给这些日军一丝一毫的机会二十多个日军也就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徐明河绝对不会给一小股日军张嘴咬人的机会
在以往战场上,日军在jiāo战必败的情况下,用腰间的手雷和进攻部队功归于尽的不少见自己可不能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见日军没一个放下手中武器的,徐明河顿时下令:“机枪准备——”
在炮舰靠近之前,武雄光久带着不甘的眼神还是倒在了黑土地上,血迹和hn合着黑s的泥土,让人无法辨别除了空气中浓烈的血腥味,和四处飘dng的硝烟,让人不由的强打起三分jīng神来
李林扯了扯嘴角,不屑道:“不仅来晚了,还不该来”
他已经从望眼镜中看到,这三艘小炮舰在正在减往江岸上靠拢,肯定是准备登陆而登陆的地点就是炮兵伏击的河口,那里相对水面比较宽,加上步兵下船后,这些炮舰只要不用担心在江面上转弯的时候,侧身翻在江里,要真那样的话,真成了千古笑谈了
李林很满意部队的果断,在这场两个民族之间不死不休的战斗之间,日本人从开始就没有估计,而中**队也放下了心中最后一丝的不忍
徐明河回头看了一眼远处的那几艘炮舰,江面上微bōdng漾,几里外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要不是天空有些暗了下来,还能看的远炮舰似乎并不急着赶来增援,当然,增援的结果也只是看到第一的日军尸体
警卫团不敢耽搁,在火力和防护力上,炮舰对上步兵有着先天的优势
“就地补充弹yo……”
“1连集结……”
“2连集结……”
……
“出发……”
口令一个接着一个在战场上回dng,战士们也是就近找一具日军的尸体,从腰间将日军的皮带解下,将三个弹yo盒带在身上,就想集结地而去,一个连、一个连的部队跑步前进,增援包围日军增援的地点而去
只有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将镇外增援日军全部击溃,5纵才有足够的时间,在一晚上准备好渡桥,不然留下大量的部队不仅要关注拉哈镇的日军,还要对包围在平原上的日军进攻,最后能够chōu调的兵力有限,架设渡桥的任务就会困难很多
李林见战场已经收拾的差不多,回头走到电台边上,随口问了一句:“前指有没有回复?”
就在刚才,5纵给陈光发电,一方面将已经在准备渡桥的事上报给前线指挥部,另一方面,也希望江对面的4纵能够chōu调人力,架设浮桥
刚工的话,应该能够在天亮之前,将两座浮桥架起来,只要将一些物资送到江岸对面,整个西线,乃至甘南的战局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想要从西线一下子将兵力全部chōu调,那是不显示的,不要说和9纵已经jiāo战的第8师团,就是在齐齐哈尔的喜多诚一都不会答应泰来的铁道线时断时续,已经让喜多诚一非常头痛了
好在他不用为物资的事担心,即便铁路断了,还有水运可以依赖
可毕竟在江面上chōu调松huā江上有所的舰船,也无法运送大量的兵力抵达东岸,铁路和桥梁的作用还是无法替代的而第8师团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陈光的3个纵队都飞到了嫩江东岸之后,去做铁道兵
这样一来,14师团不久要受到两面的夹击
本来前线就没有太好的办法消除1纵的威胁,在加上3个纵队,高品彪即便再有能力,也无法抵挡铺天盖地的**军队的反扑到时候,齐齐哈尔还守不守?
一旦14师团撤离嫩江东岸,别说喜多诚一的大将梦,就是眼下这个中将的位置都将要不保习惯了被众人围在中间,成为风云人物的喜多诚一绝对不会愿意有一天,他只能在老家的河岸边,过着身后有监视他行动的警察的日子真要等到那一天,还不如杀了他比较实在
自从接到71联队的告急电文之后,喜多诚一也多次要求本多政材中将加快推进度,从根子上解开23师团的危局虽然看不起23师团的战斗力,但本着蚊子再小也是ru的理念,喜多诚一还是不愿意看到井上政吉灰溜溜的逃回满mng边境
对于关东军来说,要是连嫩江防线都松动了,满mng边境要不要守还真是一个大问题
就在李林指挥部队,将对被围住的日军千余人开始发动进攻的时候,在总部,曾一阳也接到了相应的电文
他也在为前线的渡桥而担心
能用的船只差不多都被征调,但这些船只还远远不够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船只的问题呢?
“警卫旅已经和5纵接应上了,第一批物资也已经送了过去,相信在拉哈镇的日军最后只能做困兽犹斗唯一担心的是,4纵和9纵在没有大量船只做渡桥的情况下,用什么方式渡江”谢维俊也在为此事头疼
“可不可以用芦苇呢?”
曾一阳忽然想起来,后世很多地方的土著居民用芦苇坐船,甚至有些好事者还推断埃及人的芦苇船渡过了大西洋
至于埃及人有没有靠着芦苇做的船渡过大西洋,但打捆的芦苇的浮力绝对的要比木头好得多眼下的世界,天气也渐渐的转凉了,芦苇也在一点点的变黄,水分也比青s时候少了很多
“马上给陈光发一份电报,让西路兵团斟酌着试试”
曾一阳也不敢把话说满了,毕竟可行不可行,还要看实际的使用情况
第三五零章 一苇渡江(上)
第三五零章一苇渡江(上)
“用芦苇渡江?”
陈光歪头看着电报,第一个年头是在陕北的时候,看过一本话本小说,书名叫书名他已经忘记了,但其中有一个情节在他的脑海中还是非常清晰,‘达摩一苇渡江’。书mí群2一个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宛如神仙一般,越过大江。只有神话中才会发生的场景。
曾一阳总不会胡luàn给自己出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