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9(1 / 2)

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

皇帝遂在没有助手帮手的情形下,单独处理帝国事务。

朱元璋对此一措施沾沾自喜,认为是他最高智慧的结晶,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

所以他下令说:“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然而,问题就发生在皇帝身上,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

但他的后裔却是一群花花大少——而且是一群恶少,生长在深宫之中和女人、宦官之手,面对着千万种变化莫测的帝国事务,必然手足失措。

本世纪(十四)末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

从前有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如今没有人能为他分担,他也不准别人分担。

花花大少皇帝只有依靠内阁,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或案件上,签注意见,写出对该事的分析和应如何反应的建议,甚至皇帝颁发命令的草稿,都一并拟好呈上。

——当时术语称为“票拟”和“条旨”皇帝即根据这些签注,加以批示。

于是,不久之后,大权遂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

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内阁大学士有数人之多,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往往是华盖殿大学士,华盖殿后来改为中极殿)此人即世人所称的“首相”——首席宰相。

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一一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学士跟皇帝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对皇帝如何裁决,是不是依照他签注的意见裁决,甚至会不会作相反的裁决,大学士都不知道,他们也很少有向皇帝当面陈述解释的机会。

事实上,到了后来,皇帝深居宫中,不出来露面,大学士遂数月数年,或数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

他只有依靠这种脆弱的“票拟”维持权力。

而此票拟,却要仰仗宦官转达,并仰仗宦官在皇帝面前作补充说明。

皇帝所颁发的命令,也由宦官传递,有时用批示,有时用口头,宦官的权力遂日形膨胀。

而皇帝和大学士之间,往往互不认识。

皇帝对大学士的印象,全来自宦官的报告。

于是,政府大权又从大学士手中滑出,滑到宦官之手。

我们可用下表显示明政府在下世纪(十五)中叶后所呈现的组织形态。

必须对此形态了解,才能对明王朝了解。

宦官,在蒙古帝国时,改称“太监”太监本是宦官中的一种官职,后来演变为凡宦官都称太监。

明政府的宦官组织,共有四十个机构(十二监、四司、八局、十六杂房)司礼太监仅只是四十个机构中十二监之一的“司礼监”的首长,但却是一个最高职位,可称之为宦官之王。

原因很简单,他负责伺候皇帝,并担任皇帝和内阁间的跑腿工作,最接近权力魔杖。

大学士签注的意见,必须司礼太监先看过,才能到达皇帝面前。

皇帝批示时,司礼大监有机会随时参加意见。

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司礼太监的关键。

置。

第十一任皇帝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正是贪玩的年龄,司礼太监刘瑾,每乘他专心游戏时,请他批阅奏章,朱厚照就大怒说:“你不会代我批吗,我用你干什么?”刘瑾正是要小家伙说这句话,然后他的批示即获得法律根据。

于是司礼太监成为皇帝助手,大学士反而降为司礼太监的秘书,司礼太监命他如何签注意见,他只有照办。

到了以后,连大学士都由宦官推荐,绝对专制的弊端,全部出现。

英国于一百年前,即建立国会,约束君主权力。

中国却恰恰相反,君权更加肥壮,这是明王朝加给中国人的不幸。

七大黑暗时代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

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

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时,开始沉淀。

本世纪(十四)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

明王朝使中国文化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狱,一是八股文。

文字狱属于诏狱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罪状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

文字的意义不在客观的解释,而在当权人物主观解释。

文字狱的本身就是当权人物作贼心虚的一种反应,越是心虚,越是神魂不宁,听到别人说“亮了”他就肯定是讽刺自己的秃头,因而恼羞成怒。

于是知识分子除了被“诬以谋反”外,又多出一种纯属于文字的灾难。

——因而我们想到仓颌造字时,神鬼曾经夜哭,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

现在举出例子说明: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北京)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广西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

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讽刺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

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

”于是许无处斩。

这一批人都是地方学校教师,只不过代地方官员撰写奏章,竟招来杀身之祸。

当然,文字狱不限于奏章。

朱元璋崇信佛教,对印度高僧释来复最为礼敬。

释来复告辞回国,行前写了一首谢恩诗,诗中有两句:“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

”意思很明显,他生在异国(殊域)自惭不生在中国,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歌颂大皇帝。

但朱元璋的解释不同,他说:“殊,明明指我‘歹朱’。

无德,明明指我没有品德。

”于是释来复从座上客变为阶下囚,处斩。

文字狱是围堵,八股文是钓钩。

科举制度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最新小说: 妖王溺宠:拐个蛇男当相公 开局一张破床垫[经营] 我的科学修仙 新神话:大圣降妖伏魔传 仰他 西游牧神篇 剑斩天痕 [聊斋同人] 我的聊斋生活不一样 都说了不是恋爱游戏[综武侠] [红楼同人] 红楼之小皇孙的躺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