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嗯?”
“是个男人,糟老头,快七十了!”
“哦……”然后青小艺又恢复了可爱乖巧状。
余生要去见的这个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筹划如何将自己的这几部电影弄得人尽皆知的时候,便灵机一动,让阿尔伯特帮忙约好的。原本,余生打算在见过海蒂拉玛后,回家休息几个小时,再去拜访此人。中间有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两个人一打岔,休息便作废了。
余生要拜访的这位,名叫大卫格里菲斯。只要是翻过电影史的人,应该都会对此人有印象。因为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电影史,几乎都要将此人,拿出十几页纸来,专门介绍其生平经历并分析其经典作品。
大卫格里菲斯。生于一八七五年。算是好莱坞的创始人之一。此人拍电影的时候,好莱坞还没有诞生。而美国人的电影,还处于没有遭受好莱坞统治的混乱时期。大卫格里菲斯原本的志向也不是当导演,他在一八九七年进入剧场的时候,连导演这个职位,在电影行业中的定义都是模糊的。
大卫格里菲斯在一八九八年加入爱迪生公司的时候,申请的职位是编剧。而公司给他的安排,却是在一部叫做《RescuedfromanEagle';sNest》的影片中当一名没有多少戏份的演员。这让大卫格里菲斯非常不爽。
随后,大卫格里菲斯便以电影演员的身份,与Biograph签约。签约的原因很简单,由于Biograph此时经营的不景气,Biograph主动要求格里菲斯当导演。这个职位虽然不是格里菲斯梦寐以求的编剧。但是,导演本身便有调整剧本的权力。这让格里菲斯非常高兴。其第一部影片《多莉历险记》在一九零八年上映。
作为一个热爱狄更斯小说的文艺青年,格里菲斯自然有一颗独立于电影的商业运作之外的心。他不但在拍摄可以卖钱的电影,而且在追求一种自己独有的、不同于此时摆脱不了戏剧舞台的叙事技巧。
第一百九十三章 格里菲斯
在一九一二年,据电影杂志统计。格里菲斯十几分钟的电影《TheSandsofDee》之中,有六十八个镜头之多。而同期在美国大火的意大利电影《Queen,Elizabeth》,虽然长达五十三分钟,却只有二十三个镜头。和舞台戏剧的区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格里菲斯的这种对镜头的探讨,自然会造就出许多良心作品。他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为Biograph拍了将近一百五十部电影。Biograph因此起死回生,大红大紫。
而在一九一零年的时候,由于格里菲斯被Biograph排到西海岸拍电影,所以格里菲斯带着丽莲·吉许、玛丽·璧克馥等当年的明星,在洛杉矶旁边找到了好莱坞。并在此拍摄了几部电影。而在这几部电影后,业界才逐渐发现好莱坞这块风水宝地。
一九一一年,好莱坞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在此定居。同年,在好莱坞定居的制片厂,加起来有十六个之多!从此后,好莱坞才诞生了,诸如米高梅,华纳兄弟,派拉蒙和雷电华等美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巨头!
所以,如果说一句是格里菲斯发现了好莱坞,并开启了好莱坞时代,并不算过分。不过,他的主要成就,并不是这个。大卫格里菲斯之所以被后世的电影史铭记,是因为其两部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这两部作品算得上是同期电影无法逾越的高峰,因为这两部电影几乎奠定了后来,一直到后世,电影镜头使用的基本语法和蓄势技巧。
经典电影叙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镜头语言已经都被格里菲斯找到。格里菲斯在同一场景中根据剧情使用不同的景别和机位。这一做法彻底打破了舞台化的时空观念,将一个场景空间拆分开来,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细节。电影叙事,从此独立于传统舞台戏剧。虽然这种改变,在后世被电影研究者认为是在一九一零年。格里菲斯的《UnchangingSea》中便已经确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才是奠基。
与此同时,格里菲斯大量使用平行叙事,有意无意的使用蒙太奇。并且,创造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剪辑模式。后世好莱坞电影中,英雄救世总在最后关头的恶习,便是从格里菲斯开始。
有了这些跨时代的发明,一九一五年三月三日。格里菲斯的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纽约LibertyTheatre首轮院线上映。并接连上映六百二十余场。格里菲斯因此赚足了钞票和名气!
而情节电影和史诗大片,也从此成为好莱坞赚钱机器的最爱。后世的余生没少受到这种类型电影的荼毒。
不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之后,格里菲斯选错了发展方向。《党同伐异》的拍摄过程中,大量逼真的布景,让他不但花光了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中赚来的钞票,而且还负债累累。并且,《党同伐异》虽然在电影的叙事技巧和镜头运用上更趋于纯熟,在主题的构建上也极有艺术性。但是。不得不说,太过超越时代,以至于当时的观众根本就看不懂。票房自然惨淡至极。
自此,声名显赫的格里菲斯过上了苦逼的还债生活。并且。这个重大挫折,让格里菲斯的心气和创造力全失,此后,他的作品再也不敢有所创新。只是遵循自己原有的叙述模式。循规蹈矩的按照套路化的方式拍一些并不著名的电影。
而在声名跌落后,好莱坞也逐渐忘了这个发现这个风水宝地的人。其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一九三六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为贝蒂戴维斯颁奖。此后,便郁郁终生。到一九四八年,在好莱坞因为脑溢血去世。当然,脑溢血只是表面,格里菲斯基本上可以算是被郁闷死的。
其实,如果以格里菲斯对电影的理解,并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让其实现自己的想法的话,那么,虽然《党同伐异》在商业上失败了。但是,只要继续创新下去,未必便不能拍出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更叫好叫座的电影来。
格里菲斯的创作,之所以戛然而止,之所以后半生都碌碌无为。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钱不够了而已。可是,钱这个东西,对于别人来说是个难事,但是对于熟知后世经济发展史的余大官人来说,却根本不是个难事。
作为一个纯正的伪文青,如果让余生在一百万美元和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之间选择,以如今余生的财力,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所以,在余生和阿尔伯特、梅耶等人闲聊时,发现格里菲斯这个电影天才居然无人问津时,心头便是一跳。话说,这可是捡漏的大好机会!如果能把格里菲斯纳入到自己的班底中,那么以后拍的电影,艺术质量方面,便完全不需要余生操心了!余生要做的,不过是给格里菲斯一个商业性的平衡而已。
格里菲斯和华纳兄弟几个并不算是同一辈人,格里菲斯成名的时候,华纳兄弟几个的公司才刚有了些起色而已。但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却也认识。余生通过阿尔伯特约了格里菲斯,虽然阿尔伯特说格里菲斯的态度和冷淡,但是余生还是准时到了格里菲斯的住处。
与想象的大体相同,余生在进入格里菲斯的住处后,发现这个已经不再风光的天才,如今已经被郁闷的老态龙钟,毫无风度。而屋子里虽然有仆妇帮着收拾,但是也不算有多么整齐。显然对生活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审美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