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恢劣诒焕账阑蜓退馈6谢姆尚性币餐翘√由涞搅税碌悄嵫堑牡嘏汤铩>惶斓亩悴兀沼诒唤剿阉鞯氖勘⑾帧T诒谎核偷秸椒埃?5航空团的团长要求陆军把对方交由他们空军来看管。于是这个敌方飞行员被押到这里,他不是曼尼亚人,而是昂尼亚人。他所驾驶的那架战机,也正如格特等人所猜想的那样,确实是昂尼亚战机中新近研发的新型号。
在这里,这个敌人不仅没有受到虐待,反而被奥登尼亚的飞行员们当成客人,好好地招待了他一番。这可以说是当时敌我双方中的特例吧,其实在奥登尼亚或是敌人那边的空军部队中,一般对于自己在蓝天上交手的敌人,都会抱有一种同道中人式的敬意。如果击落敌人的战机,那么如果是活捉的,就很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待遇;如果对方已经身亡,那么他的敌人也会出于敬意,而将对方厚葬。在前辈们以及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奥登尼亚那些新晋的飞行员们,也渐渐学会了如何尊重自己的对手,如尊重他们同样是为自己的国家而作战的那种勇气。在这种惺惺相惜的氛围下,那个来自昂尼亚的飞行员,虽然没有透露过一点关于他们那边的情况,不过也是和自己的敌人颇谈得来。毕竟他们都是作为飞行员,又都有着敬佩对方的意思。
在得到守军的保证,不会虐待残杀这个敌方的飞行员后,航空团的人才把这个敌人交给了他们。在送别此人离开后,克尔温忍不住叹了口气。一旁的格特不解地看着他。
“您这是怎么了?难道还在担心那个人会受到不公的待遇吗?”
“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是我把他给打下来的。”克尔温扭头看着自己的徒弟。“格特,看样子,我们即使能战胜得了曼尼亚,也得和昂尼亚交手了。你也看到了,他们已经派出了这些人来支援曼尼亚。日后,如果我们真要和昂尼亚的空军交手,那肯定是场苦战啊!”
格特回想起那时所见的昂尼亚战机以及它的飞行员的技术,虽然没说什么,不过心里却是同意对方的看法的。摆在他们面前的,确实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不过我们也不会就这样认输的!谁会占上风,那可得走着瞧了!”
克尔温哼了一声“好大的口气啊,小子!”,不过说实话,他喜欢看到年轻人——尤其是自己的爱徒——能有这样的勇气。
虽然心里对翱翔天际、驾驶着爱机去与敌人较量充满自信,不过格特还是有些事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原本过着好日子、又不贫穷的战胜国,非得置奥登尼亚于死地不可呢?难道真的像胜利党和政府所说的那样,是嫉妒奥登尼亚?他不禁想起那个昂尼亚飞行员在席间对他们所说的话:
“……我们从不恨奥登尼亚的人民,只是不想看到贵国政府这种霸道而又没有人性的做法……你们难道还不明白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吗……看看贵国的那些异教徒不就知道了吗……现在连法皇都成了你们的人,难怪胜利党会这么得意啊……”
格特这些心里的想法,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过。因为在那个年代里,不仅不能接触到这些政治的“异端邪说”(这是胜利党的说法),而且连讨论也不行、想一想也不行。格特他居然敢这么想,要是被人知道,无异于是犯罪的行径。不过这个年轻人虽然从未向他人流露过半点这方面的想法,可在他心里,也没有中断过这些思考。身为军人,本不应想得太多,因为这样的话执行起命令来就会犹豫许多。但格特和身边的人都不大一样,他服从命令,也忠于祖国,但是同时也没有完全丧失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也许,在那个时候,奥登尼亚军队里也会有不少年轻人像他那样,暗地里想过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不过,不管他们想多少,都无法改变事实。他们注定必须得为国家冲锋陷阵、到前线上去。所以在那个时候不少人唯一祈望的,就是不战而和、或者说是能迅速取得胜利然后回家。然而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样的愿望,只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
第三十八章 攻陷边境(1)
没有人知道,如果当初昂尼亚与曼尼亚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和奥登尼亚达成了协议,那么以后的事情还会不会发生。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三个米德加尔德大陆上的老牌大国,会联手起来,共同征服米德加尔德大陆,对抗东方的可怕势力。因为自古以来,这个大陆本来就是由同样民族、同样信仰的人们来组成的。不过,历史永远都没有假设一说。
在翁波里尼亚方面吃到了苦头,明白对方是靠不住的信使后,曼尼亚人明白他们与奥登尼亚之间如今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了。虽然它面对的是一个野心勃勃而又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国,不过作为老牌大国,它的实力也不在话下。而且由于背后有昂尼亚等国的支持,所以他们对于能否拦截奥军也是信心百倍。
在奥登尼亚最高统帅部内,由于首相的决定,所以准备在积雪融化时,采取大胆的攻势,进攻曼尼亚境内。对于那个由陆军中将施泰因所提出的方案,不少人都是心里没底。如果说采取一种新方案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其前提就是,它得有效实现才行。曼尼亚人真的会那么轻易上当吗?进入到曼尼亚国内的腹地后,又会不会遇到更为强大的抵抗呢?这一切,都让奥登尼亚总参谋部内飘荡着不安的气氛。
如今,他们所盼望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和往日米德加尔德大陆的春天那样,是一个万物生长而又美妙的好季节。不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与美好欢乐完全背道而驰的一段日子。因为这是决定两个国家命运的时候,他们丝毫不能大意。
在创世历1085年2月13日,所有参加这次进攻任务的将领都齐聚在奥登的首相府,各自将所属部队、任务和自身的职责报告上层。这可以说是一次确定的会议,因为在此之前,奥军高层就在首相本人的亲自划分下,安排下了这次战役的人选和部队情况。此次作战部队,人数多达四百万,与乌里尼亚战役时的参战人数相等。共分为第一与第二两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由陆军中的元老级人物德克(Drik)元帅指挥,其辖下的第1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将承担起先锋部队的角色,冲击曼尼亚防线,其侧翼是在数次战役中立下战功的威廉一世步兵师,他们会随后跟上,扫清周边曼尼亚军队的残余——前提是,前方的装甲师,必须可以按照原定计划,绕到曼尼亚边境防线的背后,与友军部队形成合拢之势,把曼尼亚那些呆在防线里的守军消灭在这个巨型口袋里。而第二集团军群,则由同样是装甲部队出身的陆军上将埃希曼(Ercom)指挥,他将负责在北方的战事,利用其辖下的部队,进攻曼尼亚周边几个小国,然后通过突破那些地区,到达曼尼亚的北方重镇卡里要塞,与第一集团军群会合,把曼尼亚军像羊群一样,赶往月牙海峡边上。那时候,他们就可以想怎么收拾就能怎么收拾这些瓮中之鳖了。
对于这份方案能否真的如愿执行,当时国防部内还是总参谋部内的人都不想作太多评论。因为一来这是首相本人的抉择,二来他们也尽量避免作出对己方军队不利的预测。所以是成是败,只能寄希望于前方的士兵们了。如今的奥登尼亚军虽然彻底撕毁了大战后的限制性协议,发展起了自己的统帅部和参谋部,不过说到掌握其实权的第一人,当然还是那位连国王陛下都得听他话的首相阁下了。如果没有海因茨的支持,这次作战会不会出现像施泰因那样的计划,都是个未知数。可是如今他们的这位首脑执意看好施泰因计划,那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服侍命令去执行了。
而在同一时刻,曼尼亚方面也感觉到了情势越来越紧张。奥登尼亚的大军集结在边境上,蓄势待发,这可是自去年乌里尼亚战役前,奥方又一次大型军事行动。曼尼亚当然明白到他们是冲着自己来的,不过它的统帅部对此还是不怎么担心。原因无它,因为曼尼亚已经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边境线上建筑起了一道堪称奇迹的防线,里面的许多防御工事,可以确保守军在与敌军近兵相接的情况下,守上一个月。这道防线不仅坚固,而且漫长,虽然在修筑到中立国兰尼亚的边境后,就不再有了。不过由于其的特殊地位,所以不必担心奥登尼亚军会在那里冲进来。而在曼尼亚与兰尼亚边境交汇处的山地,皆是高大茂密的灌木丛林,虽然曼尼亚在那儿筑有防御工事,不过和边境这道防线相比,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曼尼亚当时的国防部部长派出手下的人去前线视察,回来后报告说那里是天然的防守地形,敌人的部队——哪怕是步兵——也难以穿越,所以不必费神在那里修起工事,只需要留神边境的防线即可,因为奥登尼亚军多半会从那里进攻。
为了让奥登尼亚军蒙受更大的损失,曼尼亚在修筑此道防线时,还特意地漏出了一段平原地带,这看似破绽,实际上却是引诱奥军从那里进入他们的射程范围,然后两边防线里的守军就能一跃而出,夹击敌人的部队。这样一来,就可以名符其实地把涌进来的奥军拦死在边境外了。对此,曼尼亚的国防部部长还十分得意,因为他们根据情报显示,奥军很有可能将会采取正面进攻的办法,来冲击曼尼亚的防线。那样的话,奥军就会很好地尝到曼尼亚人给他们的苦头了。
然而十分可惜的是,现实,总爱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
创世历1085年3月7日,奥登尼亚军集结在与曼尼亚边界处。凌晨,位于其最前锋的第1装甲师接到命令:
“行动开始!”
于是这支陆军中有名的装甲师,在奉命前来指挥的装甲兵总监加勒特中将的指挥下,启动坦克的引擎,往兰尼亚与曼尼亚接壤的山区处前进。那时,天边的一弯月亮正隐入云层中,大地陷入了寂静。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幽暗难行的地区,会迎来一支可怕的部队。
在第1装甲师前行到位于曼尼亚边境防线的空隙、即曼尼亚兰尼亚之间的灌木林带时,由于前方被曼尼亚人在路上埋设了地雷,所以不得不暂时停下。加勒特中将从他所在的装甲指挥车里探出头来,他看到了小路旁那块蒙着厚厚灰尘的道路牌。那上面写着:
“桑代克山区,注意山火。距离边境五公里。”
这里也不知有多久没人来了,小路显得沆沆洼洼,黑夜把它的羽衣覆盖在这片静谧的地方,只有奥军先头部队那些威力十足的坦克在发出间歇的喘息声。加勒特无声地冷笑,回头朝他身边的参谋人员和通讯兵说道:
“就让我们从这里,迈出胜利的步伐吧!”
第三十八章 攻陷边境(2)
在工兵的努力下,那些地雷都被排除掉了。奥军的坦克,继续往那灌木林区驶去。说曼尼亚人幼稚也好、不设防也好,其实也是和这片地形有关。因为这里确实不是一个行军的好去处。可是谁能想到,当初认定的障碍,今天却居然成了敌人先锋部队的突袭之处。也许正是因为太过相信以前的经验和对自己的自信,才会导致曼尼亚自己亲手埋下祸根。
在事前,奥登尼亚一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情报,知晓了有关曼尼亚防线的种种事宜。这个死角,位于其防线的北端,如若突破,必将包抄曼尼亚防线背后。第1装甲师现在正在努力把这个方案变为现实。在路上,他们果然遇到了一处由曼尼亚一个连防守的阵地,虽然是配备了两门火炮,不过它们还没来得及在自己人手里发挥作用,就被敌人坦克的火力压制得无法动弹。在睡梦中被士兵喊起来的该连连长,听说阵地遭到奥军坦克的突袭,他还在大喊:
“这不可能!奥登尼亚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是的,依照曼尼亚的设想,奥登尼亚人当然不会出现在这里,因为他们将正面冲击边境的坚固防线,然后被曼尼亚军打个落花流水,再乖乖投降。可是,事实毕竟就是事实,奥军偏偏选择了这个难以突破的桑代克山区,直杀入对方背后。在第1装甲师强大的火力下,这个阵地的曼尼亚守军很快败下阵来,他们举起白旗,放下了武器。这是奥登尼亚军在前进路上所俘虏的第一批战俘,他们也是第一批见证奥军突袭战术成功的阶下囚。在把他们转交给后方的宪兵部队后,第1装甲师继续前进,随后而来的第10装甲师同样顺利地通过了这个看似不可能通过的山区。因为不相信敌人会在这里找到突破点,所以曼尼亚人甚至没有在连接河两岸的桥上安好炸药,只是派出两个营的兵力在此作防守。因为敌人突破得太快,所以后边负责防御大桥的军队根本还没有接到情报,同样的,他们遭到了第1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在对岸用火力传递来的“奥登尼亚人的情谊”。随后赶来的威廉一世步兵师也在坦克等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向桥对面的阵地发起猛攻。对方的阵地几乎被炸得瘫痪,根本无所作为。当那些穿着灰绿色军服、头戴钢盔的奥军士兵奋不顾身地冲进桥对面的阵地里,曼尼亚的指挥官就明白到大势已去。他们只能无奈地投降。当他们被押到奥登尼亚军装甲兵总监的车前接受盘问时,曼尼亚军官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奥登尼亚人竟然想到把众多兵力投放在这个地区,不仅成功地突破进来,还打得他们措手不及。面对这支威风凛凛又杀气腾腾的军队,曼尼亚人明白他们已经不可能阻止敌人的入侵了。
在占领了这座连接山区与外界的大桥后,两支装甲师就能没什么阻拦地绕到曼尼亚防线的后边去了。这时,距离他们跨入曼尼亚的国土那刻起,还不到24小时。在桥上敌人的阵地那里,士兵们还截获了关于曼尼亚边境防线的兵力分布图。当这些情报交到加勒特中将以及后来送到了第一集团军群的司令德克元帅的手上时,他们才真正明白到,施泰因的方案是多么具有先见之明。曼尼亚把他们在国内的部队几乎全部都调动到了东边的堡垒防线上,而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官兵,都藏在那个号称坚不可摧的防线里,静待敌人的到来。现在,他们要为自己的愚蠢和自信付出代价了。
3月8日和9日,奥登尼亚军的其它后方部队陆续跟上,越过大桥,绕道往防线背后而去。至于身为前锋的第1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它们已经在曼尼亚的国土上横行,沿路清除了一些不足为患的阵地或工事,往曼尼亚防线的另一个出口地点而去。其间,那些呆在防线里的守军,竟然对此毫无知觉。由于背后是国内的土地,所以他们的炮口压根就没有朝向这里,而是指向东方的奥登尼亚。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奔袭,第一集团军群辖下的军队,已经把边境防线团团围住,使得里面的人再也不可能逃往别处了。当奉命指挥其部队防守在此的曼尼亚陆军司令接到友军死命送来的情报,显示敌人已经把他们包围的时候,他甚至还不大相信。因为根据上面的指示,奥军应该出现在侧翼或正前方,而不是在防线的背后啊!
可是他的这个幻想很快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奥军堵住了防线的两端,把这些无处可逃的曼尼亚士兵困在里面。抄到敌人后面的奥军士兵,由于已经有了两乌战役时的作战经验,所以这时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堡垒和防线后面那些没有设防的入口,他们把身上带着的手榴弹往里面扔去,逼迫得敌人死伤不少,然后才冲进去缴了他们的武器。毫无防备的曼尼亚士兵只能目瞪口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