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奏答,你也知道了吧?”
“是,臣知道。”
“朕有时候真不知道翁心存是怎么想的,如此为国不惜一身,固然令人钦敬,但却不想想,这样的一番奏答,岂不是要将自己的孩子,也置于千夫所指的位置上了吗?”皇帝笑着说道。
三月阳chūn的天气,阳光和煦,曾国藩却浑身发凉翁心存在病榻上向皇上奏陈,认为应该抑制各省督抚的权责,这一番话即便是在曾国藩看来,也大大地犯了忌讳他老病侵寻,只恐天年不远,但就不会为翁同龢、翁同书兄弟两个人考虑考虑吗?
今天听皇帝这样说话,曾国藩已经大约能够猜想得到,皇帝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了。
谁知道皇帝呲牙一乐,摇了摇头,“不是你想的那样的。”
“啊?”
“曾国藩,你是国之重臣,有些话,朕不想瞒你,诚然,翁心存的话于朕,很是动了一番心思。”皇帝继续举步前行,口中说道,“朕登基之时,年未弱冠,少年天子,即便未必说得上是主少国疑,但施政之间,谨小慎微,……这些也不必和你多讲。庙堂臣工,但有双目不盲者,都是看在眼里的。”
“是。皇上登基以来,推行新政,每每先于庙堂间,jiāo予臣工,商议定夺,直到确认并无舛误漏dòng处,方始推行而下——这等实事求是之风,也正是我天朝十年来百业兴旺,万民安康之境遇的基础。而在微臣看来,这正是我皇上圣心裁定,发其微于前,察其弊于后,所不能至此也。”
“你且慢拍朕的马屁。”他说,“当年朕在上书房读书,听杜师傅讲到,前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有‘朕非亡国之君,为臣工所误’的话,心中不辨好恶,只有一点惋惜之情。等到自己坐到乾清宫的宝座上,才明白,其言大非有什么样的皇帝,才有什么样的臣工。只要是朕一心求知,天下官吏之中,就是有桂良、黄宗汉之流,也当不得大害;反之,若是到了物腐虫生的时候,即便朕就是每天下一百道圣旨,又有何用?”
说到这里,他转过身来,“故而朕今天才拨冗于你,和你说这番话,日后你回到两江任上,可以将朕的这番话晓谕官场——任何心中长存君父、肯于为百姓做事的,都不必有任何忧谗畏讥之念,清明在躬,朕很能分得清楚明白的。”
曾国藩用力打下马蹄袖,神情庄重的跪倒下来,“皇上以如此心腹之言jiāo托微臣,臣若不能将皇上这番至意传喻百官,并切实整肃任下官场,还有什么面目shì奉君父?臣向皇上保证,三年之内,定要将两江下辖各省,打造成我天朝第一吏治清正、民生安详之地。有违此誓,臣……”
“你误会了朕不是让你发什么军令状。”皇帝大笑着说道,“吏治之事,绝不是仅凭你曾国藩、凭阎敬铭、彭yù麟、朱光第等几个人就能够使之得到根本好转的——吏治是一盘太大的棋局,便是朕,运棋布子,也要处处小心——嗯,这件事暂时先不必提,左右你我君臣还有的是时间。朕把你留下,是要和你说,朕已经让赫德、李泰国等人从中联络,邀请英国造船商人,到天朝来,彼此合作,借助英国人已经日渐成熟的造船技术,一来为我天朝打造最新、最快的兵舰炮船;二来也好将技术,逐渐教授我天朝匠役。为日后成立自己的造船厂,打下基础。”
“……至于船厂的地址,朕想,就暂时设在安庆吧。”。
第42节 海军学院(1)
第42节海军学院(1)
四月十九日,皇帝临乾清宫东暖阁,召见袁甲三、倭仁等由内阁报请,自己亲自圈定的本科会试的阅卷大臣,“临轩取士,抡才大典,都是国之重务,你们几个人都是朕亲自挑选出来的,上寄朕心,下孚众望,才学高下且不必说,只是这份人品嘛,都是朕可以jiāo托心腹的。”
他好整以暇的翘起tuǐ来,神态无比从容的说道,“百七十八名贡士,比之上一次正科会试的佰三十七人,足足多了四十一人,但朕不但不以为喜,反觉得忧虑,你们可知道是为什么?”
“这,臣等愚钝,请皇上训教。”
“朕登基十余载以来,不敢说泽陂四方,chūn风沐雨,天下英才,尽数搜罗殆尽。但有才、有识之士不愁出身,更无忧进仕无mén。天朝方有今日国事蒸蒸,万民驯服之景。但你们想过没有,于国家而言,读书人,永远是不会嫌多的。自咸丰七年,朕南幸江宁以来,各省学宫,更多有增益,于这样正用之途,朝廷上下,也从来是不吝惜银子的——袁甲三,这一层你是知道的,朕说得可有错?”
“皇上所说不错。”袁甲三大声答奏,“自咸丰七年,臣随御驾回銮北京,专司料理文教之事以来,仅只各省往来公文可见,各省所建官学,已超百数,其中种种huā费,朝廷一应拨给,从皇上到六部,并无丝毫碍难转圜,这都是臣亲眼所见。皇上这番教化世人……”
皇帝摆摆手,打断了袁甲三的话,“拍马的话就不必再说了。”他说,“大约还是朕年纪太轻,有一点功利之心吧?总想着,三五年之后,天下读书的人多了,肯于为国出力报效的人多了,在旁的事情上或者还一时显现不出来,这等国家开科取士盛典,所能取中的生员,必然多有增加。哎”他叹了口气,很觉得有所难言似的。
“皇上,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倭仁答说,“教化之功,chūn风沐雨,奴才总以为,当如诗圣所言,收润物无声之功。今日取士数额较少,也不过是时候尚短,未能尽售英才,待等数载之后,官学之力大见成效,奴才想,到时候,皇上所忧劳圣怀的,就该是如何在jīng中选良了。”
皇帝为倭仁的话逗得呲牙一乐,又再说道,“刚才袁甲三所说,各省官学兴建一事,本科会试之后,朕还会再降恩旨,内阁行文天下,旁的事还可以暂时缓一缓,这种文教之功,关系我大清福祚绵长,更是厚养士子之祖训,故而万万不能有丝毫因循苟且处。袁甲三,你职掌柏台,各省道府,只要有人敢于挪用这一笔正用银子的,就只管具折实参,明白吗?”
“是。”
jiāo代了几句,皇帝向惊羽摆摆手,nv孩儿到御案前,掏出腰间的钥匙,打开书橱,取出一份题纸,事先已经用黄纸固封,封缄之处,钤着御章,是朱文的‘海涵chūn育’四字,jiāo到袁甲三手中,几个人各自碰头,跪安而出。
等到众人纷纷离开,皇帝把曾国藩和郭嵩焘两个人宣召到了近前,“前几天在南书房,朕已经将海军建设的主旨,向朝臣做了宣喻,还有几句话,是要告诉你的。”
“是,臣恭聆圣训。”
皇帝说道,“当年朕命奕几个筹办同文馆,训导生员、延请外洋教习,学习西洋之法,倭仁曾经上过一份奏折,内中有‘夷人诡谲,未必传其jīng巧’等语,虽然因为倭艮峰见识短小,因洋务与奕不谐,但他是真道学,守正不阿之风,便是朕,也是心中多有钦敬的。更不必说他上这一份奏折,全是出于公心,言辞略有jī烈,朕也能够容他。”
这件事当年哄传良久,郭嵩焘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提及旧事,口中胡luàn的应承道,“是,皇上以大公之心待天下,四海百姓,京、外臣工等都是看在眼里的。”
“朕想和你说的是,海军建设,如今尚还要英法国人提供部分技术方面的支持,但这种情况,总也不会得以长久,不提日后国与国之间是否还会有所争端,也不用考虑倭仁所说的,未必能够得人真传的话。即便外洋各国,真心教授先进武备之力,朕也绝对不能容许我大清未来的海军力量,并海军将佐,全数只能凭借外人教育,朕这样说,你们能听的懂吗?”
“臣明白的。皇上是说,便如同幼龄稚童,起步之先,总要靠人扶持,但年岁渐长,筋骨强壮之后,当可举步自行了。”
“就是这个意思了。”皇帝转头向惊羽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回头又说道,“朕当年在上书房的时候,只顾顽皮,学业丝毫没有长进,还是曾国藩、郭嵩焘,家学渊源,道德深厚,说出话来,就是与别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