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清山变 > 第200部分

第200部分(1 / 2)

>的有损。

沉吟了半晌,皇帝转而谈论起旁的事情,“老六这几年为国事很是操劳,朕想,也该给他减点担子了,军机处,下去拟旨,等老六回京之后,免去他兼管户部的差事,改为让肃顺总理其事。”

“喳。”

肃顺见了邸抄,一时还不知道所为何故,一面让龙汝霖为自己起草谢恩折,一面进宫面圣,叩谢皇恩,正好,皇帝本来就想宣他进来,听说他递牌子进来,立刻传召到了御前,“朕刚才和军机处见面的时候谈起,如今国家用度日渐不足,让你担当这份差事,除了要有破除情面的勇气之外,还要有任事之能。朕想,你定当不会辜负了朕的期望。”

“是。奴才旁的一概不管,奴才也管不过来,奴才只知道,凡是皇上交托下来的差事,一定要用心办,而且要办好。至于得罪什么人,奴才全然不会放在心上。”

这番自呈忠悃的话,皇帝很是爱听,不过叫他过来,不单单是为了这个,“除了要有勇气之外,你还要知道,户部掌管天下度支之财,责任无比重大。翁心存不提,不论是曾国藩、阎敬铭,还是朕前年派老六兼管部务,都是朕身边近人,这一次派你到户部履任,也是此意,而不是让你落袋那每月壹仟两的饭食银子。这一节你要记住。”

肃顺赶忙碰头答说:“皇上待奴才天高之恩,奴才自当剀切报效,只是,奴才于户部差事略有不通,还请皇上更多教诲,日后奴才办差之际,也好有个方略。”

“户部的差事,首在开源,次在截流。这两端你若是能做好了,想来朕日后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当不会再因府库空虚而掣肘。”皇帝想了想,“肃顺,朕知道你人虽很聪明,怎奈读的书不多,回去之后,多多看看书,尤其是高皇帝年间,快肃布政司董浩所上的条章,有机会认真读一读,总是于你有利的。”

肃顺不明所以,看皇帝面带微笑,不像是在和自己开玩笑,只是,董浩是什么人,他从来也没有听人说过,还是回去问问府里的几个清客吧。含含糊糊的答应下来,这才碰头而出。

出了万方安和,迎面正看见奕迈着给‘官步’稳稳当当的走了过来,“给王爷请安。”

“是你啊?”奕站住了脚步,“见过上面了?”

“是。奴才刚才跪安出来。”肃顺和奕虽同是朝中新贵重臣,两个人彼此却总觉得很生疏,极少能够有机会说几句话,“王爷要是没有别的吩咐的话……”

奕转过身去,又若有所思的转了回来,“皇上命你料理户部的了?”

“是。皇上让奴才奉旨管着户部的差事。”肃顺不好就去,和奕说道,“奴才处事操切,今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要请王爷多多指点。”

“只要你能够实心办差,我自然也会尽量指点。”奕点头说道,“不过,我想劝你,伺候皇上,全在用心,那些华而不实、专用来媚宠的东西,还是少进献给皇上。”

肃顺脸一红,“是,王爷教训的是,奴才都记下了。”

“嗯,你去吧。”奕一摆手,“我还要进去给皇上请安,就不和你多说了,有什么事,只管来找我。”

“是。奴才谢王爷。”和奕说了几句话,憋了一肚皮火气,肃顺回到朝房,对同僚口中的庆贺之言理也不理,旁的人只当他在皇帝面前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遭致雷霆,殊不知另有原因。

退值回到府中,吩咐堂下:“一律挡驾。”然后让人把翰仙先生和皞臣先生请到二堂来。

翰仙先生叫黄锡,又叫黄焘,字翰仙,湖南长沙人,举人出身,龙汝霖之后入肃顺幕府,同至的还有他当年入学时的同窗严咸。

严咸和黄锡这一次到京中游学,机缘巧合之下入肃顺幕府,甚为肃顺倚重。他们都算少年‘名士”书生积习犹在,评论人物,指斥时政,放言高论,不免偏激。

严咸老父是河南布政使严正基,听闻此事之后,在任上来信,要严咸回老家闭门读书,少和那些目无尊长之辈勾结,多多用心读书,来年下场也好图谋一个正途出身,将来为国所用。

严咸不敢反抗,很觉得遗憾的向居停大人请辞,肃顺也不好勉强,奉上膏火之资三千两,以壮行色。

把黄锡和龙汝霖请到堂上,肃顺换了一身便装,穿一件细白夏布长衫,浆洗得极其挺括,里面是纺绸小褂裤,脚上白竹布的袜子,玄色贡缎的双梁鞋,看上去像个公子哥。

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胡乱翻看着:“给大人请安。”

“来,坐顺于府中的这两个清客分外有情义,即使是公务繁忙之余,也不会忘记每日请教,言语之间也非常的客气:“翰仙先生,皞臣先生,北地天气炎热,两位先生都是南方人,休息得可好?”

“多承大人垂问,我和皞臣先生休息得都好,也能够适应这京中的天气。”

肃顺把书放在一边,龙汝霖眼尖,看见是一本《乾隆实录》,心中一动:大人看这样的书做什么?

只听肃顺说,“今儿个皇上把我叫进去,和我说,军机处拟旨,免去了恭王管理户部的差事,改为由我来担任其职了。”

“恭喜大人入值户部,身份贵重自不待言,想来大人在皇上眼中,更加是骎骎大用之才,日后入阁拜相,想来也为时不远矣。”

“皇上垂意,我做奴才的,只有用心办差,答报天恩。不过,户部之事,我丝毫不懂,”肃顺露出一丝疑惑的神色,对两个人说,“今天皇上对我说,让我回府之后,多看些书,特别是一些前任奏陈,更应该多翻找出来,阅看一番,尤其是,皇帝提到,乾隆年间,甘肃布政使董浩所上的奏章,要认真的看一看。”

说到这里,肃顺看对面的两个人静静的听着,又继续说道:“皇上还说,多看看这样的东西,于户部公务,也当能够默识在心,今后也免得你处置起公事,总觉得有未解之处。我回府的路上,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才请两位先生到堂上来,为我筹谋一二。”

董浩的名字对肃顺很觉得陌生,对黄、龙二位却不然,董浩最有名,同时最为后人称道的一件事,是在乾隆六十一年——。

乾隆御宇一甲子之后,禅位于十五子顒琰,外间称嘉庆元年,宫内却仍用乾隆纪年,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福康安,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相继出缺,太上皇便有意召顒琰的老师,署理两广总督的朱珪进京,用以辅弼嗣皇帝。

朱珪久历封疆,一旦进京,自然是入阁拜相,顒琰心中很是高兴,这在他来说,实在是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的大好事,一来师弟长相盘桓,二来自己在朝中也有了一个得力的帮手,可以对抗弄权的和笔北阈戳艘皇资胛鲜η旌匾环?br />

哪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和墓刈⒅拢姑挥凶龊茫匣示鸵丫懒耍匀皇呛瞳|告的密,证据就是那首尚未脱稿的诗文。

太上皇对权柄的掌握非常看重,他自幼熟读《二十四史》,鉴于唐明,宋高的故事,深知做一个太阿倒持的太上皇,不过是名字上好听,内心诚然痛苦无比,这一次嗣皇帝所为,在他看来,就是要夺权的开始,简直大逆不道。

于是他看着同班觐见的军机大臣,问已经升为东阁大学士的董浩:“你入军机以来,分管刑部,这件事在《大清律》上怎么说?”

董浩认为太上皇居然用刑律来衡量嗣皇帝的作为,本身就是非理之行,考虑了片刻,终于决定犯颜直谏:“圣主勿过言。”

同班觐见的人听他居然说太上皇语出过失,都为他捏一把冷汗,倒是乾隆,真不愧为英主,他也为董浩的一句话认识到自己的话有点过分了,点点头说,“你是大臣好好替朕辅佐嗣皇帝。”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