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1)

>章邯替他报仇。

一听李良的哭诉,章邯勃然大怒道:“没想到张耳、陈余那两个臭流氓也跳出来了,以前先帝在的时候严打,被他们侥幸逃脱,这次他们可没这么幸运了。你放心,看我怎么给你报仇。”当即引兵到邯郸,正好碰上张耳、陈余南下追逐李良,双方一对阵,章邯大胜,把对方打了个落花流水,张耳、陈余在乱军中失散,张耳带着赵王赵歇向北逃窜,躲进了巨鹿(今河北鸡泽县东北)城,陈余则逃往恒山郡,一路收兵,又网罗了几万人,回到巨鹿,驻扎在巨鹿城北。同时派人去其他诸侯国求救。

这时,秦国的另一支军队,由王离率领,已经从太行山麓东下,和章邯胜利会师,同时四面散开,出击各地的起义军。这支军队本来是应该守卫在边境防备匈奴的,二世下令把他们调到东边去镇压义军。当时有大臣说:“匈奴在北虎视眈眈,国防吃紧,抽调边防军,边境不安啊。”二世发怒道:“你是为屁民说话,还是为朝廷说话?江山要是被屁民占了,边境再安定有什么用?锦绣江山,宁与友邦,不给家奴。”大臣都吓得不敢劝了,于是王离星夜赶赴东方,在太行山麓曾经阻挡住了李良的进攻,之后出山,正好又碰上章邯刚刚击溃张耳、陈余,于是王离对章邯道:“章哥,您屡立战功,这回让小弟来打一回罢。”章邯一想也是,好歹王离的爷爷、爸爸都是军神,自己怎么能不给他面子,于是答应了。王离于是率军把巨鹿城团团围住。

章邯也没闲着,之前他攻下邯郸后就把自己的军队改造成城管队,迅速将邯郸全城拆毁,百姓则全部迁徙到河内郡。个别歹徒游行示威,说这是强行拆迁,以保卫家园的理由向章邯抗议,都被章邯轻松地收拾了。做完了这些脏活累活,章邯才洗洗手,跑到巨鹿城南面的棘原扎营,转而改装成基建队,修筑甬道,从巨鹿一直连通到黄河岸边的荥阳敖仓。所谓“甬道”,就是两边筑有墙壁的通道,相当于一条巷子,让外面的人看不见。“甬道”的“甬”,一般认为是“钟”的初文,也有人说本来是“桶”的初文。“钟”和“桶”形状有相似之处,古音很近,大约是同源词。大概“甬道”之得名,就和“桶”的词义相关。在这样道路上行走,就好象在桶里行走一样,比较安全。那时没有大炮,一般来说,不完全占领这块区域,是无法击毁这条通道的。从邯郸到敖仓大约有350公里,当年要築这条甬道,工程量有多大可以想见。

在章邯修筑甬道的同时,其他诸侯的援军也不断开赴巨鹿战场。实力最强的楚国,派出的是主将宋义,次将是项羽。

宋义怎么就当上主将了呢?话说前次逃脱了死亡命运的齐国使者高陵君,见到了楚王,对楚王说:“宋义这个人厉害,之前就预测项梁会兵败,要项梁注意,可是项梁不听。我觉得这个人可以当大将。”楚王于是把宋义招来,聊了聊,觉得宋义果然有本事,非常高兴,立刻把他提拔为上将军,项羽反而只当了个次将;范增呢,末将,其他各地零散的楚兵也都归宋义指挥,宋义号称“卿子冠军”。

其实项羽本来是不想去救巨鹿的,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关中,想直捣黄龙,攻陷咸阳,为叔叔报仇。但楚怀王不许他去。

之前楚怀王和诸将有过约定:“谁能够率先入关搞定秦国,谁就当秦王。”后来秦兵屡屡战胜,所向披靡,谁也没有勇气率先入关。项羽想去,按说应该是好事,但怀王身边的那些老将都不喜欢项羽,觉得这个人太暴虐了,他们劝怀王说:“项羽那家伙,又狡猾又残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上次进攻襄城(今河南平顶山市东北),攻下后,把襄城的百姓都活埋了,这不但让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认为我们是土匪,不敢投降我们楚国,而且大大减少了楚国的税收。”

老将们还说:“不独襄城,凡是项羽经过的城邑,像被蝗虫清扫过一样,几乎留不下活口。我们觉得不如派刘邦去,刘邦素来宽宏大量,他到关中,必定秋毫无犯,然后告谕秦朝父兄,秦朝父兄苦秦苛政日久,一定纷纷投降。打仗光凭蛮力不行,应当抓住两个杆子,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以前陈胜、项梁只知道抓枪杆子,结果失败了。让刘邦去,两手抓,两手都硬,一定可以成功。”

不能不说,老将们的话确实有道理。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如果当初楚怀王派了项羽去,就攻不下关中。只要给他足够的兵源,以项羽武力之高,攻下关中没有问题。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得暴力者才可以得天下。当然,想守卫天下,单靠暴力就不行。因为手握暴力者就像注射青霉素,药物浓度有一个峰值,夺取天下的时候,浓度在峰值上,之后浓度会不断降低。再强悍的战争集团,它也会腐化,尤其是这种战争集团处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腐化得更快。因为这里的传统就是,以暴力取胜的人通吃,可以得到一切,它面对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取的众多诱惑,不腐化才怪。所以陆贾劝刘邦,马背上可以夺取天下,但不可以治天下。老将们此时这么劝楚怀王,只怕别有用心,让项羽这样的人掌握越多的武力资源,对他们不利。当然他们不知道武力资源让刘邦掌握,他们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在弱肉强食的逻辑下,再宽厚的人也会变成豺狼,但是谁又会看得那么远呢?

总之怀王一听,确实是这么回事,于是不许项羽,只派刘邦去。

刘邦的事我们往后再说,这里继续说项羽。

既然项羽不能参加西征军队,只能跟着宋义去救援赵国。

很快就到了十月,距离陈胜起兵,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张耳被王离围在巨鹿,四处求救,齐国自从齐王田假被田荣赶走后,逃亡楚国,他的部下田间早就派兵去救赵国了,走到半路,听说自己的王田假已经被田荣赶走,也不敢回去。田荣又立了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田荣自立为丞相,拜田横为将军。因为楚国收留了田假,赵国收留了田间,田荣不肯发兵帮助赵国。田荣的一个部将叫田都的,不大赞同田荣的做法。都什么时候了,还赌气,难道又要重蹈覆辙,让秦军一个个蚕食,于是一怒之下,带着兵自己跑去救赵国了。但是到了巨鹿,发现秦军特别凶猛,丢下一堆尸体后赶忙逃跑,逃到远处建筑壁垒,不敢出来。

很快章邯的兵基本上把甬道建成了,这群基建队再次换装为运输兵,开始沿着甬道忙忙碌碌给王离的军队运粮。王离的军队吃得饱喝得足,打仗越发有劲,日日急攻巨鹿。巨鹿不过是一个城,能有多少食物?从后九月到十二月,一直坚持了三个月,差不多支持不住了。不过很奇怪的是,王离围困得似乎并不严密,因为巨鹿城中时时能跑出人去向外面求救,尤其是以向陈余求救最为迫切。我们前面交代过,陈余就驻扎在城外,但是不敢上前去救。拖了三个月,张耳再也没耐心了,派张黡、陈泽去骂陈余道:“开始我自以为和你是割头换颈的哥们,现在我们赵王和我都熬不过朝夕,你拥兵数万,却躲在城外不肯帮忙,还提什么割头换颈?你要是还记得我们结拜时的誓言,就应该和我一起战死在抗击秦军的战场上,况且肯拼命一搏,总还有求生的机会。不说多,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总有。”

陈余辩解说:“我自己思量,上去只是白白送死,把军队全部打光,也救不了赵国。况且我之所以不上前,并不是怕死,而是想着将来有机会为赵王和您报仇。今天您却一定要我跟你们一起死,这相当于给饿虎喂块肉,有什么必要?”

张黡、陈泽不干了,天天守在陈余办公室门口静坐,好像现在的民工向老板讨薪。当然他们比讨薪更厉害,相当于讨命。如果有人把这制作成动画片,肯定很有意思,张黡、陈泽见到陈余就不停地聒噪:“一起去死嘛,求求你了,一起去死嘛。”

陈余被吵得实在没办法,他是个读儒家书出身的知识分子,还装不了无赖,于是拨给张黡、陈泽五千兵马,让他们去打头阵:“五千人也不少了,你们先试试。我随后就到。”结果五千人刚进去,就被剽悍的秦军杀了个精光,连骨头都没有留下。这时候,齐国、燕国的兵都在旁边观看,吓得两股打战。在这伙人中还有张耳的儿子张敖,他带着招来的一万兵马,也在作壁上观。说实话,陈余算不错了,他满可以说:“张耳他儿子都不肯冒死去救老爸,我凭什么?凭我跟他是拜把子兄弟?再亲的兄弟有儿子亲吗?他死后财产能留给我?法律可不保护这个。”

巨鹿现在的场景让我会想起好莱坞大片,秦军就像一个巨大的机械怪物,舞动电锯,任何敢靠近它的东西,都会被它绞得粉碎。现在只有等更超级的大怪物项羽来干掉它了,项羽,就是好莱坞大片里那个拯救地球的英雄。

第29章 火并宋义

这时的项羽还在宋义帐下受气。宋义这厮估计也就是个嘴巴上的英雄,上次被他误打误撞猜对了一回战事,他就真以为自己了不起了。十月份的时候,他连黄河都没渡,带兵走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就下令驻扎下来,然后莫名其妙在安阳驻扎了整整四十六天,没有任何举措。项羽着急了,劝他道:“老大,你怎么回事,我们还去不去救人了?”宋义却慢条斯理地呷口茶,道:“小项啊,你别着急,来,坐下慢慢说。”

项羽道:“怎么能不急,救兵如救火。”

宋义就说了一句谚语:“是这样,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项羽傻傻地问:“啥意思?”

啥意思?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啥意思,我很想把宋义这竖子从历史上揪出来,给他两个大嘴巴子,骂他:“你他妈的能不能说点人话。”但是这不可能,所以只好去翻东翻西找古注,唐代的颜师古解释说:“用手击牛背上的牛虻,可以轻松杀死它,但是不能破虱子。比喻现在带兵是想灭秦的,不可尽力与章邯打,万一不胜,白白耗费力气。”我读了后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可以打死牛虻的人,反而打不死虱子?如果秦朝是牛虻,章邯是虱子,你也得先打死虱子再说啊。况且原谚语并没有显示主语是人,主语应当是“搏牛之虻”。因此,我对这个解释很不满意,继续找,发现其他人也不满意,王先谦就引述《索隐》的话道:“搏牛的虻,本来就不想对付牛身上的虱子,说志在大,而不在小。”按照这种说法,语法上比较通顺,是把秦朝比喻为牛,虻代表自己,虱子代表章邯。说自己这只牛虻是为了搏杀牛的,不想在章邯这个虱子上费力气。他还引了宋代罗愿的《尔雅翼》,说河南陕西间有一种牛虻,绿色,个头有蝉那么大,趴在牛背上狂咬,可以使牛顿仆,真是惊心动魄。不过这样解释,从语法上是通了,历史逻辑上仍有问题。既然秦朝是牛,凭什么章邯就成了虱子呢?

听到项羽提问,宋义骄傲地说:“哎,我说项兄弟,你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我的意思是说,秦兵现在围困巨鹿,如果它打赢了赵国,自己也累得差不多了,那时我们渔翁得利;如果它没打赢,我们再以精力充沛的兵马,一路西进,谁敢跟我们争锋?所以,现在让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先。”他又亲热地摸了摸项羽的胳膊,到,“项兄弟啊,你长得真结实,披坚执锐地打仗,我是远远不如你;但是运筹帷幄,你比我就差那么一星半点啦。”

不过看完宋义说的最后几句,我反而对“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一句有些懂了。按说我应该立即重新打开一个word文档,迅速敲下一个标题:《“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解》,找个学术期刊发表,显示自己是个朴学家,向王念孙看齐。但想想算了,人应当知足,我不能两头占便宜啊。所以,我就在这里把“学术成果”通俗地发表一下,我觉得宋义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的牛虻,整治牛那是我的特长,但要我去跟虮虱搏斗,却占不到什么优势。为什么呢?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呀。就像老虎一吼,百兽震惶,但碰到老鼠,却不如猫管用。同样,牛虻对虮虱,是毫无办法的。这也是暗示项羽,我有运筹帷幄,一举灭秦的才干;对付小股秦国游兵,那不是我的特长,是你的特长,不过我不想发挥你的特长,因为这些兵我得留着干大事。按说项羽应该骂道:“原来你的意思就是‘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是吧?你丫也太托大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但项羽显然没有我给他设计的这种口才,他虽然不服,却不知道怎么反驳,气鼓鼓地走了。可怜的宋义没有想到,这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因为跟兵哥掉文是不行的,你的语言兵哥不懂,兵哥只好用自己懂的语言跟你说,他的语言很黄很暴力,你怎么招架得住?由此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场合,都应当用大家能听懂的语言说话,做不到也要绞尽脑汁努力做到,因为很可能与你的性命攸关。

可怜这时候宋义还喜滋滋的,自以为得胜回朝了。他也不想想,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向来都是拳头大的人说了算。他望着项羽的背影,不知死活地大呼小叫道:“副官,副官,给我传令下去,有敢于凶猛如虎、固执如羊,贪婪如狼的,马上斩首。”

这时齐国派人到宋义军中,说请宋义的儿子宋襄去当丞相。宋义当上上将,是齐国使者劝楚怀王的结果,这回让他儿子当丞相,估计也是那个使者出了力。总之宋义高兴坏了,亲自把儿子送到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从安阳到无盐起码有几百公里,他还真有劲。

当时项羽似乎还陪同他一起送儿子,已经是十一月了(相当于现在的十二月),天气非常寒冷,又下着雨。宋义迟迟舍不得把儿子送走,天天大排酒席,吃得很嗨皮。普通士兵则缺衣少食,挨饿受冻,难过得不行。项羽气坏了,又去劝宋义:“本来奉令去救赵的,你却拿出那样一番高论。如今军粮不够,士卒每天的伙食是瓜菜代,一半蔬菜一半豆子,你却天天酒足饭饱。如果现在引兵渡河,还可以吃赵国的粮食,帮助赵国一起打仗。说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的理论很荒谬你知道吗?秦兵这么强大,攻灭新建国的赵国,易如反掌,有什么弊可乘?你带的这些兵,是大王所有的家底,大王日夜盼望你靠它滚雪球发家,你做到了没有?你丫真是太不负责任了。”

很奇怪的是,宋义听了他这番高论,并没有发火下令斩他,原因不知。但项羽却再也受不了了,他默默地回到家,想起了叔叔生前的教诲,决定像当年对付殷通那样,将宋义的脑袋切下来再说。宋玉身边是有亲兵护卫,但那又怎么样?当年殷通身边那么多人,还不是被我玩了一回百人斩。就这么定了。

这天早上,他说去问候宋义,进入宋义的蚊帐就是一刀,然后提着宋义的首级出来,号令道:“大家不要慌,我是奉楚王的命令杀宋义的。这家伙不地道,竟然是齐国的卧底,想帮助齐王颠覆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回比较顺利,大概都了解项羽的过去,所有人都不愿亲自去地下询问宋义是不是真的,反而齐齐逢迎道:“首先建立楚国的,就是将军的家族,现在将军平息暴乱,又多了一项功劳。再说您这也是帮助宋义,避免了他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在地下也会感激将军您的。”

项羽很高兴,得寸进尺地说:“可我是个大善人,不仅仅是想帮助他,连他的儿子我也想一块帮助了。”

手下?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