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啊,陪了一边,就得忽视另一边!
“我爸妈,心情也不是很好,他们说,今年过年,出去旅旅游,散散心。所以,我们正好可以陪陪你父亲的……”
我明白了,是我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他们本是满心欢喜地准备抱孙子的……
************ ********** ***********
入夜,我久久不能入睡。
老人的脸,老人的泪不断地出现在我眼前……
妈妈的身姿也不断地出现在我眼前,尤其是妈妈的手,轻灵地舞动着……
箜篌,箜篌……
妈妈是弹箜篌的……
以前,我也会弹箜篌的呀……
那是多久以前了?一千八百年前?
那个时候的箜篌和现在的箜篌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这个,我在玉媛媛弹奏时就已经注意到了……
玉媛媛是妈妈最好的弟子,可是她只能领悟六七层……
青青是妈妈的女儿,她有很好的资质,可是她不喜欢弹奏箜篌的……
我呢?我可以弹箜篌吗?
以前可以的,现在呢?
我不知道。
翻来覆去,我还是睡不着。
想到楼下的琴房里有一架箜篌的,不如,我去试试?
蹑手蹑脚去下了楼。
开了琴房门。
打开灯。
箜篌静静地睡在那里。
我搬过琴凳,端坐在箜篌前。
妈妈的演奏、玉媛媛的演奏相继在我脑海中闪现。
我闭上眼,抚摸着琴弦。
渐渐地,我回到了我的时代。
我手边,正是我弹奏了多年的箜篌啊……
有些熟悉,也有些陌生。
有流畅,也有艰涩。
我沉浸在箜篌带给我的欢乐里。
我终于又一次奏响了箜篌。
不知过了多久,我从沉迷中醒来。
爸爸站在我的面前,老泪纵横。
“孩子,你什么时候学的箜篌?”
“我——”张了张嘴,我无言以对。
怎么办?总不能告诉他,千年之前的我是个箜篌高手吧?
青青不爱学箜篌的呀!
“爸爸,自从青青出了车祸,整个人就有了很大的转变,那以后,她就喜欢听妈妈弹奏的曲子了……”
李默然过来给我解围。
“韵清……韵清……是你在冥冥之中帮助自己的女儿吗?……”
老人伸出颤抖着双后,抚摸着我的头……
“爸爸,您怎么起来了呢?是不是我打扰了您?”
窗外,天还没亮。
“不是,不是,你没有打扰我,是我睡梦之中听到了箜篌声……我以为,你母亲回来了,你母亲回来看我……”
“爸爸,我初次弹奏,不知道错了多少……”
“什么?你是初次弹奏?平时你没在这儿练习过?”
“没有啊……”我摇头。
“那怎么可能?几十根弦呢……没摸过箜篌的人,只认和熟悉这些弦,就得一年半载的时间……”
“爸爸,也许是青青从小受到了妈妈的熏陶啊……也许真的是妈妈的灵魂注入到了青青体内,让青青有了弹奏箜篌的技艺……”
李默然再度帮我寻找借口。
“也只能这么理解了……青青的技艺虽然还比较生涩,不过,加以时日,一定错不了的……”
爸爸下了断言。
“会吗?我真的可以吗?”
“是的,可以,因为,你是苗韵清的女儿,身体里有她的基因,冥冥中有她的帮助,青青,只要你肯多加练习,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会成功的,我又可以弹奏箜篌了,在离开我所在的世界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我又摸到了我心爱的箜篌。
*********** *********** **********
新年在即,这个家里少了些年的喜庆,多了些艺术的氛围。
妈妈和爸爸的弟子们,过来看了两趟,就因为各自要回家过节,提前拜了年,各奔东西去了。
李默然的爸爸妈妈到北方冰城看冰灯过年去了。
家里,只留下爸爸、李默然还有我。
李默然从家里搬来了电脑,没事就坐在电脑前,不知弄些什么。
家里的年货之类,也都是李默然打理的。
我,迷上了现代的箜篌……
爸爸已经完全接受了我这个喜欢箜篌的女儿……
第26章 哦,箜篌
我反复观看着光盘。
光盘里,母亲的手轻盈舞动。
现在,我不仅要看母亲的演奏,还要仔细地听,仔细地记。
仔细地听每个音符,仔细地记每个旋律。
现在的乐谱我完全看不懂。
我只能用最原始的模式学习母亲的乐曲。
在这方面,我的记性力是一流的。
我的模仿能力也是一流的。
用心观察、记性之后,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弹奏一两首曲子了。
父亲对我的进展也表示满意。
几天后,父亲托运的行李已经送到。
行李里有一架母亲最后使用过的箜篌。
这架箜篌比家里以前的这架更为精致。
父亲说,母亲使用的所有箜篌都出自他的双手。
说起箜篌,父亲的话明显增多。
据父亲说,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箜篌可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其中卧箜篌又称坎篌,早期卧箜篌出现在春秋时期。竖箜篌由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在西域各地广为流传。公元二世纪东汉之时传到中原。《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唐《隋书》:“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魏晋时代的古石刻中还保存着着两种箜篌(竖箜篌 卧箜篌)合奏的图象,在现存隋代的石刻中可以看到竖箜篌得到高度发展。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从宋代起,箜篌逐渐在民间失传,成为宫廷独占的宠物,长期处于被禁锢之中,使发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艺逐渐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代,箜篌乐器和乐手已是凤毛麟角。 清代箜篌销声匿迹,最终绝响达300年之久。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这中间也包括我父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箜篌。我国第一台雁柱箜篌于1980年3月在苏州问世。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雁柱箜篌以古代竖箜篌造型为基础,用梧桐木制成双面立式共鸣箱安放双排导音码。可用于独奏、协奏、合奏中。
箜篌的制作很复杂,需要技术性很细致的东西,所以市场上没有大面积出售(怪不得我来现代社会这么久了,也只在《汉魂》的拍摄现场见过箜篌呢),因为箜篌的制作要靠弹琴的人、做琴的人一起配合,所以每一件都是定制的。
怪不得妈妈出去演奏,爸爸也一直随行了,箜篌出了问题可以随时调制嘛。
听了爸爸的这些介绍,我对箜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原来,我一千八百年前就掌握了的,居然是已经绝迹了很久的技术呢。
既然现在的箜篌是根据以前的记载与图形仿制的,那么,如果可以的话,我把以前记得的箜篌的样子描述出来,让爸爸据此制作,是不是就可以出现箜篌的新品种了呢?
这个念头一直埋在我的心里。
我要找机会和爸爸认真沟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