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开始接手政事,虽然不太耐烦,不过文帝的意思很明确,国无二皇,当时是权宜之计,现在平安应该负担起自己的责任。东杞虽然得到的南邗是个烂摊子,说要很快和大梁开战可能性不大,但是大梁自身也有很多的问题。
北苏那边原来以为会反抗的很厉害,现在看来反而是安静的,不过这样并不是说大梁就可以掉以轻心。草原匈狄在大梁的接济下,开始复苏,也越来越依靠大梁,开始使用大梁的文字,大方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大梁学习,有很多人就不愿意回到草原,不管怎么说大梁的经济条件肯定要比草原上来的好,也有不少人愿意到大梁来娶大梁的男人,在大梁安家落户学习耕种。但在匈狄内部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匈狄丢弃了自己的祖辈,是对阿渥尔的背叛,总之这里面的矛盾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最让平安头疼的是千越之地,那里是赤眸族的圣地所在,平安不是没想过灭掉赤眸族算了,到后来到底是不忍心违背七七的话,所以只能是看守,只是赤眸族人是能看守的住的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平安也是伤透了脑筋,最后不得不求教于文帝。文帝在听了平安的话之后,便决定将赤眸族全部打散,然后分迁到大梁的各地。既然赤眸族除了圣子的血脉以外,其她的和别的血脉都不太可能生下赤眸人,那么就让时间逐渐冲淡赤眸族的血脉,最后顶多像燕氏一样有一点这样的能力也就不足为患了。至于现在就是要将赤眸族人按着一家人一个地方的原则将她们安置好,命令当地的衙门严加看管。
平安提出疑问,这些赤眸族人会不会被歧视被*待啊?这一点文帝也不能保证,或者说从本心里来说,文帝就是要灭掉赤眸族这种始终都存在威胁的种族。平安思前想后,还是亲自去了一趟千越之地,会见了被俘的赤眸族的那些长老开门见山地问她们到底决定怎么办?两条路,一条平安承诺给七七的,不难为赤眸族人,赤眸族人还可以住在千越之地的这个圣地,但是赤眸族人要立下誓言,接受大梁的管理,否则就要被灭族,另一条,就是赤眸族迁居到大梁内地,从此融入进大梁。这两条路不管哪一条,赤眸族都将作为大梁的女民而存在,大梁将会向对待草原匈狄人一样对待赤眸族人,不歧视不苛待。
当然就这两条而言,赤眸族的选择是一定的,她们当然不会离开这片土地,平安并不强求,说实话,现在对于平安和大梁而言,想要灭掉赤眸族简直是易如反掌,那些精神力攻击在磁铁盔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千越之地本地的那些百姓,平安将她们聚拢在一起,建立了几个大型的寨子,然后在此驻兵,设置衙门,这些都是民族政策中的应有之意,这之后肯定还会有很多的矛盾,但是暂时只能是这样。
让平安有意外之喜的其实是那些从赤眸族圣地搬回来的书籍。早先平安就觉得这个世上有很多的东西都没有,比如说一些关于哲学的理论啊,最让平安觉得诧异的就是医药学一点都不发达,可以说到了贫瘠的地步,就算现在御医们掌握的感觉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医学,很多对于医药学的研究还只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要不是平安对医药真的是不太了解,她都恨不得自己将这项事业抓起来。谁知这赤眸族的那些书里,居然保留了大量的关于医药学方面的书籍,这让御医们简直就像找到宝一样,疯狂地要借阅。好在印刷现在不是什么难事,平安立刻命令将那些书籍全都印上个千儿百本的,除了御医雍京的医馆每馆一份,免费赠送,要是外地来的,只要说是要书,立刻就印,总之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是一定要做的。
除了医书,还有大量的珍贵的典籍,秦子跃不顾韩莫将的阻拦,亲自参与了整理,这真是千年以下的瑰宝啊!这些事情平安就不懂了,怎么会大梁一点都没有流传下来。文帝倒是有很好的解释,医书 ?'3uww'知道赤眸族是怎么被灭的吗?是瘟疫。姬氏为什么这么强大?肉体强悍啊!姬氏不怕疾病瘟疫,而赤眸族人却受不得,赤眸族当然大力发展医药,姬氏反正肉体强悍,对于医药就肯定会限制,这有什么不明白的,说的平安瞠目结舌,看来自己还是不能理解帝王心术呢!
至于那些典籍,赤眸族脑子好使,就研究那些个,姬氏肉体强悍就崇尚武力,结果赤眸族被武力灭了,姬氏搞内斗,玩阴谋诡计,结果先周灭了,所以说一切都有定数。平安听了这话,立刻觉得文帝搞不好有赤眸族的血统,脑子这么好使!不过这些典籍真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还是要传播下去才好,当然这也就不是平安操心的事情了,皇帝嘛,动动嘴皮子,就会有很多人跑断腿的。
此后的五年里,大梁一直在草原匈狄贯彻了民族政策,成功地将草原纳进了大梁的版图,匈狄族人和赤眸族人,千越人成为大梁的少数民族。这五年之内,文帝渐渐淡出了大梁政治的舞台,大梁的政权不着痕迹地转移到了平安手里。五年里,国债逐渐地偿还,由于前期有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有平安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行改革,让大梁越来越国富民强。
当大梁在逐渐强盛时,东杞也是逐渐强大起来,原南邗的地界本身就是鱼米之乡,姒恭毅有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她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下,东杞很快就摆脱了原南邗千疮百孔的窘境。平安之所以在病好之后没有意气用事发兵东杞,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没有十足的把握,平安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将大梁轻易地带入战争。当然正是因为平安的这一举动,让文帝终于可以放心地将大梁交给平安,一个有着清醒头脑的帝王才是文帝真正喜闻乐见的。
正文 第四百一十一章战争的准备
第四百一十一章战争的准备
既然东杞和大梁都知道这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双方也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战争的准备。在东杞,当初青蓉偷回几乎所有大梁的军械方面的资料,在对南邗的战争中,可谓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杞不是没有能人,在这之后的时间里,东杞便是将这些军械不断地改良,现在东杞人对自己的军械有着强大的信心,或许胜不过大梁,但是和大梁平起平坐那是没有问题的。
东杞还有着地理位置上的天然的优势,如果两国开战,水战在所难免,而大梁地处西北,要说会水战,东杞人那真是会都笑掉大牙了。相对的,东杞如果想要战胜大梁,那么就必须有彪悍的骑兵,为了应付将来的骑兵作战,东杞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准备。当然,姒恭毅不会想当然地认为大梁就对水战一点准备都没有,但是她有信心,相对于骑兵而言,水兵要难训练的多。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姒恭毅最担心的是从儿子姒青蓉回到东杞之后,东杞在大梁的密探就一点消息都探听不到了,这当然并不是说对于大梁内部一点消息都没有,什么平安找矿藏啊,平安救七七啊,七七走了,平安生病啊,这些都是有消息传回来的。
姒恭毅也曾经根据这个消息派人潜进大梁内部想要劫持七七,结果这些人就了无音信了,想来大梁吃一堑长一智,对于这样的事情不但能很快的发现,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解决起来也熟练的很。姒恭毅倒并不在意这个,毕竟是大梁境内,连姬平安都找不到七七,自己只不过是派人去撞一下运气而已。
姒恭毅担心的是,大梁军事基地居然连一点消息都传不回来,就算是传回的消息,也是说军事基地没有研制新的军械,大梁现在的军事基地,除了制造常用的军备之外,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新的军械上的突破,相比较两边的军备,现在反而是东杞略胜一筹。这恰恰是让姒恭毅感到不安的地方,依着姒恭毅对平安的分析,姬平安这人天纵奇才,简直就是开创先河之类的人物,她脑子里的奇思妙想简直可以颠覆一个国家,或者说是建立一个帝国,现在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这真是匪夷所思。
就这个问题,姒恭毅曾经问询过儿子青蓉,青蓉自从从大梁回来之后一直都有点郁郁寡欢。姒恭毅心怀致远,对于儿女情长甚至于子女情分上都是淡漠的,然而这个第九子却是入了姒恭毅的眼,她觉得这个儿子最像自己,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上,以及事情的运筹帷幄上都和自己有非常相像的地方,如果这是一个女儿,姒恭毅一定会大力栽培,可惜了是个儿子。
男孩子在情感方面真是麻烦,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姒青蓉不能做好事情,相反现在东杞模仿大梁建造的军事基地,现在都是姒青蓉在管理。但从姒青蓉身边的人汇报上来的小心,姒恭毅知道姒青蓉对那个姬平安动了真情,姒恭毅在想是不是应该找个人把姒青蓉嫁掉,就嫁个普通的人家吧,算是对他那趟大梁之行的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