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诖恕S镌弧嘉卟槐刂卟坏梦汲喜恢坑!?br />
'224'《旧唐书·列传第七·裴寂传》
'225'《论语·尧曰第二十》:“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226'《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周勃传》:“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上称善。”
'227'《汉书·翟方进传第五十四》:“传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欲退君位,尚未忍。君其孰念详计,塞绝奸原,忧国如家,务便百姓以辅朕。朕既已改,君其自思,强食慎职。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
'228'《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29'《后汉书·马援列传第十四·马援传》:“臣闻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故高祖赦蒯通而以王礼葬田横,大臣旷然,咸不自疑。夫大将在外,谗言在内,微过辄记,大功不计,诚为国之所慎也。故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将据聊而不下。岂其甘心末规哉,悼巧言之伤类也。”
'230'《资治通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231'《列子·杨朱》:“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汙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
'232'《宋史·列传第七十二·富弼传》:“(富)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
'233'《旧唐书·列传第十七·李绩传》:“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绩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
'234'唐代宗李豫为皇子时,封广平王,唐肃宗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带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乱,立为皇太子。唐德宗李适为皇子时,封雍王,唐代宗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平史朝义,收复东都洛阳。
'235'东汉顺帝封自己的乳母为野王君。北魏君主因做太子时生母就被杀死,因此即位后尊奉保母,甚至尊位太后,曰保太后,入后妃传。
'236'《韩非子·难势第四十》:“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237'《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霍谞传》:“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汉世所宜遵前修也。”
'238'《韩非子·说疑第四十四》:“孽有拟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故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大臣拟主,乱之道也。’”
'239'《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八·徐有功传》
'240'《春秋左传·文公元年至十八年》:“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241'《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冯异传》:“苟令长安尚可扶助,延期岁月,疏不间亲,远不逾近,季文岂能居一隅哉?”
'242'《墨子·所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243'《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44'《韩非子·说林上》:“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245'《说苑·谈丛》:“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冠虽故,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曰:正而心又少而言。”
'246'《魏书·列传第四十·刘暣罚骸俺嘉盘狭⒌拢浯瘟⒐Α⒘⒀浴K蓝恍啵罢芩些r思人爱树,自古称美。”
'247'《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钟离意传》:“(钟离意)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248'《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249'《说苑·立节》:“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250'宋庭芬有五女,曰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警慧,善属文;而若昭、若宪成就更高些。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都被召入宫廷,称为女学士。若昭于唐穆宗(821—824 年在位)时拜为尚宫,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后进封梁国夫人。
第五册
第一章 天子之孝
皇太子高曜于灵前即位,改元明道。新君降居日华殿,缞绖蔬食,谅暗三旬,不能亲政。于是我代他处置一切书奏往来。因着国丧,新年也没有半分欢愉气氛。大行皇帝遗命三十六日除服,眼见除服之期将到,却有礼部官员上书,说父尊母卑,皇帝既然曾为母妃守陵三载,如今父皇驾崩,至少也当守孝三年,方能除服亲政。
我接书颇为不快。慎妃与高曜固然母子情深,但当年去守妃陵却是见疑于高思谚的无奈之举。当年尚且如此,登基后又怎甘心默默三载,将国家拱手交给别人?我坐在小书案后,左手揉着太阳穴,右手一颤,朱笔重重顿在桌上,险些戳中了奏疏。
朱笔娇艳,衣袖雪白。高思谚尸骨未寒,有人就这样迫不及待了么?
银杏见状,连忙收起奏疏,自炭火上提了小壶,往茶盏中添水:“姑娘累了,歇一歇,喝口水吧。”
茶烟滚滚,笼罩心头未明的乱局。我放下朱笔,推了茶盏,“我不渴。”
银杏微微一笑,慢慢拭去桌上的朱砂印,小心翼翼道:“姑娘有烦恼。”
我重新展开奏疏,睥睨道:“《书》云,高宗谅暗,三年不言'1',四海之内,寂然无声。居丧之义也。”说罢微一冷笑。
银杏忽闪两下大眼睛,恍然大悟,“奴婢明白了!究竟是谁想要陛下‘寂然无声’?”我换了一本奏疏,重新拿起朱笔:“你也听出来了?不过,议论和制订丧仪,本就是礼部的职责。也许是我多心了。”
银杏笑道:“既然是职责,那姑娘照规矩回复便是了。”
我淡淡道:“我回复,便是代皇帝批示的。皇帝是万民表率,绝不能明说不愿意守孝三年。不但不能直接驳回,连婉拒也不行。”
银杏一怔,不禁抿嘴一笑:“原来陛下不愿意——”说着掩唇,改口道,“依奴婢看,这个时候,如果有大臣能针锋相对地再上一本就好了。不但解了陛下的困局,而且在这个节骨眼上书,圣心大悦,升官发财不是近在眼前么?”说罢自顾自地偷笑。
我瞥了她一眼:“这些年我以为你读书长进了,想不到都长在这些上面。”
银杏嘻嘻一笑:“都是耳濡目染,跟着姑娘久了,多少也明白一些。”
我哼了一声:“那你倒说说,三十六日之期将到,临时临尾的,我上哪里找这么一个人?”
银杏笑道:“奴婢说错了,姑娘可不准笑话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