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情往来上的事体,楚维琳经常和宝莲商量,宝莲听了点头道:“是该送的,奴婢把小库房的册子拿给姑娘,姑娘选一选?”
楚维琳捧着册子看了一圈,并不满意。
宝莲指着其中一项,道:“不仅仅是姑娘您,另几位姑娘定也会准备礼物的,奴婢想,她们送的定是首饰居多,不如姑娘选这个卧羊笔架,掐丝珐琅做的,又好看又实用。”
“你忘记啦?”楚维琳摇头,道,“这个笔架是我十岁生辰时,大伯父送我的,哪里好再转送给三姐姐。不如这样,你看看我还有多少银钱,去铺子里选一套好看的头面来?”
宝莲一怔,心里盘算了一番价格,道:“姑娘,外头铺子里东西好坏都有,一些好的特别精致好看,却也贵得厉害。不好的送不出手,好的着实费钱哩。”
“又好又便宜,哪有这么美的事情,要是银钱不够,或者就把用不着的首饰熔了,再打些好的。”楚维琳催促道。
宝莲见此,赶忙又去捧了几本册子来,指给楚维琳看:“姑娘,手头上的现钱还有四百多两,太太留给姑娘的私房钱另外存着,不在这里头。余下的,各式金银裸子还有不少,与其熔了首饰,不如就熔些裸子吧。奴婢想着,姑娘也不一定现在就要定下花多少银子,先去看过了东西再来算钱。”
楚维琳听完,点头道:“说得有理,咱们先看了东西再说。”
宝莲把册子都收好,从正屋出来后就去寻了雁君,低声吩咐道:“你去和周妈妈说一声,我手上的银子有旁的用处了,不能投给她了。”
雁君听了有些诧异,前几日明明说的是有小一百两能拿出来,今日怎么就又不行了?不过她素来听宝莲的,便不问缘由,急匆匆去了。
等到了夜里,宝莲又问雁君话。
雁君皱着眉头,委屈道:“姐姐,我去寻周妈妈,还未开口说话,周妈妈就塞了银票给我,说以后再不敢叫我们投银子了,这就把之前的本钱和红利都算清楚。”
宝莲惊讶,道:“怎么回事?你问了周妈妈没有?”
“怎么没问呀!”雁君嘟着嘴,道,“叫周妈妈奚落了一顿,只说是不肯与我们清晖苑有瓜葛了。”
周妈妈不明说,雁君又不是个会问话的,宝莲便不再多问,琢磨着改日亲自去问一问。
今夜是她当值,宝莲匆匆回了正屋里,抬头见楚维琳坐在灯下看书,灯光下眉目清秀温润,心里不知为何突然就打起了鼓。
轻手轻脚在一旁杌子上桌下,宝莲取了竹篓过来缝补衣物,一针又一针,脑海里全是周妈妈的事体。
猛然间心领神会,手上一颤,一针扎入指尖,泌出一颗红珠子。
宝莲不敢喊痛,捏着手指抬眸看楚维琳。
原来是这样的……
原来她往周妈妈那里投银子的事情楚维琳从一开始就知道了,上一回旁敲侧击过一番,如今是狠下心不叫她赚这些利钱了,这才去周妈妈那儿堵了她的路,又借口给楚维琬备首饰,要算清楚账上的银钱来敲打她。
她原本已经动了心思想挪一挪楚维琳的私房钱,亏得还未下手去做,若不然,这事就是明晃晃的放在了楚维琳的眼皮底下,就算姑娘再疼她,这等错事下,也不能轻易饶了她的。
这么一想,宝莲后怕不已,还好,没有动那些银子。
西洋钟响了,楚维琳抬头看了眼时辰,放下了书册,道:“叫宝槿随我去一趟颐顺堂。”
宝莲此时心情烦乱,闻言就去唤宝槿,送了楚维琳出门,也正好趁着这会子工夫仔细理一理心绪。
宝槿晓得楚维琳的目的地,熟门熟路绕到了琉璃院。(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 来历
琉璃苑的大门半开着,楚维琳抬步进去,就见楚维璟站在院子里。
吩咐了宝槿在外头守着,楚维琳快步走到楚维璟边上,唤了一声。
楚维璟见她来了,挑眉笑道:“这么急寻我,有什么事?”
满娘告诉她的那些事体,由一个做妹妹的来问到底有些尴尬,但楚维璟待他们兄妹素来亲厚,楚维琳不愿意见他行差半步叫阮氏抓了把柄,吸了口气,问道:“三哥哥,那清霁巷的俞娘子,是个什么来头?”
一听这话,楚维璟怔了怔,瞪大眼睛问:“你怎么知道?”话一出口就想转过来,喃喃道,“我说赵三儿今日传话怎么有些畏首畏尾的,原来是为了这个。”
楚维琳盯着楚维璟,也不知道是想起了俞娘子还是叫楚维琳盯得不好意思了,脸上隐隐发烫,楚维琳心说不好,莫不是真叫赵三儿说中了?赶忙道:“我也不是要管哥哥的私事,只是咱们府里什么规矩,哥哥千万要掂量掂量。”
不仅仅是面上,连耳朵都烧红了一片,楚维璟抬手拍了拍脸颊,轻咳了一声,声音都不似平日里爽朗:“你想到哪儿去了。”
楚维琳眨了眨眼睛,这意思是她想错了?
“那个俞娘子……哎!”楚维璟一提起来就不太自在,避开了楚维琳的目光,把事情一一讲来。
自从上回寻到些蛛丝马迹之后。楚维璟对此事更是上心,一门心思要再寻到些线索。
只是这毕竟是几年前的旧事,孙氏过世后。二房里被阮氏拿捏着,旧人都不剩几个了,再是掘地三尺,都翻不出什么来。
不过,那稳婆的出现倒是给了楚维璟一些方向,这些证据并不一定就会在楚府里,他还可以朝阮家人下手。
阮家在京郊。这一支是从南方大城迁来的,在老家也有一番名望。到京城后有子弟在官学念书。按说这样的人家是不会和楚家扯上什么关联的,为何在娶填房时会选中了阮氏?
楚维琳怀疑阮氏和楚论肃本就认识,楚维璟依着这条线去翻寻阮家人的生活轨迹,倒还真发现了些故事。
二老太爷楚证勉在世时。曾有过一位姨娘。
那姨娘姓程,世人多信佛,她却是信了真人的,京郊有一清水道馆,有不少道姑修行,其中也有些高人,在京中颇有盛名。
程姨娘在年轻时曾有过一女,养到八九岁没有养活,在楚证勉和二老太太相继过世之后。也起了远离尘世的心,叫闻老太太做主,送去了清水道馆。
府中姨娘去修行。少不得多添些香火钱,寻常都是家中仆人送去,但楚论肃和那早夭的妹妹感情不错,念着姨娘半百年纪,会在逢年过节时偶尔过去看望。
楚维璟去了清水道馆,程姨娘在去年时已经过世。但如今还在馆中生活的一位聋哑老妇正是阮氏的姨母,亦有一位道姑回忆。阮氏未嫁之前,常常和她的母亲一道来看望姨母。
这个发现让楚维璟又是兴奋又是心冷,原来,楚论肃和阮氏当真有可能早就相识,这也就算了,曾经以为是意外的母殇越来越不像一场意外,而他的父亲怕是当真牵扯其中。
聋哑的老妇自是说不出什么来,楚维璟心情沉重,偷偷跑去阮家宅邸附近转了一圈。
也就是在那儿,楚维璟遇见了俞娘子。
俞娘子那时可不是赵三儿口中那般美艳无比,相反衣着极为朴素,躲在角落里,一双眼睛恶狠狠盯着紧紧闭门的阮府。
鬼使神差的,楚维璟上前问了一句。
俞娘子自报了家门,说是娘家姓俞,半个月前刚到了京城,与阮家有仇,不过一介女流也无能为力,只能盯着看看。
楚维璟大为惊讶,反问道:“这般直白,你不怕我是阮家人?”
俞娘子却是笑了,摇头道:“你看阮府的眼神与我一样,只有仇恨。”
兴许是见楚维璟衣着出众,不似寻常人家子弟,俞娘子自知独身报仇无门,便把她的仇怨告诉了楚维璟,以求能寻得一些助力。
俞娘子和她的母亲俞医婆本就不是京城人,四年前入京,俞医婆懂些岐黄,就在京郊一带给妇人看些身体,因着为人老实,医术不错,才两三个月,也渐渐能站住脚了。
那年四月里,俞医婆叫阮府请去看诊,是府中一位年轻的姨娘有些风寒,哪知一诊脉,竟是有喜脉,只是月份很浅,并不明显。
俞医婆如实相告,收了诊金就回来了,这事也没放在心上。
十天之后,俞医婆看诊的一个妇人突然没了,家属闹起来打瞎了俞医婆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