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小小年纪有这样的胸襟,真令老朽佩服,你将来必成大器。”
“不敢当,我只想将上几代人过去的恩怨化解,停止无休止的仇杀与痛苦。”
“既然你不是来复仇的,那我就放心了。”
“报仇,什么仇?”
“哦,没有,看见你总是让我想起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难道他们的故事是真的?”
“我也是听说而已,隐居多年,我们也不知道外面的事情了。”
“希望师傅能指导徒儿练成这套鸳鸯蝴蝶剑法。”
“我也看过你和无悔的配合,好象不太默契,你的剑缺乏点霸气,总是若即若离的,也许这需要缘分。”
“缘分?难道碰不到有缘分的人,此剑就练不成吗?”
“只是效果差异而已,这和感情是一样的,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往往只有一个是最合适的,也是你最渴望的,其他就是退而求其次。”
“感情和剑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了,如果相爱,自然是心有灵犀,互相补充不足,才能保护对方。你这套鸳鸯蝴蝶剑其实出自乾坤剑法,明显是夫妻阴阳合一的灵感,和你爹娘有关吧。”
“是我母亲教的,名字是我自己起的。”
“她一定没有和丈夫合练过,正因为只是形式,所以要发挥它的威力,还要注入情感与默契。”
“我父亲是写书的,不会武功,那我们还要不要按上面去练呢?”
“其实剑法重在灵活变通,千万不要受形式的束缚。逍遥派自由自在,潇洒飘逸,蝴蝶派灵活多变,而鸳鸯派重配合沉稳,如果将矛盾的二者结合,当然要求同存异。”
“师傅,我明白了,将有形化于无形,一切都在于心灵感应。”
“大概你不太出门,结交的朋友少,我那两个孩子背着我们认识不少人,你可以多和他们交往。”
“师傅,我知道,缘分不是等来的,也是要努力争取的。”
“这就看缘分了。”
“师傅,能不能把你以前的经历告诉徒儿?”
“你想知道有关逍遥派的事吧!好吧。”
东方未明把当年的事情告诉重霄:
东方未明原是慕容山庄的弟子,自从那场血腥争斗使逍遥派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后,他们隐姓埋名,不再提过当年的事情。
东方当年很喜欢慕容萱,不过慕容萱喜欢的是李逍遥,妻子原是星月教弟子,五音之一,也就是二十八宿所提到的吉光片羽欧阳吉光。
吉光在逍遥宫作客时爱上了东方未明,因不满若即若离姐妹的偏激,在争夺武林盟主之位前与东方未明双双离开,为了躲避星月宫的人,改名为欧阳荧荧。
夫妻晚年才有一对儿女,哥哥无怨,妹妹无悔,表示不管得与失都无怨无悔,也希望他们的孩子无怨无悔。
兄妹二人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东方未明夫妇没有告诉她们。直到见到重霄,才把这些告诉了他。
东方未明和重霄谈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体会。
重霄:“我认为武功的秘诀,在于避实就虚。”未明:“避强就弱,形散而神不散。”
“各门派其实都是花拳绣腿,徒具形式和招数,过多暴露自己的破绽和受攻击点。”
“应该去掉虚张声势的表演部分,真正落实拳脚的威力。快、狠、准。”
“真正用来打架的武功是要简洁利索,灵活掌握时机的。”
“要打败对方应该不拘泥传统的对抗模式,而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错,记住,打架时武功是“使用”的不是“欣赏”的,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摆姿势,稍有不慎,就会失败。”
“总之,要避免力量在多余的运动轨迹中失散,速度距离要快短。”
“尽可能先下手为强,不能为对方防备和喘息的余地,紧追不舍,一鼓作气,速战速决。”
“就象登山一样,虽然累,但如果中途歇息,后面更难坚持了。”
“孺子可教也!”
未明很开心,拉了重霄说个没完。
第30章祖孙乐
第三十天
作者:“终于完成任务了,下面就交给你了,祝我们合作愉快。”
读者:“那么快,我还没准备好呢。”
“要什么准备的,你希望他们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就有什么故事。”
“你真的没意见?”
“我也想看看别人写的东西啊。”
“看来重霄和无悔是没有缘分的了,还有表妹婉儿、美女作家明慧了。”
“早知道这样,我开始就不该先把双儿的身份说穿了,其实我是后来才改的。”
“那你还想改吗?”
“算了,反正读者知道,剧中人又不知道。”
“你是写给读者看的,还是剧中人看的?”
“呵呵。”
“其实你也不该把重霄对无悔,还有以前双儿对皇甫兄弟的感情都交代得那么明白,一点悬念也没有。”
“其实观众一看就知道的了,用得着我说吗?一开始没感觉就是没感觉,有感觉也要到后来才知道啊。”
“哦,这是第一印象而已,说明还是有机会的。”
“你以为一开始就定了命运了,也要靠人去争取的,往往第一个也很少成功的。”
“有点现实主义。”
“最后一篇了,你慢慢欣赏吧,我要休息了。”
“你离吧。”
“明天一定要出台啊。”
“那是登不了台面的,出炉或出锅还差不多。”
“还不如说出糗。”
“你好出格哦。”
对方没反应,真的走了,留下最后一篇:
30祖孙乐
(广州)
晚上,花园里,一对年轻的夫妇在赏月和聊天。
书影:“国家弱小就被人欺负,即使老百姓也保护不了。如果我们不强大,也无法保护家人,所我主张让孩子练武,不说为国家贡献,起码能自我保护。”
士林:“可孩子不喜欢,我们也不能强迫。”
“孩子懂什么,等到明白再练就迟了,所以不能过分迁就孩子,需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和任务。”
“这样完成起来也没什么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孩子喜欢和愿意,你象我哥哥,就因为被强迫所以才酿成那样的悲剧。”
“既然你知道这样的道理,为什么还要逼明镜考科举呢?”
“那你说让他做什么呢?除了读书,我想不出什么适合他。”
“那你有没有问过他的意思呢?”
“问有什么用,他说自己是多余的,世界上根本不需要他。”
“这孩子也太离奇些,说不定他自有自己的缘分。”
“玉不琢不成器,你不是说要约束他们吗?”
“其实我对于管教孩子也没多少经验,我很小就离家出走了,丢了弟弟后我再也不敢回去了。”
“那你有没有找他呢?”
“我们都那么小,哪里懂得,希望他也和我一样幸运。”
“我还没听你说过你以前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