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明朝大丈夫 > 第501部分

第501部分(2 / 2)

那么从现在开始,京师就要做好御敌的准备了,首先是城防必须加固,其次是京师中的军马要进行调配,最好的办法就是据城而守,拖延时间,时间对大明有利,时间拖得越久,胜算越大。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冒险,问题是冒险不值得,因为大明的赌注是国运,而蒙古人来无影去如风,就算败了,那也损失不大。

心里有了计较,柳乘风也赞同杨廷和的计划起来,杨廷和极力反对皇上亲征,又要求立即发旨各镇勤王,用意和柳乘风不谋而合。

柳乘风见朱厚照仍是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连忙道:“陛下,楚军有水师十万,陆师亦可抽调十万出来,现在京师有难,楚国岂可袖手旁观,微臣恳请陛下准许楚军乘舟北上,于天津、塘沽一带登陆,抗击蒙人。”

楚人毕竟也是汉人,大明是楚国的母国,柳乘风的估计是,边镇那边至多也就抽调十万人至京师一带,京师有二十万左右人马,这些都还算是可以与蒙古人一战的军马,至于其他各镇各卫的军马大致能陆续抵达五十万以上,不过这都是军户,战力低下,不堪一击,打顺风仗或许可以,一旦有什么闪失,保准是望风而逃。为了增加一些保险,楚国出动一支军马北上却也恰逢其时。

不过楚军的战力,柳乘风可没有太多的保障,毕竟刚刚编练,能有新军一半的战力就算不错。这不是战力如何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这个态柳乘风非表不可。

朱厚照叹了口气,点头道:“好吧,难得你有这份忠心,朕准了。可是朕觉得,蒙古人”

杨廷和怒道:“陛下,眼下只需固守京师即可,其余都不必讨论。”

朱厚照一时语塞,道:“朕只是说”

“陛下”李东阳苦笑道:“陛下,眼下还是稳妥为上。”

“可要是蒙古人不克京师,而侵夺宣府、辽东呢?”朱厚照也不是军事白痴,甚至可以说,他比内阁的这三位大学士更专业一些。

朱厚照提出了一个假设,按照阁臣们的构想,将所有的军马全部布置在京畿一线,这就等于是放弃掉了辽东、宣府、蓟州,假若是蒙古人愿意决战还好,假若只是一面牵制京师的军马,却又分兵去攻打九边,侵夺辽东,那么大明朝可就血本无归了。

这也是朱厚照觉得有必要亲征的原因,以他的姓子,宁愿在九边与蒙古人一决死战,也不愿困守京师,看上去困在京师确实是稳妥,可是损失也是不小。

杨廷和正色道:“若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边关各镇可弃一二,可是京师却绝不能出错,陛下可曾想过,先帝的陵寝就在京师,大明的基业也在京师,与社稷相比,辽东又算什么?宣府又值几何?”

这是抓大放小的问题,其实说不上谁对谁错,一般只有马后炮的人才喜欢以结局来论对错,其实是不然的。

朱厚照冷哼一声,他的价值观可接受不了杨廷和这种四平八稳的提议,可是眼看自己被孤立,便是柳乘风也不发一言,一看便是柳师傅也站在了杨廷和一边,只得道:“好吧,那就按你们的意思办,朕有言在先,若是蒙古人不愿决战,所导致的后果都由你来承担。”

杨廷和没有犹豫,这个替罪羊似乎也只能他来做,他正色道:“微臣愿承担责任。”

李东阳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忍不住道:“老臣也愿担保。”

至于那焦芳,显然就没有兴趣去自告奋勇的往自己身上担担子了,他表个态就好了,一旦有黑锅,他当然不愿意背。

柳乘风此时也没有做声,若他不是楚王,此时或许会多说几句,可他毕竟是藩王,有些话是不好说的,只能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

话说到这份上,朱厚照也就坚持不下去了,只得拂袖道:“那么立即发旨吧,一方面要下旨安抚辽东、宣府等地的守军,一方面让天下兵马勤王,除此之外,粮草军械也要备足,不可轻慢。”

众人一齐道:“遵旨。”

朱厚照阴沉着脸,道:“天色要黑了,你们出宫吧。”

众人一齐退出殿去,因为时间仓促,眼看宫门就要关了,因此大家走的较急,匆匆出了午门,杨廷和才叫住柳乘风和李东阳,却独独不叫焦芳,焦芳讨了个没趣,眼巴巴的看着柳乘风,柳乘风给他使了个眼色,让他先回去。

杨廷和自然是有话要说,他先是朝柳乘风行了个礼,随即正色道:“殿下,方才陛下正在动怒,时间又是仓促,所以老臣还有话没有说出来。其中有一条最紧要的就是如此多的军马,谁也居中调度的问题,殿下想必也知道,到时这一场守城战,既有宫里的勇士营,亦有新军和京师五大营,又有各地的卫所军马和楚军,甚至还有些边军也将抽调过来,各营龙蛇混杂,若是没有一个德高望重令人信服的人出来从中调度,只怕各营不服,说句实在话,老夫以为殿下是最好的人选,新军是殿下筹建的,御马监又是那张永张公公掌握,楚军就更不必提了,还有那些桀骜不驯的边军”

柳乘风心里跟明镜似得,杨廷和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这个家伙确实是一个干才,一下子把所有事都想好了,要说谁能慑服各营,这京师里除了柳乘风还真没有别人。毕竟柳乘风的爵位高,虽然是藩王,可也算是大明的亲王了,再加上又有过军功,多少还能让人信服。更不必说无论是新军还是楚军都是柳乘风的杰作,至于张永的勇士营那就不必提了,张永本来就是柳乘风的人,至于其他各部,柳乘风也有一些威慑影响,柳乘风不做这次保卫战的总掌柜,还有谁有这个资格?

若是其他的事,柳乘风定会拒绝,不过现在事发突然,而且又是非常时期,人家杨廷和连责任都敢挑起来,柳乘风若是为了避嫌而推三阻四,就明显有些不太厚道了,因此柳乘风几乎不假思索的道:“这件事好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尚且本王这样深受皇恩的人?只要宫里肯点头,本王自然愿为王效命。”

杨廷和颌首点头,欣赏的看了柳乘风一眼,他其实对柳乘风的印象不太好,觉得这个人太霸道,可是今曰却让他有了几分好印象,他方才最怕的就是柳乘风怕被人说三道四,而故意推三阻四,毕竟国朝没有让藩王总领军务的传统,很容易被人攻讦专权的,可是柳乘风却是满口答应,显然也是个有担当的人。

“既然如此,那么剩下的事就看老夫和李公的了,我们明曰便上奏,保举殿下暂代皇上总揽军务,殿下且先去歇一歇,守城的事我和李公不懂,到时还要殿下未雨绸缪,老夫和李公呢,则专司粮草调度、安抚人心吧。”

李东阳道:“不错,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社稷无忧,杨公,看来今夜你我是不能睡了。”

杨廷和苦笑,道:“就算是让老夫睡,今夜也是睡不着的,哎”

第九百四十四章:先斩后奏

山海关的消息是捂不住的,过不了多久就已经传遍京师,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甚至一些曾经经历过当年土木堡之变的惨状的老人更是不安。

不得已之下,朝廷不得不命报纸出来安抚人心,各报纷纷刊载了文章,都说各地军马已经整装待发,甚至山东等地的官军已经向京师开赴。届时云集大军百万,京师固若金汤。

这种消息其实也就是变变愚民,真正有心的人却知道蒙古人的厉害,也知道大明所谓的官军,真正能作战的十不存三。

不过有了士气总算是好事,至少不必担心蒙古人还没有来,整个京师就已经陷入混乱的地步。

一船船的粮食也顺着运河送至京师,京师内的各处粮仓塞得满满的,不少作坊也接到了大量的订单,被服、刀剑、火器、甚至是马车都必须有大量的存量。这时候,朝廷也不再可惜银子了,多事之秋,银子有个屁用。

那些原本打算南下的商贾?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