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龙兴华夏 > 第308部分

第308部分(2 / 2)

“首相阁下,您还需要马上搞清楚,海军部在这次事件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不希望他们在我和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调动我们的舰队,‘中国舰队’为什么要在大沽口集结,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你知道我会怎么做。”维多利亚女王又对迪斯累利说道。

“是!女王陛下!”迪斯累利说着,身子情不自禁的哆嗦了一下。

当迪斯累利开完内阁成员会议,回到家中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

夜间的伦敦,空气潮湿阴冷,迪斯累利讨厌伦敦的气候和带着怪味的雾气,是以一到了晚上,便将窗户关得紧紧的。

他坐在椅子上,第一次有了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现在无论是近东地区,还是远东地区,事态的发展竟然都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就在今年年初,土耳其境内的波斯尼亚、黑塞格维那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对土耳其的起义,使克里米亚战争后沉寂近20年的东方问题再次成为欧洲各国的关注点。起义发生初期,迪斯累利自以为是的认为,最为理想的解决方式是由土耳其自己镇压起义,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欧洲大国的介入,进而避免俄国插手并藉此危及君士坦丁堡和海峡。但迪斯累里的愿望在1875年极不现实。一是土耳其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波黑的起义得到已经自治的门的内格罗、塞尔维亚的支持,并有在巴尔干半岛蔓延的势头。二是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同盟不复存在,此时“三皇同盟”左右着近东局势,他们的干涉不可避免。三皇同盟中俄奥是两个在巴尔干半岛有特殊利益的国家。奥地利自1866年被逐出德国建立奥匈帝国以后,把目光转向巴尔干,巴尔干可以说是奥地利向东扩张的惟一道路,而奥地利担心波黑起义会引起奥地利境内斯拉夫人的连锁反应,所以宁愿维持巴尔干的现状。而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为重新获得在近东的优势寻找契机。俄国希望通过支持巴尔干斯拉夫人取得自治,实现自己控制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的宿愿。俄奥两国在近东的利益虽然大相径庭,但因担心对方单独行动,便试图达成某种妥协。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利益,然而近东危机涉及欧洲和平和三皇同盟之间的关系,对德国至关重要的是,支持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合作,保持三皇同盟的巩固。为此,德国首相俾斯麦极力主张俄奥共同瓜分巴尔干。《泰晤士报》评论,1875年以后,“对土耳其的政策是由三皇同盟决定的。”迪斯累里对此深为不满,他不止一次的抱怨说,三皇同盟“可以不考虑我们的意见而单独行事”。

抱怨归抱怨,危机却并没有消失,迪斯累利最初的解决近东危机的想法破产后,为了破除俄国和奥地利对土耳其的影响,他一直在绞尽脑汁的想着办法,以维护帕麦廷顿时期奠定的对土耳其海峡的政策:英国在近东遏制俄国的扩张,保持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平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远东地区竟然也发生了危机!

对于威妥玛的行动,他从外交大臣德比那里了解得十分清楚,从心里讲,他是赞同威妥玛的计划的,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之后事态的发展,会到了这样的地步!

在得知威妥玛竟然以演习的名义说动“中国舰队”的司令官瑞德尔调集全部主力舰只前往天津对中国进行讹诈,并且还从东印度舰队调来了军舰之后,迪斯累利本以为事情能够成功,但随后外国报纸的报导打破了他的幻想:无论是法国的《巴黎时报》还是美国的《纽约时报》,都对弱势的中国海军向强大的英国舰队发起的挑战极尽赞美,就连英国人自己的《泰晤士报》也对中国舰长邓世昌的英勇表现表示了敬意,认为是“纳尔逊精神”在东方的体现,而对于“奥狄莎”号的舰长科尔斯的怯懦表现则极尽鄙视和挖苦。可以说威妥玛导演的这一事件,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起了极坏的反效果。

第四百六十一章下院交锋

如今的英国,已然变得骑虎难下了。

近东和远东的形势都变得很是严峻,难道英国要放弃传统的“制衡”政策,进入到两场战争中吗?

不!不!迪斯累利在心里发出了阵阵呼喊。

可是现在,英国已经露出了对中国动武的表示(威妥玛在几次谈判中已经专门强调过了),如果现在对中国改变态度的话,会不会使俄国和奥地利产生轻视英国的想法呢?

但是,今天那位中国公使郭嵩焘,已经在维多利亚女王面前放出了话,如果英国决意用战争手段逼迫中国,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布英国的背信,那样将会使英国在全世界的威望大跌,带来的可怕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光维多利亚女王第一个饶不了他,国会的唾沫就能把他淹死!

想到女王今天看着自己的眼神和自己可能在国会里遭到的弹劾,迪斯累利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

迪斯累利疲惫地坐在那里,回想着维多利亚女王今天和他说过的话。

在已经意识到维多利亚女王哪怕是放弃对中国的一切权益要求,也要维护自己的信守承诺的名誉后,迪斯累利下了决心。

事情是威妥玛办坏的,而且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切齿痛恨的对象,那么,就让他来承担责任吧!

想到这里,迪斯累利突然感觉到了说不出的放松。

今天夜里,他终于可以得一夕之安枕了!

而迪斯累利不会想到,第二天当他一觉醒来,他所面对的局面,会发生什么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天,中国公使馆。

早早起来的郭嵩焘用过了如夫人梁氏亲手为他准备的早餐,正打算前去英国外交部就滇案和刘锡鸿被杀一事继续交涉,却看到参赞张德彝拿着一卷外国报纸,快步向郭嵩焘走来。

“出了什么事?俊峰?”郭嵩焘注意到了张德彝脸上带有一丝难言的兴奋之色,立刻问道。

“大人,这伦敦的新闻纸上,今天全都在头条登了威妥玛和柏郎密谋的细节,威妥玛狡谋已然败露,尽人皆知了!”张德彝兴奋地指着报纸说道。“法德俄美国皆表示抗议,示好我国呢!”

“噢?快快快!译给我听!”郭嵩焘一听之下,也极是高兴。

张德彝立刻便开始给郭嵩焘翻译起来:“……本报转载据知情人透露给法国《巴黎时报》的可靠消息,威妥玛先生为了达到借马嘉理事件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暗中和柏郎上校及其手下在上海相会,就马嘉理死亡的情况,事先进行了串通,并以此为依据,向中国政府提出种种苛刻的条件。……虽然说威妥玛先生的出发点是英国的利益,但这种公然做伪证的行为,绝不是一个正直无私的英国官员应该有的……”

“法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威妥玛的行为,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位公使为了达到修改条约的目的,竟然如此的不择手段。……另外,法国政府对英国舰队集中于大沽口表示担忧,法国公使已经照会英国,如英国同中国开战,损害法国在中国之利益,法国断不会坐视。……德国政府亦发表类似声明……”

在张德彝解说完毕之后,郭嵩焘立刻便明白了,事态的发展,已经转向了对中国极为有利的一面!

“这林鲲宇简直是言无不中啊!他是如何知道法德两国会如此的呢?”郭嵩焘想起林义哲在“遇事乃发”的木匣里写的那些个关于滇案事态发展的预测,不由得感叹起来。

郭嵩焘并不知道,在李鸿章通知威妥玛不以他为谈判对手之后,威妥玛仍不甘心。他以未接到政府任免命令为由,继续以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去找李鸿章,为了加强自己说话的份量,威妥玛还拉着两位英国海军分舰队司令瑞德尔和兰博特一同前来,显示他仍然对英国舰队具有影响力,藉此向中国方面表示如有必要,仍将以武力为后盾。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李鸿章根本不买帐,只是以私会的形式接见了他们,对于谈判,李鸿章只字不提。

由于威妥玛的一意孤行,让英国在外交上处于空前孤立的地位。一开始,当天津和谈的消息传出时,就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注意。会议期间,俄、美、法、德、奥匈帝国及西班牙等驻华公使先后以“避暑”为名,齐集天津,密切注视中英谈判的进展。几个月来威妥玛在对华胁迫的问题上已经与各国形成了隔阂与不和,他越是强调不容他国干预其事,越是表明他对别国公开的或暗中的干预抱有顾虑。而事实上,这时美国公使西华曾经一再向中国表示愿意调停,德、俄、奥等国公使也有类似的表示。他们尽管没有提出什么积极的调停办法,但这种表示本身对李鸿章却提供了“联络各使,以间其(英使)党援,而讽令公论”的机会,威妥玛知道如果不迅速达成协议,对于自己和英国已经没有丝毫利益可言。此外,当时中外关系中另外一件事对谈判也起了意外刺激的作用,那就是中德修约。早在1873年,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就提出了修改1861年条约的要求,但德国当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到了1875年5月,当威妥玛对中?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