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希望朝廷允许孙可望回到贵州。
第三是大西军和杨家军联合北伐。
第一项就很难达成协议,人马问题太敏感了,谁都不想抓到手里后还放出去。李定国收编了孙可望的余部后。将这些人马区别对待。让很多人都心寒不已,纷纷暗中联络孙可望。
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如此,原本还对清军采取攻势的大西军,因为这种人心不齐,战斗力大大降低,结果让吴三桂完全压制住,将李定国打到了缅甸去。
杨潮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因此极力主张不损伤北伐力量。让各自的人马归心,让李定国的归李定国,让孙可望的归孙可望。
李定国态度十分激烈,认为这是杨潮在压制他,摆开了不友好态度,甚至在滇桂边境开始部署军队。
许四男针锋相对,告诉李定国,杨家军有百万大军,湖南、广西就不少于二十万,随时可以攻击云南。李定国不怕,但是小朝廷怕了。文安之从中安抚,大家都是抗清的力量,都是忠于朝廷的,不要自相残杀。
连小皇帝都出面安抚了李定国一番后,李定国才勉强接受了放孙可望旧部归于孙可望,但是在贵州问题上却决不妥协。
认为放孙可望回贵州,等同于在卧榻之侧放一头豺狼,小朝廷完全支持李定国的观点,他们也不想看到孙可望在回到贵州后向云南发动攻击。
文安之表示,既然是齐心合力北伐,那么何苦争地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都是天子的,大家都是替天子守土的,切莫有割地自雄的念头。
一番交涉之后,许四男也说服了孙可望以收回旧部为重,之后再做打算,反正北伐后有大片的地盘可以占。
至于第三项的北伐,大家反倒没有什么问题,这本来就是一杆大旗,从春秋时候的孙望攘夷,到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乐得玩这个游戏。
只是文安之提出,北伐还可以联合其他力量,比如夔东的李自成余部。
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倒是没有四散,但是却无法拧成一股绳了。
李自成这个人跟张献忠太不一样了,两人虽然都是起义军首领,但是张献忠此人的野性比李自成强烈的多,李自成能够降服各路义军,唯独降服不了这个张献忠,张献忠打不过李自成,也不愿意像其他起义军首领那样归附,宁可放弃地盘跑到四川去经营。
同时两人的性情也大不一样,虽然都很野蛮,该屠城的时候都不会手软,可是张献忠显然更嗜杀一些,在四川的统治基本就是靠杀,跟清军有的一比,四川因此几乎被屠戮一空,张献忠是第一波,军阀混战是第二波,后来的清军是第三波,三波大屠杀之后,四川几乎无人。
而对手下的态度上,李自成也较为平等,他的手下跟他是兄弟更多余像上下级。
而张献忠对手下却不是很信任,疑心始终很重。
所以这两人死后,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李自成的旧部大多数心念李自成,将李自成的夫人尊奉为皇后,一直赡养在军中。
而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孙可望等人联合直接灭了皇后实力,瓜分了孙可望余部。
正是因为李自成是靠着带头大哥的个人魅力来统领军队的,而张献忠是靠着残酷来统治的,所以一个死了之后,他的部下还会顾念感情,另一个只有残忍的利益而已。
只是历史往往很残酷,张献忠的余部在孙可望等人的统合下拧成一股绳,而李自成的手下,却四分五裂谁也不服谁,一开始就分裂成两股力量,一股跟随湖北巡抚堵胤锡在荆襄一带,另一股却南下湖南,归附湖广总督何腾蛟,改编为忠贞营。
小皇帝联合了孙可望后,忠贞营不愿意被大西军压过一头,忘不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恩怨,他们就北上去了夔东投靠了其他大顺军人马,在夔东一带依托群山保护开辟了根据地,形成了被称作夔东十三家的势力。
文安之建议联络的,就是这个夔东十三家。(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五节北伐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夔东十三家势力繁杂,但是却始终在荆襄到四川之间的山地中生存,清军屡次围剿都不成功,只能任由这个钉子扎在郧阳府到夔州府一带,占有二十余县,拥兵数万。
如果夔东十三家愿意北伐,那么他们沿江东进,很容易联合北伐的明军攻打荆州,明军的湖北攻势更容易展开,因此许四男代表杨潮很赞同这个提议,孙可望虽然有些不太乐意,对联合李自成余部颇有抵触,可是这时候孙可望反对的,就是李定国支持的,在多方支持之下,就达成了这个协议。
文安之老而弥坚,自请北上夔州负责居中协调,在夔东十三家军中做督师。
接着自然是北伐的准备工作了。
许四男财大气粗的表示,愿意提供负担北伐的一半军粮,向孙可望和李定国各支援五百万担军粮,同时愿意给两方各五万具铁甲,一千门大炮。
这个价码可不低,对穷惯了的大西军来说,一副铁甲就意味着一个精兵了,大炮更是想都没想过,没想到一下子就得到了一千门,自然是喜不自胜。
而文安之还没去夔州督师,就为夔东十三家要了两万具铁甲和三百门大炮,相比有这样的厚礼,夔东十三家没有道理拒绝他督师了。
后勤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后,就可以选择进攻路线,李定国和孙可望是不可能在一路的。否则他们自己都可能先打起来。
杨潮以为李定国的精锐骑兵的对手应该是清军的八旗精锐。李定国也愿意跟清军八旗交手。于是希望他从武昌出发经过黄州府攻入河南,在中原一带跟清军八旗交锋。
孙可望则要从岳州过江,直接攻打湖北承天府(钟祥),之后沿汉水攻打襄阳府,最后攻入河南南阳。
夔东十三家则从西往东攻打荆州,往北攻打郧阳府,最后沿汉水攻入陕西境内。
杨潮部则是北伐主力,主要用兵方向为两个。第一是河南开封方向,第二是山东方向。
此次北伐有进无退,目标是一鼓作气将清军彻底赶出大明疆土,彻底恢复华夏版图。
北伐成功之后的利益朝廷也开始分配。
李定国是晋王,到时候分封在陕西省,孙可望改封为秦王,将来坐镇陕西,而夔东十三家也有公侯等爵位,将他们安置在四川。
杨潮则被封为淮王,江淮地区是他的藩地。
这种分法。显然是朝廷一厢情愿,首先杨潮占据了大半个中国。让他让出来只接受一个江淮,这根本不现实,别说杨潮自己的意愿了,就是他那群手下都不可能答应。
李定国欣然同意,他本身就是想做忠臣的,就是个人利益,山西显然比云南好多了。
孙可望也没有什么问题,别说他现在什么地盘都没有,陕西可是他的故乡,他也愿意回去。
夔东十三家也不会认为四川亏待了他们。
因此最大的牺牲是杨潮要做出的,可是杨潮答应的很痛快,表示完全接受朝廷的任何命令,完全服从北伐的大业。
协议达成后,立刻开始操作。
文安之立刻北上夔东,联络夔东十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