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75部分

第275部分(2 / 2)

苛责自己人是一方面,但是罪魁祸首还是这些清军,包括哪些投降了的绿营兵。

所以杨潮坚持要杀光这一万多人,哪怕手下的黄凤府等人有杀俘不祥等语,杨潮也坚定不移,不但要杀这些人,还立刻登上报纸,宣示天下。

同时第一次义正言辞的宣布,此后战争,若有驱赶平民参与者,城破之日,无论官兵,杀无赦!

江南报现在在江南流传,但是杨潮很清楚,无论是小朝廷还是清廷,他们都通过各种渠道在收集这些报纸,试图从中得到江南的情报,杨潮这话是对小朝廷说的,更是对清廷说的。

反对的声音也有,比如刘宗周,一贯站在杨潮的立场,但是他这次没有得到响应,不少文士都斥责他十分不分,坚定的支持杨潮,支持杨潮认定那些降兵已经不是人的说法,老百姓更是拍手称快,这种人就该杀。

刘宗周等文士却认定,清军为鞑虏,鞑虏不服礼教,当以德化之,不该以杀止杀,搬出了一大堆的大道理,可谓迂腐透顶,或者说只为了反对而反对,已经到了不顾是非黑白,跟后世的某些专家如出一辙,文化的糟粕竟然一直都在传承不惜。

这让杨潮对刘宗周这种人厌恶不已,但是也对这种人感到十分悲哀,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求名?不顾一切的求名?心里丝毫没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说他们的使命感就是扬名天下,青史留名?而不管这名是香名还是臭名!

但杨潮并不会对刘宗周这种人物有什么打压行动,他一向不怕别人说话,他标榜开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谁也别干涉谁!(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九节杀俘后续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广东遭此大难,杨潮立刻下令,免除广东百姓三年的粮赋,同时开始派出大量的官吏接手广东政务。

对于广东本地的官吏,几乎全部废弃,第一是因为这几年杨潮治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官吏,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新会惨剧的发生,让他对广东的官员操守实在是失望透顶了,这些人,很多都是王体忠来了投降王体忠,王得仁来了又投降王得仁,洪承畴来了继续投降洪承畴,最后又投降杨潮,用三姓家奴来形容已经是夸奖他们了。

但是贪污**的情况,却异常的严重,以广东这样地理条件优越的省份,只有一千万人口的情况下,竟然还逼的老百姓大量造反,可见广东的贪腐情况。

这些官员,杨潮不但不用,而且要将其中一大批人当做典型,严惩不贷。

其中以从化县令从化县县令季奕声和新会县令黄之正为标志。

季奕声在洪承畴打到从化的时候,不但不组织进攻投降不说,作为文官他不抵抗,杨潮并不会苛责,但是他翻过身来积极给清廷卖命,帮着清廷打造红夷大炮,最后轰击广州城,广州城陷之后,遭到了清军的大屠杀,十万人因此丧命。

黄之正就不用说了,新会惨剧的发生,足以让杨潮有理由不但将这里的投降清军问罪,大小官吏统统有罪。

而且将对他们的审讯记录登报,留下文字的证据。因为他们不但此时有罪。放在历史之中也有罪。

同时新会事件。让杨潮也不得不反思起来,战阵之上,优柔寡断,到底是在保护百姓,还是在迫害百姓,或许自己的军队一向善待百姓,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可是这名声享有的真的问心无愧吗?

于是杨潮立刻给所有将领。甚至全军将士发布公告,告诉所有官兵,今后若遇到敌军胁迫百姓,不得犹豫,当以最果决之态度进攻。给士兵们讲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的犹豫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杨潮的严明纪律,从来不抢掠百姓,不饶命等等行为,不止是百姓认同。其实士兵同样认同,他们都是来自老百姓。当兵之前,谁不是对官兵抱有一种偏见,兵痞、丘八等词汇,足以表达百姓对士兵的感情。

至于这种感情是因为什么情况而产生的,是因为古代士兵地位低下然后百姓嫌贫爱富,鄙视他们,然后又造成士兵对百姓的不信任,所以军纪很坏,军队文化演变成了兵痞文化,恶性循环之下,老百姓越发厌恶士兵,士兵越发的军纪败坏。

还是因为士兵先军纪败坏,然后百姓厌恶他们,造成这种恶性循环。

杨潮不想去追根溯源,因为这很可能是一笔糊涂账到底是谁先有错,造成了这种恶果,杨潮只是一只默默坚持,让自己的士兵保持良好的军纪,一开始效果还不明显,但是随着一次次胜利,还有跟百姓慢慢的交流,杨潮的军队跟百姓的关系已经改善了,尤其是在淮扬、海州等地,杨潮的军队入城,绝对不会引起百姓的恐慌。

相反有很多老百姓十分欢迎士兵住在他们家中,愿意给士兵提供一些房间。而士兵居住在百姓家中,杨潮则下达过各种命令,比如让士兵闲暇十分帮百姓做做事情了,修修房子,打打水等等,军民关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改善,一步一步互信的。

所以后来百姓心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潜意识,明军是明军,杨家军是杨家军,杨潮的军队也向岳飞、戚继光这些名将一样,获得了这样的专属称谓。

杨潮以前以为,这种某家军的称号,只是单纯的以将领区分军队,没有什么深意存在,但是现在已经明白,这是百姓为了区分好的军队和坏的军队,才慢慢叫出来的。

而且一旦叫出来之后,也就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归属感,杨家军的士兵已经从被动的接受军纪,变成了主动遵守军纪,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他们更是自觉自愿,平时或许是一个懒懒散散的人,训练中经常挨板子,可是当出去的时候,绝对是笔挺的样子,刻意将他们军人的风范展现出来。

这种情况让杨潮十分满意,他依然记得几年前,带着王璞、李五六他们那批人第一次北上勤王的时候,在路上遇到百姓的时候,老百姓厌恶士兵,而自己的军人也有一种军户低人一等的自卑心,跟普通人接触到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低头走路,而现在他们的脖子昂的比谁都高。

军队已经拥有了荣誉感。这荣誉感是怎么来了,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次次胜利,更是因为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甚至尊重。

杨潮军队能够一次次大胜仗,未必没有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在里面,所谓仁者无敌,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反观清军,通过恐怖,通过武力统治,即便成功的统治了中国三百年又如何,从始至终反清复明的旗号从来没有消失过,这绝对不仅仅是汉人的狭隘民族观,而是因为留在记忆深处的那种伤痕。

纵观历史,成功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是没有,比如契丹人建立的辽,他通过用汉人的方法统治汉人,用契丹人的方式统治契丹人两套机构,几百年中让辽汉两族各自满意,自始至终也没有听说辽国境内有什么反辽投宋的声音。

广东事件,不但让杨潮震惊,甚至让军事行动都推迟了下来。

已经接近年底,杨潮让谢飞暂时留守肇庆,继续休整,过年后在采取新的攻势。

而让宋坤进驻广州,开始收编广州各地武装,投降的清军、绿营,只要罪孽不明显的,还是接受他们的投诚,最重要的是,要收编在各地活动的起义军,无论他们是农民起义军,还是旧明军,只要肯投诚,都欢迎,当然前提是他们接受杨家军的改变,并且接受系统的训练。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杨潮没钱了,不得不暂停军事行动。

杨潮其实已经很能挣钱了,每年公布的财政清单,每每让小朝廷的文官愤怒不已,让北京的多尔衮感到牙花子疼。

今年杨潮进账已经超过了三千万两,商税成功突破了一千万两银子,粮税增长倒是不大,有了江西和浙江两个产粮大省,也不过增加到了八百万两银子,当然一千万担粮食没有计入其中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