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孙之獬、顺天府的冯铨,这两人都有阉党背景,冯家也是豪族,万历年间冯铨就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而他父亲也是当朝大官,刚刚入朝的冯铨因为受到他父亲牵连,父子一起被人弹劾罢官。
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去涿州进香的时候,冯铨抓住机会,在路边跪迎,得到了魏忠贤的赏识,重新做官,魏忠贤倒台后,他自然又受到牵连被罢官。清军入关之后,为了拉拢人心,对冯铨这种在当地有势力有北京的大豪族官员,大加录用,冯铨也就顺应了满清的天命,踏踏实实给新主子卖命。
孙之獬同样如此,魏忠贤倒台后,他也被罢官。但是此人在家不甘寂寞,等满清入关后,立刻按照满洲习俗,让老婆女儿放开了小脚,一家男丁剃了头发,并以此表功“臣妻放足独先,阖家剃发效满制”,以此取悦多尔衮后,果然得以入朝做官。
孙之獬的卑鄙无耻还不止于此,当时多尔衮尚未下达剃发令,因为大量明朝大官投降,所以上朝之时,往往有两班,一列为汉臣,一列为满臣,孙之獬上朝之后,因为脑袋上顶了一根小辫子,汉臣不容他,满臣也觉得他是汉人,容不下他,结果很长一段时间,孙之獬只能站在中间位置,既不是汉也不是满。
但是孙之獬很快就上书要求剃发易服:“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陛下,难言平定,难言臣服也。”
正因为孙之獬的谏言,多尔衮才顺势下达剃发令。
像孙之獬和冯铨这种人,能够把魏忠贤这样的太监当做主子,显然没有一点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因此是毫无廉耻心的,所以格外的引人憎恨。
朱慈烺在北京的时候,也曾跟这二人宴饮过,但是在多尔衮面前,此二人对朱慈烺这个旧皇太子,新大明皇帝极尽挖苦讽刺,让朱慈烺的心灵很受伤,所以他觉得这二人皆可杀,但是陈名夏这样真正的文士,虽然也投降了满清,但是却有文人的操守,对旧主报以礼仪,让朱慈烺心怀感激,觉得他可活。
“此辈汉奸,人人得而诛之,殿下所言下官谨记。”
杨潮也很给朱慈烺的面子。
朱慈烺叹道:“孤王亦有大错啊,若非当日亲信文臣之言,错怪了忠义伯,我大明天下何至有今日。”
当年刘宗周那群人整天在朱慈烺耳边说杨潮坏话,搞的朱慈烺跟杨潮离心离德,结果清军南下,这些文人保护不了他,他只能逃走,最后被俘受辱,可是那群文臣呢,依然高官厚禄跑到福建忽悠另一个小皇帝去了,而且还依然享有盛名。
而他朱慈烺却在北京朝不保夕,正日间被人羞辱还要赔笑,他很是体验了一般当年宋朝徽钦二宗的心境,也一直恐惧会像徽钦二宗那样被人杀掉,幸好他比徽钦二宗的命好多了,因为杨潮的关系,满清竟然把他给放了。
杨潮也叹道:“文人吗,好名,不计后果,不能不信,也不能偏信!”
朱慈烺叹道:“可惜孤王彼时不懂事。”
说完默默看了杨潮一眼,突然躬身九十度鞠躬:“望忠义伯不计孤王过错,日后依旧一心为国尽忠,孤王感激不尽!”
看到朱慈烺下拜,杨潮万万没有想到,愣了一下才赶紧扶他起来。
“殿下,万万不可!”(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六节妹妹大婚
跟杨潮见过面之后,朱慈烺这才离开杨府,安心的住进了他弟弟朱慈炯的定王府去了。
朱慈烺去了定王府,他弟弟朱慈炯却三天两头往杨家跑,借口是来看望他姐姐的。
杨潮抱孩子的时候,时不时看到朱慈炯贼溜溜的样子。
问朱媺娖,她也不说。
为了不使内宅发生冲突,杨潮采取了严格的管理,以十天为限,正妻朱媺娖哪里四夜,三个小妾哪里各两夜,如此倒也平静,要是闹出甄嬛传那种宫斗来,杨潮想死的心都有。
四天后,杨潮在董小宛房中过夜,将此事一说,才知道了实情。
原来定王这小子看中了杨月,想娶杨潮的妹妹为妻。
“这可不行!”
杨潮搂着光溜溜的董小宛当即反对。
“为什么啊?定王怎么说也是皇天贵胄,而且尚未婚配,如何不行?”
董小宛奇怪的问道。
“朱慈炯这小子花花的不得了,整天流连秦淮河,这样的男人靠不住!”
杨潮十分坚决道。
董小宛瞥了他一眼:“你不也是这样。”
杨潮哼道:“我去秦淮河可没有睡姑娘!”
董小宛娇笑:“可最好的姑娘都被你娶回来了。”
“嗯!”
杨潮不由看她,董小宛竟然也挑衅的看着杨潮。
“呵呵,你个小妮子,是不是教训不够啊。”
“你来教训啊!”
又一番大战之后,累的跟一头老牛一般的杨潮喘着气。
“你说朱慈炯这小子。哪里来的钱整天玩闹啊。”
“定王出去玩。还要钱吗?”
也对。作为崇祯的皇子,这个旗号还是很好使的,去哪个青楼,那是给面子,别提钱,不收青楼的钱就算是客气了。
另外还有一群遗老遗少,比如南京城中的勋贵们,这些勋贵虽然操守不行。但是可是仗着朱家的牌子吃饭的,阿济格打到南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投降了,结果等来的不是阿济格,而是杨潮,落了一身腥气。
不知道是出于对朱家人愧疚呢,还是因为什么反省心态,这群人对定王可好的很,时常送些银子,朱慈炯在南京的日子过得可是很宽裕的。别的不说,就杨潮这几天看到他送来的那些礼物。没有几百两银子就打发不了。
弄清楚这些情况,杨潮也不得感叹,谁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的,说这话的人肯定是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凤凰,这些皇族子弟,改朝换代除非被杀,否则依然是衣食无忧的。
“爹娘怎么说?”
虽然自己不太看好朱慈炯,但是父母之命才是最重要的,就看父母的态度了。
董小宛道:“夫人很愿意,就是老爷有些顾虑。”
“顾虑什么?”
父亲会顾虑,这让杨潮没想到。
董小宛道:“老爷说,以杨家现在的威势,已经娶了一个皇家公主,要是女儿再嫁给皇家,将来怕是要遗臭万年。”
杨潮更觉得奇怪了:“这不像是父亲的话?”
杨家老爷是一个铁匠,大字不识的,似乎还真的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关键是考虑不到那些东西。
董小宛嗔道:“还不是那个黄凤府,让他爹来怂恿的。”
黄凤府他爹?
杨潮知道黄凤府他爹是小商贩出身,不过现在也翻身了,不说黄凤府一年上万两俸禄,家里还开了大铺子,从粮食到日用都做,一年下来也有上万两的利润。
但是黄家跟杨家之间,除了黄凤府在为杨潮做事外,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杨潮倒是不知道,自己在山东的这段时间,黄凤府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