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玻庑┣谷煌继粽揭桓銮咳ㄕ荒芩邓翘堤煺媪恕?br />
但是杨潮也没必要赶尽杀绝,也不可能赶尽杀绝,因为这些人手里的铜钱虽多,但是老百姓手里的铜钱其实更多,损失最大的还是老百姓,所以让铜钱直接作废,确实能让这些钱庄死一大批,可是老百姓破产者何止千万家啊。
所以杨潮还不能让这些钱庄倒下,最终还是要把铜钱收上来销毁也好,做成其他东西也好,反正不能让铜钱顷刻间作废,让百姓的财产瞬间蒸发。
因此放过这些兴风作浪的始作俑者钱庄也是迫不得已,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的银行业那么可恶,金融危机就是他们搞出来的,但是各国政府还不得不救济他们,救济的其实是整个国家经济,因为这些家伙利用货币权力绑架了整个国家。
这些钱庄就是用铜钱绑架了整个南直隶。
但是也不能让这些家伙好过。
“本爵今后打算废除铜钱了,各位掌柜的,东家。本爵知道各位都损失惨重,本爵也不想赶尽杀绝,所以你们手里的钱呢,本爵还是要收上来的。按照市价呢,现在一两银子已经是五千铜钱了,相信你们一个个呢,已经血本无归了,听说还有借钱的。这样吧,一两银子三千钱,三天之内把你们的铜钱交上来,本爵会派人一一查封你们的铺子,一一核对!三天之后本爵就一个铜子都不收了,你们可想清楚了。”
这时候这些家伙哪里还有反对的勇气,金融战争就是这样,尤其是这种对赌,输了就是全输,赢了就是全赢,杨潮此时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杨潮还有更狠辣的招数,不过是顾惜老百姓吗,那好,先派人查封这些人的铺子,然后收老百姓手里的铜钱,收完老百姓手里的,让后彻底让铜钱作废,这些家伙才真是血本无归呢。
可惜杨潮也不想真的把这些金融家们打死,说到底都是大明朝的金融人才,世界都到了大航海时代了,荷兰人舞动金融利器,称霸全世界,大明朝却杀光自家的金融人才,岂不是自断经脉。
三天时间,花费六百万两,将整个南直隶钱庄业一亿八千万铜钱全部收了上来。
这些钱庄为了打压银价,都是用高价收购铜钱,现在却按照低价贱卖出去,一进一出配了个血本无归,还好他们大都是用自有资金在经营,也都是家大业大,不至于破产,重整旗鼓以后还能翻身。
接着杨潮开始收老百姓手里的,通过各种方式,张贴告示,报纸上宣传,让所有的盐商当铺、钱庄和盐铺宣传,告诉他们只收十天,十天之后铜钱作废。
吃过大亏的老百姓们,哪里敢不听话,统统将铜钱交了出来,而杨潮收购他们手里的钱,价格也稍稍高了一些,用一两收购两千钱的价格收了上来。
当然此次铜钱大起落,肯定是让老百姓损失不小的,但是却用最短的时间,在整个南直隶铺开了银票。
代价也相当高昂,收购钱庄的铜钱不过一亿八千万铜钱,可是来百姓手里的铜钱,竟然十倍于钱庄的铜钱,足足近二十亿铜钱啊,全都收了上来,如果杨潮要作废铜钱,这就等于是一堆废铜,收购可用了两千万两银子。
杨潮从扬州和左良玉哪里缴获的银子总共也就两千万两,一下子全都砸进去了,手里一时竟然没有一丁点存银了。
但这就是金融改革的代价,也幸好南直隶富庶,让杨潮的军费不至于亏欠,这两千万两银子始终作为银行的资本保证,没有挪用过,否则这次真的没有底气操作这么一场金融战。
好在有惊无险的将铜钱彻底废了,慢慢的银行的资金也就开始回笼,有人开始存钱了,第一批自然是盐商,他们开始将手里的银子兑换成银票,然后到海州取出来,开始建盐场,而他们存入的钱比取出来的要多一些,因此银行的银库中慢慢回笼真金白银。
还有就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老百姓手里的银子,也涓滴溪流一般的先是通过钱庄换成小额银票,接着钱庄又将这些银子交回到了杨潮的银行,换取银票。
说到底是老百姓手里的银子开始回流了,只是暂时还不是因为老百姓信任银票,而是因为他们要买盐买米,因此手里需要留一些日常开销的票子。
但就是这点用来流通的银票所代表的的银子,也不可小觑,让杨潮足足收回了三百多万两银子,有这些钱作为资本金,继续进行汇兑业务,资金慢慢也就回来了。
这个银行也越来越有现代银行的风范了。
于是杨潮决定给银行起一个名字,就叫做江南银行,以大明最富庶的江南为名,信誉绝对有保证。
杨潮没想到的是,后来银行发展的情况出乎他的意料,那就是通过这次跟盐商钱庄的合作,联合绞杀了豪族和勋贵的钱庄后,盐商看准了一个商机。
因为杨潮给与了他们两分汇兑贴息的优惠,因此他们以三分钱的贴息从老百姓手里收兑银票后,转手通过杨潮这里,能够赚取一分的额外利息,而这种贴息兑换业务十分的频繁,反而成了他们一项新的财源。
庞大的钱庄业,成了次于江南银行一等的金融业态,跟顶层的江南银行形成一种特殊的生态关系,就好像普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关系一般。
至于那些跟杨潮作对的钱庄,则因为这次金融战损失惨重,失去了铸币权后,又没有跟盐商钱庄一样得到贴息优惠,经营越来越惨淡,始终没有恢复元气,几年后纷纷关张,退出了这个行业。(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节伐谋
七月,刚刚结束金融战后,南直隶市场在波动中慢慢稳定下来,战局却有些扑朔迷离。
洪承畴南下后十分神秘,没人知道他在哪里,也没人知道他的策略是什么。
杨潮以静制动从六月到七月,竟然也没有等到洪承畴动手。
反而通过江西方面甚至北京方面,同时受到了江西清军撤退的消息。
不是全军撤退,而是小部分八旗兵调往了北方。
江西南昌谭泰率领一万八旗兵撤回北京,就将的河洛会也带一万八旗兵撤回了北京,留在江西的八旗精锐只剩下一万人。
“去了山东!”
对于这两股清军的动向,杨潮十分在意,终于从北京传回消息,刁二斗探听确定,谭泰部调往山东临清,河洛会部调往济宁州。
本来多尔衮就在山东部署了三万八旗,现在直接就有五万了,可以说八旗主力基本上都在这里了,杨潮不由不信清军打算从山东南下强攻江淮。
自古守江必守淮,江淮一失,长江方向就是千里漏洞,靠着船是不可能挡住没有寸江岸的,杨潮怀疑是不是因为豪格的失败,让清军彻底死心从上游攻打江南了,虽说有守金陵必守荆襄的说法,可是清军没有水军优势,占领荆襄不过是占据上游之利,可以沿江而下,到那时他们的水军实在是太次,就算有上游优势,上次还是被杨潮水军杀的全军覆没,他们放弃从长江而下的攻击战略也是有道理的。相比而言还是从江淮直接沿运河南下作战。更适合八旗兵。
可是杨潮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谋略,这根本就是打算拼实力了,从北往南碾压,就刀对刀枪对枪,没有任何虚的,如果是这种战略的话,要洪承畴干什么,多尔衮就没必要让洪承畴出山了啊。
“命令李五六试探一番。看看山东八旗是不是真的主力,别被他们用虚假旗帜迷惑了,如果是一群打着八旗旗号的绿营兵,真正的八旗兵躲在暗处,那就被动了。”
杨潮想了想,还是让李五六试探性攻击一番。
“让姜阳出海州攻打沂州,李五六出徐州方向攻打峄县,如果八旗是虚张声势,拿下两地后继续向山东腹地推进!如果是真的不可强攻,立刻退回原地驻守。”
杨潮接连下命令。
连海州的姜阳都调动了。这个姜阳是东海千户所的百户,后来因为防守海州有功。海州之战后就升到了千户,可是杨潮二次救援海州后,他还是选择跟随杨潮。
不是姜阳不想当一个千户官,而是因为他这个军职本就是借的。
明朝卫所武官是世袭制,父传子代代相传,但是军户是不禁止参与科举的,有的科举中举的军官子弟就不太愿意接受官职了,于是朝廷就出台了一种叫做借职的政策,就是科举后做官的武官,如果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太过年幼,可以暂时将武职借出,借给兄弟或者侄子之类的近亲。
但如果自己儿子成年,兄弟侄子就必须将职位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