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好有机会了,对于镇压农民军,杨潮一直心里有些抵触,大概是受到教育的影响。往往农民军头上都顶着一个起义,起义二字中可是带有一个义字的,镇压起义。岂不是无义。
而且知道之所以出现农民军,往往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官府欺压,除此之外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土壤让农民军生存,怎么不见盛世的时候有大规模起义呢,那时候人人都忙着赚钱呢,谁有这个时间,只有末世时候,经济崩溃,闲散劳动力大量存在而且生活不下去了。才会铤而走险,不然以中国人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能苟活就不会找死,说到底这是一个最容易揉捏的民族,却都被逼的要拿起屠刀了,对他们下手还真是有些朝廷走狗的嫌疑。
现在王雄不让杨潮进城,正好有借口立刻回南京,回去后等一段时间就能等到崇祯的勤王令,那时候才是自己崭露头角的时候,与其跟农民军的汪洋大海争斗。还不如去确保北京城安全,给大明王朝最后输一口血,让他能够继续缓一口气。因为天灾终于过去了。
纵观历史,大明王朝的运气可谓背到了极点,被农民军折腾了十多年,始终顽强的活着,但是偏偏就在天灾就要过去的前夜,他倒下了。
李自成进入陕西后,在西安称帝,他之所以敢这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继续流动。正是因为西北长达十多年的大旱终于走到了尾声,李自成在陕西招抚流民。复垦抛荒田亩后,很快就积攒了足够的资源。然后打出了陕西,接着就是一路受降,直到北京城。
如果这时候让明朝延续一口气,慢慢也就撑过来了,而杨潮立下大功,获取更大的权力,应该有足够的威望鼓动皇帝做些改革,不说别的改革,只要开了海禁,鼓励工商,以大明江南的商业形态,只要刺激起来,就不用朝廷去管什么事了,自发的就能步入商业社会,然后慢慢发展到资本社会。
最重要的是,阻止了北京城的陷落,在京畿地区没有任何根基的李自成就只能退回陕西,河南已经被打烂了,是不可能立足的,否则李自成也不会选择从山西到北京,明显河南更近吗,所以中间隔着一个河南这样的无人区,足够李自成和明王朝和平几年了,几年时间没有天灾,生产力就可以恢复起来了,接着明王朝可以扫平李自成,灭掉张献忠,然后跟满清决一死战,之后称霸东亚走向世界。
虽然这个构想可能太过理想化了,但是总有一个希望不是,而不是让中国第二次遗憾的在工业革命前夜倒下,第一次是在宋末,是被蒙古人打断的,大明则是被满清打断的。
只是杨潮的打算落空了,第二日王雄就派人来到杨潮的大营,带来了猪羊牛肉美酒,大肆劳军了一番,让杨潮失去了直接离开的借口,这点上这个王雄倒是比高良明高明了许多。
而且还派了连个文官来安抚杨潮。
其中一个还是杨潮的熟人,曾经在金钗楼见过的,松江华亭陈子龙。
杨潮当时在阮家河房筹款的时候,就见过这个陈子龙,他当时是跟着夏允彝一起来的。
不过后来陈子龙做官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杨将军别来无恙,几年不见,杨将军已经名动天下,真是让人慷慨唏嘘啊。”
杨潮拱手拜道:“陈公子不也做了大官了吗。”
陈子龙其实早就已经是进士可以做官了,但是此前热衷于做学问,一直在整理徐光启的巨著《农政全书》,因此无心做官,但是金钗楼一会不久,他就出任了诸暨县令,步入了仕途,也许是以复社领袖自居的周延儒上台后,不得不提几个复社的人,或者是陈子龙打通了跟周延儒的关系吧,否则怎么可能留在江南做官,而不是被弄到更缺少官员的某个北方战乱地带去。
陈子龙此时的身份是杭州浙江绍兴府司理,但是却带着一千浙江巡抚标兵正从江西剿匪回来,刚好就碰到了许都作乱,因此来到金华驻防。
跟陈子龙一起来的,还有金华知县徐调元。
两人客套了两句后,陈子龙就给杨潮介绍徐调元。(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节幕后交易
跟陈子龙和徐调元沟通一番,杨潮也借机下坡,表示会帮忙守卫金华。
反正上次佯怒,也是别有目的,但是金华知府的手段,让杨潮失去了发飙的理由,强说以为对方不让自己入城才走,那有些牵强了,大明朝的客军都是不能入城的。
所以索性就先留下,白头军确实也该平,不是因为他们比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更坏,造成的破坏更大,而是因为浙江是江南腹地,万一将来杨潮保不住北京,李自成依然攻破了北京城,杨潮还需要以江南为大本营,抵抗外敌呢。
因为李自成可以攻下北京城,但是却无法阻挡满清八旗,别提吴三桂投靠满清,就是没有吴三桂,满清真要动真格的,李自成也是挡不住的,吴三桂在宁远,满清去年还不是照样入关。
既然江南可能会成为最后的抵抗中心,那么江南就不能乱,所以杨潮也只能调整一下心态,咬牙做一回不义之人了。
但是要对白头军动武,那就不能延宕太久,养好必须在一个月后回到南京,最迟能拖延到四月,否则就无法在四月二十五日之前到达北京。
杨潮二月中旬从南京出发,现在已经是二十五日了,如果要打,杨潮希望能在十日内解决战斗,然后全军启程,赶在三月中旬回到南京,立刻筹集物资,同时武装现在这两万多民壮,在初步训练,接着就北上救援北京。
如果延宕二十天以上,就要耽误大事了,所以无论能不能剿灭白头军,十五日后杨潮都要回程。
能剿灭自然更好。因为至少保证了浙江这一带的安稳,这里的老百姓可还不像是西北那些百姓,起码辛苦些还是能活下去的。西北人造反那才是没办法,都要吃人了。还不反?
可浙江的气候、经济都是很好的,苏湖一带还是天下最富的地方之一,东阳等浙东山区虽然穷一些,也不至于吃不上饭,反而是白头军这么一闹,不知道要平添多少流民呢。
尽快稳定下来,对老百姓也好。
只是现在连白头军在哪里都不知道,杨潮是客军。这些情报只能求助于王雄这些地头蛇,因此既然要留下来,那就得跟他们处理好关系。
果然,第三天消息就来了,白头军果然像大家猜测那样,逃回了东阳县境内,不过没有进入东阳县城,这个消息很准确,因为消息就是东阳知县姚孙裴亲自送来的。
这个东阳知县官声很不好,贪腐成性。这些年浙江虽然没有百姓造反,可是浙江东南的闽浙赣交界处的汀州的山民却在前年造反,当时东虏入寇中原。江南无兵可派,只能自己募军,这个要姚孙棐借机大肆敛财。
杨潮这几天让手下去打听了一下百姓眼中的许都情况,结果就有许都是被这个姚孙棐给必反的说法,但是说法很不一致,有人说是姚孙棐借机勒索许都,要许都募捐一万两,许都不肯,结果结仇。之后许都给母亲送葬,送葬的人有千人。姚孙棐侮蔑许都谋反,上报金华府。金华府守备王雄带兵抓捕许都,许都迫于无奈这才造反。
还有人说许都结交江湖义士是为了自卫,姚县令斥其不法,许都献上千金仍不能脱罪,而且侮蔑许都隐匿吴昌时的赃银十万两,应该缴纳官府。许都恐惧获罪,带着熟人进县衙求情。下令依然怒斥他,还要将他立刻关押。
这两种说法前后不一,但是大家都说这是许都义军自己传出来的,所以说许都是被逼反的大有人在,毕竟中国的老百姓从来都不怎么信任官府,对贪官污吏更加憎恶,这个姚孙棐是一个贪官是错不了的,那么肯定就是他逼反了许都和手下的江湖好汉。
而且杨潮还打听到,许都的义军军纪倒是不错,抢掠百姓的事情倒是做的不多,当然他们打破了几个县城,光是从官库中得到的物资,就足以支持消耗了,再说了许家也是当地豪族,也能够供应白头军。
正是是因为豪族武装,相当于地主的团练,军纪反倒好过真正的农民军,而且许家家大业大,在当地名望甚高,也做不出那种抢掠百姓,抢掠其他家族的事情来。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许都真是临时被逼反的,否则怎么可能在母亲下葬的当天造反,那时候许都应该是极其痛苦,然后被县令一逼,是在忍不住了,头上裹着孝,立刻就拔了刀子。
但事后就冷静下来,毕竟自家一大家子人呢,造反的风险太大。
因此不抢掠百姓,其实也是给他留一条后路,然后放出去被逼反的消息,等同于希望朝廷诏安。
得到这些消息,杨潮立刻就判断出许都或者说他背后家族的打算。
但如果说这个许都对朝廷忠心耿耿,完全是被冤枉的,杨潮却一点都不信,没事招纳上万的江湖人物,没有野心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