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都还有护住脖颈的帽帘。
有矮墙保护,还身披铁甲,不知道要是虏兵知道这个结果,还会不会选择对射呢。
杨潮蹬上了房顶,优哉游哉的看着。
“大人,还是趴下吧!”
赵康也爬上了上来,他是亲兵,必须随身不离。跟他一起的有几十个人,现在攻击根本展不开,防守光靠鸟铳和弓箭就足够了,倒是一时用不上他们。
杨潮笑道:“放心吧,这里距离虏兵至少**十步,而且还是在房上,如果他们能从八十步距离还是仰射,还能射穿我的铁甲,那这仗也不用打了,直接认输就好。”
赵康道:“还是小心为好。”
杨潮道:“我知道”
说着往下看了看矮墙后的战斗。突然杨潮愣了一愣,接着眼神立刻热切起来。
他看到矮墙后鸟铳手自然是一刻不停的射击。
对面的虏兵则下马步射,以战马为防护。战马大多都打死了,他们也不心疼。
而矮墙后可不止有鸟铳在射击,弓兵竟然也在射击。
杨潮原本的命令是,八十步外是鸟铳射击,四十步的时候,才是弓兵动手的时候。
可是杨潮发现,虏兵在四十步左右停下对射,这边鸟铳手依然有条不紊的装填射击,而弓兵也同时还击了。
不过是鸟铳手在前面直射。弓兵只能跟在鸟铳手后面,拉弓以一定仰角抛射出去。
这样铅弹和羽箭等于同时落到了虏兵那边。而且一个是直冲身前的铅弹,一个是从头顶落下来的羽箭。打击部位还不一样。
杨潮心中不由跳起来,这不是说,鸟铳和弓箭在不摆开正面的情况下,可以兼容,可以同时发射,而敌人就有承受双倍的火力打击了吗?
造成的结果就是,虏兵不断的有人马被打死。
最后在杨潮这边的鸟铳手射出了十轮,弓箭手也抛射了五六轮后,虏兵承受不住,扔下了五十多匹死马,三十多个人的尸体后,缓缓退后。
杨潮不由冷哼,这既是声东击西,这样的声东击西倒是多来几次才好。
唯一可惜的是,杀伤还是少了。
虏兵这次借助战马,人力倒是大大保存了下来,直接射杀的战马就有五十匹,受伤的超过两百,而人才不过三十人,受伤的也不多。
虏兵退了,但是却不退远,在大概两百步外,沿河停下来。
而且还布置了一队队骑兵,留在一百五十步左右的位置。
虏兵的布置让杨潮军中的士兵非常不满,在距离仓库这边三十到一百步距离内,散落着不少人马尸体,除去那些已经被收走的,还有大概三四十个,这可是三四十个人头啊。
一个人头三十两银子跑不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头可是能让不少人升官的。
杨潮也很无奈,虏兵这样做,就是不想让明军出去轻松砍人头,如果明军敢去砍头,他们就冲过来砍杀,到时候双方搅在一起,明军的鸟铳也发挥不出威力,冷兵器交锋的话,骑兵可不会怕步兵。
杨潮心中暗叹,听说满清战阵之上,对待战死或者受伤的人,都是尽量救回。
甚至有救受伤的人回去后,可以得到对方一半家产的规定。
总是是尽可能不将自己袍泽的尸首留给敌人羞辱。
同时大部的虏兵,开始沿河扎营,一副不攻破仓库堡垒,就不走的架势。
用不知道是抢来的,还是随身带来的一些布匹,木棍虏兵搭起了简单的营帐。
同时一直没有撤走在前面监视的游骑,让杨潮这边始终不能出去砍军功人头。
对此杨潮除了惋惜外,还颇有一番感叹。(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四节抢尸
就连这个刚刚脱离野蛮的民族,对待战士的态度都如此尊敬,远远高过了汉民族,而汉民族文化中却越来越看不起武士,于是武力也就越来越弱。
杨潮可不认为汉民族文化中,就从来没有勇气这种良好品德的存在,相反春秋战国以前汉民族可是以勇武著称的,翻开史书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英雄色彩,武人的自尊心极为强烈,为了名誉一怒杀人的事情常常存在。
侠以武犯禁,显然这样的游侠勇武精神,不符合统治阶层的要求,因此一代一代压制这种文化,加上独尊儒术后,皇权和儒教结盟,开始压制各方学派,带有侠客精神的墨家被禁绝,刚直的法家,坚强的兵家被压制,勇武精神慢慢丧失殆尽,整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当兵为耻。
而国家也将各种无赖、罪犯、人渣统统往军队中塞,把充军作为一种惩罚,更是让军队素质普遍低劣,更让人看不起。
军人自己都没有荣誉感,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更不用说让别人看得起了。
杨潮一直想改变这种境况,可惜发现自己的作为一直很徒劳,他手下的兵在军队中到还正常,可是一出军营,跟外人接触,总难免有些自卑感,走在人群中,不少士兵习惯性的都要地头走路。
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改变整个文化氛围,而要改变整个文化氛围,杨潮就要跟掌权的儒教,跟整个天下的文人对抗,阻力太大了。
杨潮心中对这种文化缺憾很遗憾,但是却更加坚定了改变的信念,因为不改变就得死。哪怕现在不死,将来还是得死,西方人都走遍了全球。可以说全球化的时代都到来了,可是中国你的军人文化却一步一步回到了奴隶制时期。士兵们犹如奴隶一般,没有荣誉感、没有自尊心,这样的军人组成的武装力量,如何能在大潮中为国挣扎,为民族开疆拓土。
这种军人文化逐渐衰落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杨潮感觉好像是宋代。
汉代是独尊儒术的起源,可是汉代文化并没有完全文人化,而是带有很多的战国风气。汉高祖刘邦都是游侠出身,就难怪这个国家的风气了,因此汉代可以北击匈奴开拓西域。
从汉代一直到唐代,文人文化都不占有优势,唐代汉人依然很强悍,当时有一汉抵五胡的说法,将军们计算兵力的时候,通常都是将自己的兵力乘以五,然后才跟草原上的胡人军队对比的。
唐代之后五代十国混乱之后,文化几乎断代。春秋战国的刚烈之风慢慢消散,从江南卷起的南唐靡靡之音开始繁荣,最后宋代一统南北。为了统治的需要,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且开始重文轻武,从此中国武风日渐消散。
汉唐时候,还能够经略西域,到了宋明时期,中原王朝只能龟缩在关内了。
通过掀翻蒙元而建立的大明王朝,应该说是比窃取政权的宋代要刚烈的多,也比后世的清朝刚烈的多。很难想象大明的皇帝会割地求和,很难想象大明的皇帝在倭寇刚刚打到东北。就惊慌的赔款,就惊慌的把位于江南的地方割让出去。
大明朝的皇帝甚至议和都不敢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会有文臣指责他。
这是一个精神一直很刚烈的朝代,却是一个武力越来越虚弱的朝代。
要改变这种风气,通过整肃军纪,短期是可以打造出一个强兵的,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
可是长期的话,那就需要重新弘扬尚武之风了,否则即便有戚家军昙花一现,也难以维持持久的武力。
不过弘扬尚武之风这种事,杨潮也知道自己现在还做不到,因为那是要跟天下文士为敌的事情,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面对整个文人集团的反攻。
只有自己手里的力量到了可以跟整天天下的文人对抗之时,才能向传统发起冲击。
杨潮相信只要自己不死,能够改变局势,迟早有这么一天。
虏兵一直在一百五十步外跟杨潮对峙到了晚上。
很显然他们是打算接陈天黑悄悄的来抢尸体的。
“好打算!”
杨潮冷笑,虽然对野蛮民族这种出自野性本能的尚武精神表示赞叹,但是让对方拖走尸体这件事,杨潮还是不打算接受的,谁让大明朝继承了从暴秦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野蛮砍头风气呢。
人都被你们收走了,老子砍谁的头去?没人头,老子怎么立功,不立功,老子怎么升官!
“大人,大人,虏兵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