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92部分

第92部分(1 / 2)

>

到了第二天。才再出现。

白天见到此人,杨潮才发现,这是一个身材不高,对比后世也就是一米五多一些,皮肤极为黝黑,有点福建、广东人的特点,但是行动矫健,灵活的就像一只猫一样。杨潮暗自比较,如果放到自己军中,绝对是一员精兵。

此人对杨潮等人身上穿着的铁甲多看了几眼,眼神有些怪异,不知道是鄙视穿铁甲太小题大做,还是感慨杨潮这群人不好惹。

但是此人大咧咧的上了杨潮的船,并且指挥一群渔民,用小渔船将杨潮的大船拖入了江中。

接着跟向导一起,让船往南边行驶。

二里地外,就有一座无人的沙洲。远远的就能看到一根高高的桅杆。

走近了才看到是一艘三桅大帆船,无论是外形还是吃水看起来都远胜杨潮的战船。

杨潮的战船在这大船面前,就好像小孩在大人面前一样。

而且大船问问的坐在江面。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杨潮的船靠上去,根本就到不了船的半腰。

杨潮估摸着这艘船恐怕能拉至少八千担货,换成成后世的吨位就是一千多吨,比自己的战船足足大了五倍还多。

“这就是海船!”

杨潮心中想到,放在江中可真大,可是放在海上,就小的跟芝麻一般。

后世动辄数万十万吨的超级大船,放在海上也非常的不起眼。莫名其妙的面对这艘海船,杨潮竟然对大海有了一种敬畏。还有一种想要征服的豪情,突然想自己也打造一艘大海船去海上搏击风浪。

“哎。当家的,卸货吧。”

船上的短小汉子这时候对杨潮道,说的是官话,但是不是南京的官话更不是北京的官话,听不出是哪里的话。

官话其实就是一种书面语言,中国人几年前历朝历代语言变迁,可是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几乎就不在有大的变动,因此出现了一种以统一的文字为核心发展出来的语言,这就是官话。

但是因为各地语言都不一样,又无法像信息大范围流通的后世一样进行普及某一地方言为官话,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官话,有苏州官话,南京官话等等。

各式各样的官话,虽然口音不同,但是因为有相同的文字为基础,因此大致都能够听懂。

杨潮自然听懂了短小汉子的话,知道此人语气有些慵懒,没有把杨潮当回事。

何向导此时向杨潮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

杨潮也不在乎,知道这些吃水上饭的人,目无王法,根本就不把任何人当回事。

杨潮觉得对方似乎还是很识相的,没有贸然让他们的人上船接货。

“赵康,带人去卸货!”

杨潮让赵康带了十个人去卸货,但是却悄悄嘱咐李五六小心戒备。

对方的大海船居高临下,让杨潮产生有一种危机感,如果对方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己方的劣势很明显。

但是当赵康带人将货物一件一件搬上来,船上的人则用索具吊上去,期间一种很平稳,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而船上的短小汉子则清点货物。

生丝一百担。

茶叶一百担。

瓷器三百担。

另外有纱绢锦等织品。

各样书籍三百担。

宣纸一百担。

另外还有砚台、墨、笔等文房用具。

其中生丝是最值钱的,在湖州一带五十两银子一担,卖到日本能有五六百两银子,王潇这次办的急,每担付出了六十两的高价,而卖给下家则是一百两,净赚四十两。

而且也只收到了一百担的生丝,价值一万两。

茶叶、瓷器等物,其实日本也有,但是日本人在步入现代之前,都非常崇尚中华风物,有钱人热衷于消费中国的物产,因此中国的茶叶、瓷器,乃至文房四宝在日本都很有市场。

至于书籍这种东西,分量大,占的空间也大,可是价值却并不高,可是日本人就是常年进口中国书籍,而且这是作为一种任务的,如果穿上不带上一些书籍,中国商船可能会受到日本人的刁难。

这是日本人非常向往中华文化,但是古代运输不便,因此日本人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想方设法的得到来自中国的书籍,开始时候不敢得罪中国商人,因此只是借用偶尔随船的书籍,誊抄之后,在还回去,慢慢的就开始没收,后来甚至逼迫商人必须带书。

这些书未必是贸易品,可能就是送给日本管理贸易的官员的,或者是送给某个大名的礼物。

南京又是大名的印刷中心,因此下家就让王潇准备了大批书籍。

很快货全部都送上了大船,点货的汉子在一张会票上盖上他的印章,交给何家向导,这就算是结账了,海商是何家的故交关系,他们通过何家来周转资金。

一船货几万两银子,现银交货实在不便,要是没有何经纪这样的中间商,确实很不方便。

最后那精悍汉子,抓住船上的绳索,嗷嗷叫着就爬上了大船,活像一只猴子。

何家向导摇了摇头对杨潮道:“杨大人,我们起锚吧!”

杨潮对老张点点头。

老张让人起锚,又带人拿着撑杆,撑住大海船防止碰撞,将大船撑开了好几丈外,这才升半帆,等船漂离海船几十丈后,才升起主帆,杨帆返航。

终于交货完了,杨潮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没想到这次交货如此顺利,一切准备都没用上,虽说遇到意外不是什么好事,但是现在太平静,也让杨潮有一种小小的遗憾,好像自己隐隐还期待发生什么意外一样。

但收获也是有的,这条路子趟开了,上连南京这个大明朝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下连通向东西二洋的海商,以后杨潮就可以敞开吃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节交易厅

逆流回程用了二十多天,回到南京的时候,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了。

回到军营第一件事,就是全都泡了个热水澡。

第二天才有精力看看这段时间军营的情况。

码头已经修好了大半,工部派来的工匠经验丰富,雇了很多小船在淤积区域,并没有采用掏挖的笨办法,而是让人用桩子不断的捣淤泥,从河口开始一点一点的捣,水边浑浊,泥沙被冲走,就这样利用河水的力量,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清出了一大半。

清出来的区域,露出一根根粗壮的原木,几排并立扎在一起的原木如同墙壁一样立在水中,一大半深埋地底,一小半在水中,只有几尺露出水面。

一道道这样的木墙在河边隔出一条条十多丈宽的渠道,其实这就是原本码头的原貌,船只进入这一条条渠道一般的通道中,拴在木桩上,木墙可以挡风,可以挡水。

同时木墙上还可以铺上木板做成通道,跟伸出的河岸连接起来,方便人货上下。

这些木墙竟然多数都没有腐朽,真是幸运,也是因为淤积的太早,没等腐朽就被淤泥给埋住了,所以才能保存下来,这不知道该感谢腐朽的水军,还是该痛恨他们了。

另外一条几百丈长的圩堤也正在准备修建,暂时雇佣了几百个短工正在夯打泥土。

河岸边都是漫滩,平时只能长草,还经常淤积,因此地面很不牢靠,夯实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直接夯。因为泥沙地面随着夯打,会不断有水渗透出来。

只能先挖出一条长长的深沟,沟深最少一丈。然后在沟中铺垫干土,将干土夯实。最后就成为坚实的基础。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