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共十八个受伤的,重伤不能动的,有七个。
其中三个伤到了腿部,两个伤到了胸腹,两个伤到了脖子。
杨潮看过,伤到腿的看起来严重。流了很多血,但是却没有伤到骨头,也就是说是皮肉伤。
伤到胸腹的也没有伤到脏腑。其中有一个较严重,被砍出了三道一寸深的口子,衣服全被血浸透了。
伤到脖子的,最为严重,人已经昏迷了,显然失血过多,杨潮都不知道能不能救活。
至于其他人,有的是刀伤,有的是枪伤。最多的是箭伤,受伤不重。都不影响行动,应该无碍。
很快胡全的酒买回来了。还请了一个刀伤大夫。
大夫看过后,直摇头,表示失血太多,能不能救活就看造化了。
开了几剂补血的药,让胡全跟着去抓药。
杨潮则带人开始给这些士兵处理伤口。
包括哪些受轻伤的,杨潮让人将他们按到在地,自己动手用烈酒泼他们的伤口,将血污洗净后,再用干净的棉布包起来。
这些士兵疼的龇牙咧嘴,有的开口恳求说他们只是皮外伤不用治,但是杨潮更担心感染,这年头可没有抗生素,一旦感染就是大事。
处理完轻伤员,杨潮才动手处理重伤员。
对这些伤员,杨潮也没有好办法,同样用酒洗,有三个人当场就痛的昏死过去,杨潮给他们包扎了伤口,放他们平躺在床上,让士兵一直照看。
最要命的是两个伤了脖子的,杨潮看他们脸色煞白,心知是失血过多,也不知道伤到动脉没有,仔细看过,洗过脖子后发现,伤口已经止血,这身体素质让人惊叹,但是流失的血该怎么给他们补?明朝人的办法只是用草药,激发他们身体的造血能力。
可是失血如果太多,造血是跟不上的,身体剩余的血液根本不足以支撑身体技能的运转,器官脏器很快就会衰竭,等不到骨髓造出新血来,人就死了。
得想办法给他们输血。
要输血,就要先分别他们的血型出来,杨潮想了想也没有好办法分辨,突然想到自己是o型血,o型血号称是万能血型,虽然不可能完美的替代所有的血型,但是在紧急情况下用来救济,却也可以给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可是没有输液管,没有输液瓶,如何给人输血。
杨潮废了一番脑子,进城找最好的手艺人,要他连夜赶工,做一个针管,尽可能的细,但是要保证中间必须是通透的。
针头好解决,杨潮相信明朝的精工巧匠能做出来,问题是输液管。
杨潮最先想到的是用牛筋这类东西,最后发现很难做出来,即便将来能做出来,可是时间也来不及了,最后找到细竹枝,用长长的金针童穿,当做临时的输液管。
第二天一个银匠做出了杨潮要的针管,细细的通透针管,虽然比后世的吊瓶针头要粗一些,但是也已经不错了。
将针管跟竹管连起来,用胶密封,用的胶杨潮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明瓦廊刘家作坊的明瓦胶,这种胶是用羊角熬出来的,应该没有毒性。
稳妥起见,杨潮还将链接好的针管,放在蒸笼中干蒸了一个时辰。
两个重伤员脸色惨白,出得起多进的气少,药都喝不下去。
杨潮等不及,只得立刻操作。
将伤员平放在地面上。地上铺上被褥。
杨潮则躺在床上,这样两人间有将近两尺的高差,就能让杨潮血压在压力下流进伤员体内。而不会倒流。
杨潮先将针管插进伤员的血管中,然后插进自己胳膊上的血管。这才平躺在床上,似乎能感觉到自己的血正在流失,而且流速不慢。
杨潮觉得自己大概想的太多了,完全不需要高差,因为伤员血液流失严重,自己的血压恐怕远高于伤员了。
输血输了一刻钟之久,周围只留着几个人,多余的人都被赶出去了。因为伤员需要通畅的呼吸。
杨潮看到伤员的脸色慢慢红润,最后竟然咳嗽了起来,杨潮这才拔出针管,让人用棉花按住针孔,现在一滴血对他们都很重要,血是救命的,一点都不能浪费了。
杨潮试图站起来,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自己到底也流失了不少血。
周围的人此时完全愣住了,惊呆了。大气都不敢出,他们亲眼看到这个快死的兵,在杨潮的救治下脸色红润起来。虽然还没有醒过来,可是咳嗽了两声,而且明显的有了呼吸,胸膛起复起来。
“把他抬上床吧。”
杨潮自己头晕,让人将伤员抬上了床。
王璞等几个队正都在,连忙动手将人抬上床,接着在杨潮的命令下,又将另一个人放在地上。
杨潮如法炮制,给第二个人输血。
杨潮心里也担心。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输血量,他知道一个常识。人失血超过身体的四成,就会有生命危险。杨潮不知道自己输了多少,但是心想应该不会超过四成,咬着牙给第二个人输血。
第二个人,输的时间略短,就已经面色红润,呼吸平稳下来,而杨潮感觉到自己头晕的厉害,提前终止输血,自己躺在床上不敢动。
“让陈宽杀头猪,给老子熬一晚猪肝汤。还有大夫开的补血药给我也来一晚。”
杨潮觉得自己也得补血了。
几个队正此时已经完全不敢反对杨潮的命令了,不是因为军法军纪,而是眼前看到的他们完全理解不了的神迹,让他们对杨潮充满了一种带有神秘感的敬畏。
杨潮晕晕乎乎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等醒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
杨潮不知道的是,这两天很多人都极坏了。
不说冯可宗,自从二立社成立后,书生气势重新上来了,再次围攻各大衙门后,冯可宗就没见过杨潮了,几次求见都进不了杨潮的军营,冯可宗已经把杨潮骂了不知道多少回了。
冯可宗已经认定,杨潮坑了他,而他也因此把镇抚使得罪了,镇抚使也不在见他,只是放出话来,让冯可宗自己处理,看来他背上了锦衣卫所有的黑锅。
冯可宗已经在收拾金银细软,打算一旦风声不好,他就得逃匿了。也派人去北京活动,希望能调到北镇抚司去。
跟冯可宗一样着急的还有礼部,书生现在没有以前那么乱了,但是斗争的态度更加坚决,每天都有至少五百的书生分别在各个衙门口哄闹,让南京六部已经无法正常运转了。
让礼部着急的是兵部始终不肯派兵,黄锦已经放弃了跟熊明遇沟通,直接上书天子弹劾熊明遇,说熊明遇尸位素餐,同时他也自参请罪,希望天子允许他辞官。
天子既没有允许黄锦辞官,也没有惩治熊明遇,只是下了一封中指,派了一个小太监来,斥责了熊明遇一通。
天子的斥责不是那么简单的,中指也是圣旨,口气等还是很讲究的,但是派来的太监就不同了,太监被人鄙视,自身也不讲求什么脸面,手持中指可以张口骂人的。
尤其是大官,他们骂起来更狠。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常常派小太监去斥责大臣,那时候的大臣还是很讲究体面的,有的人被太监堵门口骂了后,自认为奇耻大辱,直接就上吊了。
熊明遇的自尊心没有那么强,所以他没有上吊,但是他总算行动了,派兵是不可能的,他宴请了顾肇迹,希望解决杨潮的军功问题。
这就是熊明遇为什么那天派人来说他打算宴请顾肇迹,打算帮杨潮解决军功的原因,并不是熊明遇性子改了,愿意介入官场纠纷,尤其是军队内部的纠纷。
可是巧合的是,杨潮的兵遇到了江匪,有许多人受伤,杨潮完全顾及不到城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