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69部分

第69部分(1 / 2)

>够再找杨潮要诗词了。

“杨公子有人找。”

这时候一个丫头跑上来通知杨潮。

杨潮点点头跟他出去。

来人让杨潮看了腰牌,是一个锦衣卫,说是冯可宗让他来的。

来问杨潮到底该怎么做。

杨潮想了想,让他们在等一天,到明天去张贴第三封告示。

第三封告示是减会额,打击的是整个江南的读书人。

这封告示一出,肯定会让书生的情绪完全刺激到爆。

同时也会将四公子的名声推高到一个临界点,近乎殉道的程度,然后就可以在疯狂书生的面前,将四公子放出来了,让书生觉得他们获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稍微缓一缓他们的情绪。

其实杨潮猜测的到,书生此时其实也很怕,读书人不可能不怕官府,不怕国法。

但是读书人受过教育,读过圣贤书,总认为自己该怎么怎么样,觉得自己有某种高于普通人的使命感,因此他们虽然恐惧,却依然闹事,而且因恐惧变得疯狂,似乎要用肆无忌惮来转移恐惧感。

这时候官府稍微的一点让步,会让读书人的情绪得到缓解,让他们稍微平复一下,同时也让四公子的地位再次提高一步。

杨潮认为,只要四公子被放出来,那么就会成为精神领袖,如果他们有点才干的话,也能让他们成为实际领袖。

到时候杨潮就可以跟他们谈判了,通过四公子控制几百个书生,最后平息此次事件。

锦衣卫回去后将杨潮的话转告给冯可宗,冯可宗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只能依计行事,此时他已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包围镇抚司的一个个疯狂的书生,如同一个个恶魔一样折磨他,没有一夜能够安睡。

只能寄希望于杨潮第三封告示可以吓退书生了。

极度紧张的看着书生在镇抚司门外闹腾了一天,扔了一天砖块石头,写了一天打字诗词。

镇抚司完全成了一个垃圾场一样,大门上,围墙上,到处是各种讽刺、谩骂的词句,有的还颇有文采,墙根下,墙里面,到处都是石块杂物。

杨潮在媚香楼待到傍晚才走。

没想到冒襄竟然再次来媚香楼了,自己三个兄弟被抓走了,他还有心情来青楼,杨潮不知道该称赞他是胸襟宽广,还是感慨他没心没肺。

反正冒襄一来,杨潮就走。

在大门口就碰到冒襄带着一大群气势汹汹,却一脸疲惫的读书人走过来。

“冒公子,在下江宁黄凤府,久闻冒公子大名!”

杨潮看到一个身着寒酸的书生,半路拦住冒襄介绍自己。

结果冒襄瞥了他一眼:“童生?”

黄凤府尴尬的点点头:“尚未进学。”

冒襄嗯了一声就不在搭理,继续带着一群书生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大步走向媚香楼,活像一个打了胜仗得胜归来的常胜大军一般。

黄凤府尴尬的傻站在一旁,脸色慢慢阴寒起来。

“黄公子是吧?”

此时黄凤府听到一声招呼。

只见一个身着华贵儒服,身材比一般书生高大,没有多少文弱之气,却有一股英气散发的公子,正向他施礼问好。

黄凤府连忙回礼:“在下黄凤府。”

那人道:“在下杨潮。”

“杨——潮?!”

黄凤府愣了愣,有些不敢相信,眼前之人竟然是杨潮。

在读书人眼中,杨潮名声不好,但是在黄凤府眼中,杨潮却是一个大人物。

“小生见过杨公子!”

黄凤府立刻再次拜见道。

杨潮笑道:“黄公子可愿赏脸,去眉楼喝上几杯?”

眉楼这段时间闭门谢客,连顾湄都在媚香楼里,但是对别人不开门,对杨潮却不是什么难事。

杨潮去敲门,里面自然有人接待,随时都可以。

第一百三十四节召见

黄凤府在眉楼喝的酩酊大醉,他还是第一次来这种地方。

他是江宁童生,今年都二十岁了,可是依然无法考中一个秀才。

他家不算富裕,做点小本买卖,他平时除了读书,还要帮父亲做买卖。

但是黄凤府不甘心如此平淡下去,这次书生哄闹,他也加入进来,想结交几个名士。

所以他才大胆的在媚香楼前拦住大才子冒襄主动介绍自己。

谁知道冒襄根本就看不上他一个童生,那些围在冒襄身边的人物,哪一个不是秀才甚至举人。

冒家名门望族,冒襄才高八斗,谁都觉得,冒襄参加科举的话,考中举人进士简直易如反掌。

因此冒襄此时虽然只是一个秀才,可是很多举人甚至进士都愿意跟他结交,而且是平辈论交。

他十四岁时候出的诗集,董其昌都愿意给他作序。

所以冒襄向来骄傲,因为有骄傲的本钱,黄凤府区区一个童生,就想结交他,简直是异想天开,所以黄凤府主动介绍自己,反而被冒襄甩了冷脸。

杨潮刚好碰到,说是出于怜悯也好,出于不愤也好,说是别有用心也罢,就邀请了一下黄凤府。

结果在眉楼中,黄凤府一下话匣子大开,对杨潮说了许多话。

杨潮也判断出,这个人是一个内心深沉,压抑的人,深沉来自贫苦的生活,压抑是因为上进心得不到希望,说不好听就是野心得不到满足,说中立点是抱负无处释放,说好听点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杨潮倒是挺喜欢这种人的,不怕男人有野心,就怕男人没上进心。

杨潮鄙视得过且过的男人。

当黄凤府酒醒后,杨潮非常客气,问黄凤府愿不愿意做自己的幕僚,并大大夸奖了黄凤府一番。

黄凤府顿生一种知己之感,以为找到了自己的伯乐,毫不犹豫的答应给杨潮做事。

杨潮跟黄凤府的地位差异,甚至让黄凤府不由感觉到杨潮有一种礼贤下士的风度。

杨潮没有留下钱,怕伤这个贫寒书生的自尊,也没给他具体事情做,因为黄凤府留在书生群中,跟着继续去闹事,就是帮杨潮在做事。

杨潮需要从黄凤府这样的贫寒书生角度观察这次哄闹,此前只能从媚香楼中,从李香君等人嘴里打听书生的想法,李香君她们的说法,其实是冒襄、侯方域那些人的视角,跟黄凤府们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要平息哄闹,这些贫寒士子的感受就不能不顾,因为闹事的死硬派并不是生活安稳的秀才举人,而是黄凤府这样的一些连秀才都考不上,甚至对科举制度绝望的人。

对科举绝望,等于是对于自己未来绝望,这样的人最极端,历史上有些王朝都是因为这样的人而毁灭的。

比如唐代的黄巢起义,就是黄巢科举失败后,在长安城外留下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